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對韓重筠交代了阻截遼軍南下的事宜之後便向太原進發。當大軍行至潞州(今山西長治)境內時卻被迫停了下來,這一停留時長達十八天,而原因就是大雨。
此時正是北方的二月,在這個時節中原大地基本上還看不到什麼春天的跡象,甚至這個時候來一場雪都不足為奇,但連續十餘天大雨傾盆的現象著實令人不可思議。這場雨有多大並沒有詳細的記載,但可以想象的是,滅國大戰在即大軍卻停留了半個多月,而且這支軍隊還是自唐朝裂變以來中國戰鬥力最為強悍的軍隊,如果不是極端惡劣的氣象和地理條件,他們是絕不會在此停留如此之久的時間。
在此期間,宋軍抓獲了一名潛入營地的北漢間諜,這人被帶到了趙匡胤的麵前。趙匡胤問他北漢都城太原現在是個什麼情況,這人的回答以及應對堪稱教科書級彆。
這人回答“太原城的百姓早就對劉繼元的統治深惡痛絕,他們天天都在期盼著陛下的車駕早日出現在太原城下,見你一直不來他們都對你有意見了,都在罵你每天到底在乾啥呢?”
這話不是拍馬屁,但趙匡胤聽了之後卻比被人拍了馬屁還要高興,他哈哈大笑,然後還給這人發了一套新衣服讓他滾蛋了。
趙匡胤這邊被大雨給困住了,先期出發的曹彬和李繼勳等人這時候也同樣被大雨給困住了,但此時的他們早已經殺入了北漢境內,而且在這場大雨來臨之前宋軍還迫降了楊業的衛隊指揮使陳廷山。
同上次一樣,麵對宋軍的大舉進犯,北漢這邊再次派出了楊業和馮進珂率兵進至團柏穀進行抵禦,但與上次所不同的是,他們這一次根本沒有抵抗就一路跑回了太原。楊業這次退兵的原因並非是他膽怯了,而是自己的底褲被宋軍給看到了。
楊業派出自己的衛隊指揮使陳廷山率領三百人偵查敵情,可悲的是,陳廷山這夥人一頭就跟李繼勳的大軍主力遇上了。在實力差距如此明顯的情況之下,陳廷山當機立斷決定當一回好漢和俊傑好漢不吃眼前虧,識時務者為俊傑,他帶領這三百人向李繼勳投降了。宋軍這下對楊業的兵力部署和實力自然是一清二楚,而且再加上李繼勳的大軍實力遠高出自己,於是楊業這才率部後撤直奔太原,可他一回到太原劉繼元就以畏敵怯戰之名而將他的兵權給解除了。
雨不會一直下,十幾天後,李繼勳的大軍拔營繼續向太原挺進。
要想抵達太原城下,宋軍得首先過汾河這一關,因為當時的太原城在主體呈南北縱貫之勢的汾河以西的位置。對於北漢的大兵們來說,阻止宋軍越過汾河就是保衛太原的第一戰,如此一來,汾河橋就成了雙方角力的焦點。
當宋軍抵達汾河之時,之前從團柏穀主動撤軍並被劉繼元罷免了兵權的楊業這時候已經整軍列陣於汾河橋前。大戰在即,作為北漢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名將,劉繼元也不得不再次把他給抬了出來抵禦宋軍。儘管仍然是實力懸殊,但這一次楊業不能再退了,他的背後就是他所保護的國都太原城,而他的皇帝此時就在城上看著他以及他手下的這些士兵。
這一次的汾河橋爭奪戰宋軍方麵不再有上次攻擊汾河橋的猛將何繼筠,他此刻正在陽曲縣等著跟不久之後必將到來遼國人死磕,但開國時期的宋軍可謂是猛人如雲,不但領兵的將軍們如此,就連普通的士兵也是悍勇異常,而這一戰更是讓一個人從此聲名鵲起,他的名字叫做荊嗣。
荊嗣,河北冀縣人,五代至北宋初年的勇將荊罕儒的從孫,具體出生年不詳,此時的他隻是北宋禁軍控鶴軍裡的一名年輕控鶴卒。
北宋初期的禁軍絕不是後來北宋仁宗朝時期衣甲鮮亮、步伐整齊的儀仗兵,本著“收天下之精兵於禁軍”的原則,趙匡胤將全國各地符合條件的精壯男子收於禁軍隊伍中,然後再精中選精組成自己的侍衛親軍。知道控鶴軍是為何物的人應該知道想要成為一名控鶴卒是有多麼的不容易,尤其是北宋初期的時候,這些人個個都是百裡挑一的好漢。
這時候的楊業早已是聲名遠揚,楊無敵的名號在北漢可是叫得那一個叮當響,無需置疑的是他手下的這些人也是頗有戰鬥力的,況且他們是“為國而戰”,他們的身後就是他們的父老鄉親以及妻兒老小。
雙方就此在汾河的東麵展開了激戰。一邊是誓死不退,一邊是信心滿滿地想要給對手一點顏色瞧瞧,一邊是金刀楊無敵治下的北漢精銳,一邊是北宋禁軍裡的皇帝近衛軍。一輪廝殺下來,在控鶴軍的不斷衝擊和切割之下,北漢軍漸漸力不能支,最後他們退向了汾河橋,而楊業這時候也對此是無可奈何,大軍的集體敗退讓他根本無法製止。
眼看北漢軍開始潰退,宋軍自然是得勢不饒人,他們在後麵一陣猛追。作為主將,楊業的大將衣甲在潰散的隊伍裡是那麼的耀眼奪目,荊嗣張弓搭箭就朝他射了過去,幸虧這個時候還顯稚嫩的荊嗣其箭法還達不到在動蕩的戰陣之中百發百中的嫻熟地步,要不然後世的楊家將傳說就無從談起了。這一箭沒有射中楊業,倒是把楊業身邊的一個護衛騎兵給當場射翻在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楊業這下跑得更快了,宋軍也是馬不停蹄地死命地追,大有要將北漢軍趕儘殺絕的意思。危急時刻,楊業的一些部下選擇了光榮和偉大,他們以自己的鮮血和生命為代價阻擊了宋軍的追兵並讓楊業進了太原城。
楊業前腳進城,後麵的宋軍也追了上來,可是已經晚了,因為城門已經關上了。他們滿心的不甘和憤怒就又想起了要火燒城門,可當他們接近城門的時候,城樓上的北漢大兵也發飆了,他們萬箭齊發讓這幫毫不給他們留顏麵的宋軍就此不敢再往前靠近。
此戰楊業的部眾被宋軍斬殺千餘人,還損失了六百匹戰馬,軍旗戰鼓鎧甲更是被宋軍繳獲了一大堆。
也不知道劉繼元的腦子是怎麼想的,如果是勢均力敵或是實力相差無幾的情況下出城去跟宋軍拚個你死我活倒也沒有什麼值得被人所詬病的,可這種明顯是找死送人頭的事他竟然也毫不猶豫地命令楊業去做了。然而,這就是劉繼元,結合後麵北漢軍隊的所作所為以及劉繼元本人的表現來看,他劉繼元著實堪稱一個“硬漢”——不管輸贏我都要打,除非隻剩最後一口氣,否則絕不認輸!
劉繼元在宋朝史官們的筆下是一個殘暴的人,是一個惡魔級彆的昏君,而原因就在於他對宗室和朝臣的殺戮,但平心而論,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和皇權進而大開殺戒這種事在帝王身上並不為奇,劉邦,李世民,武則天,朱元璋,哪一個不是比他殺得更加的驚天動地?但是,為了彰顯宋朝滅亡北漢的正義性和合理性,他劉繼元在宋人編纂的史書裡注定了不可能是一個光明正大的形象。
失了汾河橋之後,太原城就此被宋軍再次圍困,而在宋軍圍城之前,遼國派來的冊封劉繼元為北漢皇帝的使者韓知範連夜進入了太原城。韓知範很有可能是在汾河橋之戰的前一晚進入的太原城,也就是說他可能和劉繼元等一眾北漢高官一同觀摩了汾河橋邊上的那場激戰。
劉繼元儘管已經當了幾個月的皇帝了,可沒有遼國使者的正式冊封,他劉繼元的皇位在遼國人那裡就是不具有“合法性”的。韓知範此行不單是給劉繼元冊封的,同時也是來給劉繼元吃定心丸的,他要劉繼元一定要守住太原,因為遼國的新皇帝已經派兵過來救援他們了。
劉繼元大喜。冊封結束之後,他在宮中大擺筵席,北漢群臣全部都來了。就在北漢的君臣們舉杯暢飲慶祝劉繼元被正式冊封的歡慶時刻,韓知範當著眾人的麵宣布遼國的軍隊已經在往太原開拔了,群臣隨即再次舉杯,可就在這個時候,之前一直沉默不語的宰相大人郭無為突然跳了出來。
隻聽見歡聲笑語的大殿中突然響起一陣嚎啕大哭之聲,眾人循聲望去卻見此人竟是天子座下的宰相大人郭無為。繼而,更加令人感到驚異的一幕出現了,郭無為猛然站了起來,然後他抽出自己的佩刀就要抹脖子自儘。
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一幕出現了,宰相大人要當眾自殺,可他身邊的人卻無一上前去阻攔他,最後反而是皇帝陛下親自從台階之上跑下來奪下了郭無為手裡的刀。這是個很奇怪的現象,難道說郭無為身邊的大臣們都老了以至於都無法起身去阻攔他,還是說北漢的皇帝陛下劉繼元身手不凡,他一躍而起隻是頃刻之間就飛到了郭無為的身邊並奪下了他手中的刀?
也不知道當時現場究竟是個什麼樣,更不知道郭無為手裡的那把刀在他的脖子上停留了有多久,反正他沒自殺成功。劉繼元奪刀之後又把郭無為扶到座上,問他為啥要想不開,這時候郭無為老淚縱橫地說道“陛下啊,我們為何要以一座孤城來抗拒宋朝的百萬大軍啊?”
此言一出,舉座皆驚。彆人不好說,至少遼國的這位使者大人韓知範的臉色肯定不好看。至於劉繼元,換了是彆人說這種話估計當場就會被他以“惑亂人心”的罪名推出去砍了腦袋,可這是郭無為,是送他登上皇帝寶座的大恩人。
一番好言安撫之後,郭無為還是北漢的宰相,還是劉繼元心裡的恩人,但毫無疑問的是,郭無為在北漢朝野當中已是一個孤家寡人。他已經被孤立了,甚至是被整個北漢官場所憎惡。前有郭無為私藏趙匡胤給北漢高管們的封官詔書,現有眾人對他的“見死不救”,如此也可以看出郭無為在官場上的人際關係可謂是糟糕透頂。作為一個自詡為具有經天緯地之才的人,人生搞成這種狀況和局麵實在是可謂悲哀至極。
汾河橋之戰結束三天之後,趙匡胤率領大宋禁軍主力兵團抵達太原城下。
抵達太原之後並趙匡胤沒有下令全軍立刻攻城,他雖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可他不是一個就知道蠻乾的莽夫。他曾經作為一個大頭兵全方位地親眼見證了後周的皇帝陛下郭威是如何攻取的河中城,郭威把河中城圍了近一年且中間不斷地以螞蟻吃大象的策略大量地消耗了城內的兵力,最後才發起總攻一舉搞定了李守貞。後周的第二任皇帝柴榮也給他當了一回老師,柴榮奪取壽州城采用了圍點打援的策略,但攻取壽州前後所花費的時間竟然達到了十六個月之久。他趙匡胤雖強,可他自認為自己就一定能強過郭威和柴榮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趙匡胤沒有那麼自大,事實上他充分吸取了自己這兩位前輩的經驗和教訓,他要學郭威當了一回工程師,他也要學柴榮的圍點打援。他下令征發太原附近州縣的數萬民夫到太原城下來挖溝,他要圍著太原城在護城河外麵挖一圈壕溝困死劉繼元。至於圍點打援,他之前早就派出自己的精兵強將去給遼國人下套了。
此時此刻,有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困擾著趙匡胤。太原不是河中城和壽州城,他是一國的都城,其重要性和戰略意義以及兵力和民力都不是河中和壽州所能比的,而他的兩位前輩當時所麵臨的形勢又與他截然不同。郭威沒有外患,他可以一心一意地對付李守貞攻取河中,柴榮對比南唐擁有強大的軍力優勢,他的兵力既能讓壽州城裡的人不敢妄動又能四處出擊吃掉救援壽州的南唐援兵,可趙匡胤不一樣,他這次攻伐太原不但有遼國這個外患,而且他的兵力又不足以既能把太原圍得水泄不通又能抽出兵力與遼國人進行大規模決戰。
沒有人知道此時的趙匡胤是否和十年以後的宋太宗有同樣的想法,那就是以禦駕親征之磅礴之勢既把北漢給消滅了同時又把遼國人也給搞定,最好是就在太原城同時把這兩個敵人都給搞定,這樣反而還省了北上行軍去找遼國人乾架的長途奔波之苦。
太原城他倒是不擔心,他完全有能力困死它,可他擔心遼國人。無論是韓重筠還是何繼筠,他們的實力隻能對付遼國的先遣部隊,如果遼國人發動大軍來救援太原,他現有的這些兵力就顯得捉襟見肘。可是,他手裡的兵力就那麼多且全都是用在了刀刃之上,無論抽調哪裡的兵力都讓他心有顧慮。蜀川剛剛平定需要駐軍,南唐與北宋的邊境線那麼長也需要駐軍,南漢與大宋接壤的邊境線上他也需要駐軍,甚至連吳越他也得提防。
去哪裡調軍來增援太原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趙匡胤,他的隨身侍衛們也總見他一副愁眉不展的神色。
喜歡北宋帝國興亡史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北宋帝國興亡史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