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網撈上了無數磷蝦,其中也夾雜著不少小魚,漁民將小魚挑揀出來,重新扔回大海,隻留著這些小蝦。
“這東西又沒肉,能拿去做什麼?”漁民衝自己的掌心嗬了一口氣。
近海冬日偶爾也會結冰,不過倘若沒有礁石,那便還有能打漁的地方。
磷蝦數量頗多,倘若網細,總能打上來不少,這玩意幾乎全是皮,根本沒什麼肉,賣也賣不出去,漁民們就算打到了,也最多稍稍留一點回家煮湯,剩下的全都丟回大海。
不過如今海邊建了不少磚砌的暖屋,即便沒有陽光,也能將這些小蝦弄出蝦乾,銷路也不知道愁不愁,不過他們隻要把新鮮的蝦送過去就能拿到錢。
天一冷,魚便躲進了深海,海麵上能打到的魚越來越少。
靠打小蝦,也叫他們多掙了不少日的錢。
除了漁民,海邊的老弱也能撿些海菜,送去暖房,那邊也收,雖然價錢不高,但比起以前到了深冬無魚可賣好上不少。
“賣去城裡吧?”
“聽說要賣去太原。”
“路上不會壞?”
“那是你沒見著烘得有多乾,一捏都要碎,聽說拿來煮湯很鮮,還有鹹味,鹽都不必多放。”
“聽說官府還在讓大老爺們從倭國把海帶回來,海帶是個什麼玩意?”
“不清楚,好像咱們這不長。”
“跟海菜差不了多少吧?反正不像土裡長的菜。”
“說那玩意能治大脖子病。”
“謔,那確實是好東西,要是真能養起來,我娃就不必上船了。”
“沒想到紙錢還真頂用,上回我拿那錢進城,真買到了針線和米麵。”
“說多少回了,叫紙錢不吉利,那叫紙幣。”
“差不多差不多,不過米麵還真是便宜,我家幾個伢子這輩子頭回吃饃饃吃到飽。”
“可惜掛麵不經放,不然買些麵條回來,平時做飯也能多糊弄幾回。”
新修的暖房極大,一天到晚都有炭火供應,工人們將漁民們送來的蝦米倒進水池裡,用木製的大勺子來回翻動,一遍遍的清洗直到水不再渾濁。
而後將蝦米撈起來,放進一旁的大木桶裡甩乾。
大木桶由騾子拉動一旁的轉筒後轉起來,比騾子直接拉木桶轉動的速度快得多得多。
甩過後,就由工人將蝦米平鋪上木盤,再送進暖房。
一天之後就能把木盤取出來,裡頭的蝦米會變得極乾極脆。
為防止返潮,工人們得直接在暖房裡將這些蝦米裝罐,封裝用的是軟木塞。
這些木塞都是用輕木和其它幾種樹的樹枝,打碎後黏合壓實得來的,製作起來也容易,畢竟這裡現在還沒什麼工廠,弄不出罐頭。
況且蝦皮也不適合用罐頭來封裝。
裝好後,工人們就將罐子送出去,這些罐子一個月內會到達太原,再由太原銷往幾個大城鎮,在香料格外昂貴的內陸,這些蝦皮賣的很好。
工人們都是當地人,曾經多是珠女——珠女們比海女的生存環境更差,她們多數不到三十就傷病不斷,尤其采珠不僅辛苦還並不是總有收獲,一年可能都采不到多少好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