過去由於原材料的缺乏和科學技術的落後,根本沒有塑料的、鐵的、不鏽鋼的臉盆。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社會的進步,臉盆從木製到塑料製到鐵製再到不鏽鋼製不斷進化,如今臉桶已經徹底消失。現在,洗臉基本被洗漱盆取代。
二、水桶木水桶曾經是農村主要的挑水工具,家家戶戶都少不了,水桶都是請箍桶匠來家裡製作的,它的材質大多都是杉木的。所以它輕便,結疤少,不易裂,而且耐用。用水桶挑水還要配上專用的水鉤擔。過去農村用水主要有二種,一是井水(飲用水),二是河水(塘水)。
水缸是中國古代家庭必備的儲井水工具,它不僅方便了家庭用水,還具有美化家居的作用。農村以前的做飯、燒菜、燒開水都是用井水的,水井離家裡都有一段距離,不可能隨用隨取,因此,都會在家裡麵放置一口水缸,去井裡挑水把水缸裝滿,要用水的時候就可以用水瓢舀水了。
挑河水主要是用於喂豬而燒豬的飼料。如今隨著農村的生活條件改善,實現了“看戲坐在床橫頭,井水來到鍋灶頭”,井水被淘汰,家家戶戶安裝上自來水。即使要提水也是用上輕便的塑料水桶。所以過去木水桶應用的價值越來越少而漸漸地消失。
三、尿桶和馬桶尿桶和馬桶,也是木製的,作用和功能大同小異。過去農村沒有公共廁所,家裡也沒有衛生間,所以,男女老少的大小便都需要尿桶和馬桶。另外在那個化肥短缺的年代,人肥是農作物種植所需肥料的重要來源,因此家家戶戶在戶外都有一口仰天糞缸,用來儲存人肥。
尿桶和馬桶的區彆一是尿桶的工藝粗糙、簡單,而馬桶的工藝更加精致,而且批上紫紅色的油漆;二是馬桶被有些農戶當作女兒的嫁妝;三是尿桶一般沒有蓋,而馬桶都配上馬桶蓋;四是生產隊施肥的時候用的都是尿桶而不是馬桶。如今隨著新農村的建設,家家戶戶搬進高樓洋房,裝修了衛生間,尿桶、馬桶也退出了曆史舞台。
四、大、小腳桶大、小腳桶都是木製的,況且材料都是杉樹,輕而耐用,圓形,開口寬,至底部略收窄,外塗桐油或漆而成。小腳桶用於洗腳,大腳桶相當高且大,可容一個人坐浴。過去,腳桶常作為婦女陪嫁品,一般用於婦女房中沐浴、給孩子洗澡或洗衣服。個彆地區因此戲稱老婆為“老腳桶”。
隨著經濟發展,小腳桶、大腳桶早已被塑料桶及陶瓷浴缸所代替。倒是城市某些木桶浴、洗腳屋流行,催生了一些新型的木桶和腳桶,仍然杉木製,而且美觀大方。如今泡一下木桶浴、足浴成了人們健康養生的追求。
五、稻桶早半個世紀,在田野收割小麥、早稻、晚稻時節,總能看到生產隊幾個男勞動力圍著一個木桶在甩打麥穗、稻穀,這木桶就是稻桶。稻桶,一般都是生產隊的生產工具。
稻桶不是容器,而是一種用來脫粒的農具。稻桶,四方形,齊腰高,底小口大,四角安有拉手,底部裝有兩根粗壯平行、光滑的木檔,為的是方便在稻田拖行。
稻桶,遠遠看去像一張張開的大方口,在沒有出現機械化的脫粒機前,它是農民給稻穀脫粒的主要農具,割來的稻穀,就一把一把在稻桶上甩,勞動強度之大不言而喻。為了在脫粒時防止小麥、稻穀四處亂濺,在稻桶的三麵還圍著一張“稻桶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稻桶裡麵放有一架“稻桶梯”,所謂“稻桶梯”就是好像樓梯形的架子,專為方便脫粒而設置。我現象最深的是,一個男勞動力,往稻桶內對角又斜撐一條扁擔,這樣稻桶就穩穩當當地擔在肩上了,一直搬到田野上。
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半機械化的脫粒機,腳踏打稻機取代了稻桶。改革開放之後在脫粒機上裝了柴油發動機,省了不少力氣。而今,奔馳在稻田上的已是收割機,稻桶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眼。
六、蒸飯桶飯桶,我們永康土話也叫“飯蒸”,一種蒸飯工具。飯桶,不是家家戶戶都有的,估計隻有5、6分之一的農戶有飯桶。飯桶呈上粗下細的圓桶形,左右有拿手,上方有木蓋。飯桶雖然形似“圓桶”,但結構卻比圓桶複雜得多,它由杉木製成,直徑略小於高度,由桶體、桶箅和桶蓋三部分組成。
過去在農村一般二種情況用到飯桶,一農村的紅、白喜事請客的時候,米飯用量大,用幾個“飯蒸”燒飯。蒸出來的米飯均勻熟透而無焦飯,食之又軟又香,口感極好。俗話說的“大鍋飯、小鍋菜”便是指此。二飯桶還有一大妙用,那就是釀酒。
記得農村家家戶戶都有釀酒的習慣,那需要飯桶大顯身手的時候了。用飯桶不僅可以一次蒸幾十斤糯米,還可以保證釀出來的米酒唇齒留香、餘味無窮。如今,飯桶在農村存在已經不多了,請客做飯也被先進不鏽鋼餐具所代替。但是,在旅遊景點團隊餐的時候,還看到飯桶在用。
七、豆腐桶豆腐桶,顧名思義,過去它是一種在做豆腐時使用的木桶。在農村七桶、八桶中,它就顯得最大一種桶。這種圓形木桶也是上大下小的。高度差不多可以達到人的腰部。
它主要用於殺豬,偶爾也用於其他地方,如洗紅薯粉,空閒的時候放放雜物。過去豆腐桶在農戶也是比較普及,但不是家家戶戶都有。如今豆腐桶的使用率大大降低,僅有少數農戶家還收藏著。
八、橢圓桶橢圓桶,顧名思義是橢圓的,桶的兩側栓有繩子,可以用扁擔挑的。橢圓桶,在農村也是比較少見的,由於條件有限買不起皮箱,主要是做手藝出門人和讀書人住校生,用來藏衣服和生活用品,如今已完全消失了。
九、火桶火桶,一般都是冬天使用的,以前是小孩子用來取暖的桶。一般都是由木材製成的圓形桶,下麵麵積大,上麵桶口小,方便固定不易翻倒。分上下二格,下格地麵上麵放一個火盆,上格用來藏小孩子。
大人們在寒冬臘月把3、4歲以下的小孩子放進火桶裡,這樣既可以取暖了,又省得抱孩子。過去在農村擁有火桶的農家少之又少,隻有家庭條件好的才有。如今這樣的火桶已經完全消失不複存在。
十、坐桶坐桶也叫“坐火桶”,顧名思義,就是一個特製的類似桶形狀的凳子,最下麵內置了裝著炭火的金屬盆,盆中覆蓋一層碳灰。一到了冬天,一定要坐火桶,火桶不光可以暖暖手,暖暖腿,還可以小心地把腳放在上麵烘烤。
最有趣的體驗,可以烤紅薯、烤洋芋、烤毛芋,放在炭火中,等整個身子都暖了以後,它們也烤熟了,邊吃滾燙的紅薯,邊烤著火,在這寒冷的冬季,應該是最美味的體驗了。
十一、灰桶改革開放之前,農村造土房以及一些土建工程,都是用到“灰桶”,“灰桶”就是建築灰桶。
“灰桶”雖然是木製的,由於建築行業的特殊性,所以“灰桶”的構造需要優質木材料,也比較笨重。
那時的農村房子都是土木結構,牆體都是泥土。為了牢固、美觀,牆的兩麵一般要粉刷一下,以及建個鍋灶等等都需要黃金泥、稻乾莖泥,這些施工都少不了“灰桶”的搬運。改革開放之後,農村建房都是磚混結構,木製的“灰桶”被優質、耐用、輕巧的塑料灰桶所淘汰。
十二、菱角桶過去農村生產隊,在池塘裡養魚之外,為了多種經營發展了種養業—菱角。它是水麵作物,菱角禾生長到一定程度就會長出菱角。
菱角成熟之後,就需要用菱角桶去采摘。菱角桶,直徑約12多米,高為3035左右,材料全部都是優質杉樹,輕巧,浮力又大相當於一隻小船,可以載一個大人進行作業,並漆上桐油,防止漏水。在我們永康主要用於池塘采摘菱角,少數地方有人用來撒網捕魚。目前,菱角桶已經基本消失。現在農村的菱角種在水田裡,采摘菱角也不需要菱角桶了。
十三、蜂桶蜂桶,顧名思義與蜂有關。它與人工養蜂的蜂箱有區彆,蜂箱是方的,蜂桶是圓的。蜂桶內部的構造怎麼樣,我也沒有看到過,它是專門放在深山老林,吸引野蜂而產生的蜂蜜。這種蜂蜜比人工養殖的要貴一些,對農民來說也是一種格外的收入。這種蜂桶本來就不多,如今,爬山的時候偶爾還看到類似的蜂桶。
喜歡80後的回憶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80後的回憶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