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趙匡胤為是否撤兵而猶豫不決之時,跟隨他一同出征的太常博士李光讚呈上了一道奏疏,這裡麵的內容很長,概括來說就是“陛下你英武神明,小小的一個太原根本不值得你如此大動乾戈。現在天下並不太平,如果我們在這裡傷了元氣就會被那些心懷不軌的勢力所圖謀。我們現在不如班師回京,然後留下重兵駐守上黨,每年夏天我們派兵過來搶收他們的麥子,每年秋天來搶收他們的稻穀,如此一來北漢遲早被我們所耗空國力,到了那時候再取太原就易如反掌。還望陛下聖斷!”
這份奏疏先是拍了趙匡胤的馬屁,然後又針對現狀剖析利弊且正中要害,最後還給趙匡胤想出了應對的法子。看完之後,趙匡胤心中也是一陣舒暢。他召來宰相趙普商量班師之事,趙普也建議他班師。就此,趙匡胤決心已定——撤兵。
在李光讚之後,絳州一“善數術”之人向趙匡胤進言道“陛下,我們撤軍之後應該在北漢四周廣建軍寨,同時把太原附近的居民遷往太行山以東,如此不但砍了北漢的民力,還可斷絕北漢的賦稅,不出幾年北漢必定窮弊,到時候太原必然可不戰而得。”
這個向趙匡胤進言的人名叫薛化光。此人在宋史裡並不怎麼知名,但他有一個名叫薛奎的兒子卻在仁宗朝時期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儘管如此,薛奎也不算什麼宋史裡的名人,可薛奎有兩個女婿在宋史裡卻是大名鼎鼎,其一為他的第三女和第五女的丈夫王拱辰(天聖九年的科考狀元,先後擔任開封知府、禦史中丞、三司使、吏部尚書,王安石變法期間的鐵杆保守派),薛奎的另一個女婿(第四女的丈夫)更是了不得,此人的大名堪稱家喻戶曉——歐陽修。換言之,這個薛化光乃是歐陽修的老丈人的父親。
趙匡胤非常欣賞並采納了薛化光提出的這條建議。就這樣,宋軍一麵在積極準備撤軍的各項事宜,一麵又在短短的數天時間裡收攏了太原附近各個州縣的一萬餘戶居民。
一萬多戶居民,四萬人左右的人口,在如今也就是一個鄉鎮的人口,但在當時失去這幾萬人對北漢皇帝劉繼元來說可是相當的肉疼,簡直是要讓他捶胸頓足。
北漢位於今天的山西省中部和北部地區,總計十州之地,在盛唐時期有二十七萬九千一百餘戶人口,真正的民眾百萬之地,但自打安史之亂之後這片地方就從來沒有太平過,戰爭、兵役、苛捐雜稅,這裡的人死的死跑的跑,到了北漢立國之時,這裡的人口已經根本無法同極盛時期相提並論。不過,說這些都沒用,說一個事實就能有一個直觀立體的認識十年之後,當趙光義滅亡北漢時,他所拿到的戶籍人口冊子上麵清清楚楚地記錄著北漢全境當時的人口是——三萬五千二百餘戶。也就是說,趙匡胤這時候至少遷走了北漢四分之一的人口。
無論古今,人口都是最直接的生產力,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兵員、賦稅、各種勞役雜役都得指望這些老百姓,所以戰爭時期經常看到獲勝的一方搶奪人口,甚至是將一座城池劫掠一空。遇到趙匡胤這種人還算好的,雖然離鄉背井但卻會給你一個地兒安置你,如果遇到那種隻搶女人和財物,男人、老人和小孩全部殺光的畜生和野獸那可真叫一個人間地獄。
一陣緊張忙碌之後,宋軍終於是開始撤軍了,但趙匡胤給他們的準備時間還是短了一些,根本不夠用。當然,這也不怪趙匡胤,原因就在於遼國人的大軍越來越近了,如果不抓緊時間離開太原,要是被遼軍的大兵團給咬上了勢必會有一場惡戰。宋軍全軍上下包括趙匡胤在內都沒有做好與遼國人進行一場大戰的心理準備,一旦宋軍跟士氣正銳的遼軍交上火勢必會極其狼狽,甚至是慘烈。關於這一點,明朝時期的土木堡之戰就是一個很好的參照。
果然,在宋軍撤退的時候遼國人就追了上來。不過,遼國人也不是全軍皆起,因為他們也不想跟宋軍來一場你死我活的超級大火拚,他們隻是派遣一部分的人去襲擊宋軍的後衛部隊。宋軍的這支幾百人的後衛部隊被遼國人給重重包圍,宋軍拚死突圍但卻仍然深陷重圍。戰報傳至趙匡胤那裡,他當即下令驍雄軍副指揮使孔守正率領驍雄軍前去救援。此外,趙匡胤還把自己的部分近身侍衛也派給了孔守正,而這些人裡麵就有在這次的戰爭中大放異彩的小猛男荊嗣。
到了戰場,孔守正率領這支戰鬥力極為強悍的宋軍衝入了遼軍的陣中。一場惡戰下來,這些原本想找個軟柿子捏一捏的遼國人被宋軍徹底地擊潰,而被圍的宋軍則得以全部獲免,最後跟著孔守正全軍而還。
從這件事裡我們可以看出一個現象,宋軍的幾百後衛部隊被圍竟然要由皇帝陛下親自下令前去營救,李繼勳呢?曹彬呢?黨進呢?趙讚和郭進呢?這些當時身在軍中且威名赫赫的宋軍大將呢?這就牽引出一個深層次的問題了,趙匡胤對軍隊的掌控幾乎到了事無巨細的地步,任何的一次軍事的調動他都得掌控於心。趙匡胤起於行伍,他親近自己的侍衛,他也親近自己的武將,但對於後者他的防範遠超於親近。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當然,他雖然是皇帝,可他也是此次征伐的主將,他做這些事或許都無可厚非,可問題就在於他的這個習慣和作風被他後麵的那些繼任者學了個有模有樣,即使他們對軍事一竅不通,即使他們從未上過戰場。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的第一任徒弟——大宋的太宗皇帝在後來北征幽燕和雍熙北伐時對軍隊和軍事行動的無處不在的乾預正是導致宋朝的開國雄獅幾乎全軍覆沒的罪魁禍首。所謂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這是軍事常識,但在宋朝這就是違命抗旨,而北宋所謂的第一良將曹彬先生也正是因為嚴格地執行了太宗陛下的英明指令才導致北宋開國之師的最後一支主戰軍團死傷殆儘。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我們以後再說。
在宋軍撤出太原後,遼國人和北漢人是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了,尤其是在城裡悶了幾個月的北漢人。終於是可以出一口惡氣了!宋朝人想跑?沒門!看老子不打你一個落花流水!
遼國人先是去找宋軍的殿後部隊乾了一架,儘管最初一片形勢大好,但最後卻被孔守正給壞了興致。等到遼國人逃了,北漢人可就追出來了。正當他們準備一路猛追好好地出口惡氣的時候,他們突然眼冒綠光走不動了。為啥?因為他們看見好東西了!
這幫又餓又窮的北漢大兵們看見宋軍撤退之後留在營地裡的大量糧食和金銀絹帛,這些東西讓他們雙腿發軟再也走不動了我們出來的目的是什麼?不就是撿點便宜殺幾個跑得慢的宋朝人出口惡氣嗎?可現在不用冒著掉腦袋的危險就能得到這些好東西,那還追什麼追?剛才遼國人不就是教訓嗎?他們非但沒撿到什麼好果子吃反而被宋朝人要了老命。算了,趕快搶吧!先搶先得!
史書裡沒有說宋軍遺留下大量的物資是有意為之還是迫不得已,但如果是前者,那我隻能說想出這個法子的人真的是一個有大智慧的機靈鬼。
當你疲憊不堪地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後麵追來兩天惡狗要來咬你,你會怎麼辦?是扔一塊肉給它們還是跟它們乾一架?不用想,答案肯定是前者。當然,這隻是一個純粹的比喻,我沒有侮辱北漢軍人的意思。事實上,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上來說,北漢人在這次的太原保衛戰裡的表現是值得尊重和欽佩的。
宋軍走了,劉繼元接下來的第一要務就是趕緊排水,要不然整個太原城都要發黴了。當河水排乾後,一件讓北漢人看到之後隻想給菩薩趕緊磕頭的事發生了太原城的好幾處城牆在被晾了幾天之後竟然塌了!
幾個月前跑來給劉繼元行冊封大典的遼國使者韓知範這時候也跑出來看好戲,之前因為宋軍圍城他一直沒跑了。愣了會兒神後,劫後餘生的慶幸讓韓大人哈哈笑道“宋朝人真的是傻,就知道用水衝城牆,這城牆泡過之後再給它曬一下,這不就倒了嗎?他們要是懂這個理,恐怕太原城裡的人現在都死光了。”
也不知道趙匡胤和陳承昭在聽說這事後會不會氣得吐血,但一切都晚了。
城牆倒了,太原城裡的人看到了另一幕讓他們心驚膽戰的畫麵凶神惡煞的宋朝人是走了,可外麵又來了一群正用火辣辣、直勾勾的眼神盯著他們的遼國人。遼國人以往南下中原時的種種光榮事跡他們可都是知道的,慶幸的是這次他們是友軍而不是敵人,可友軍也不能白出力。錢財和女人,這是他們唯二想要的,千百年間從北方而來的強盜們曆來都是這個德行。既然這次是友軍,他們可以不來硬的,也可以忍著不要女人,可總得拿錢吧!
怎麼辦?劉繼元能怎麼辦?本就國弱民窮的北漢還能怎麼辦?刮地皮唄!
朕的子民們,大夥兒都回去看看家裡還有什麼值錢的東西,朕已經跟遼國人講好了,他們這回隻要錢財,為了保平安,大家都交點保護費吧!什麼?沒有?不是說任何東西隻要擠一擠都是會有的嗎?那就擠一擠吧!
前門驅虎後門進狼,看到國家如此破敗人民如此艱難,楊業看不下去了。他找到劉繼元,說了一個他剛想好的計劃“陛下,遼國人不是什麼好東西,他們遲早要吞了我們。我剛上城樓看了下他們的人馬,這些人現在懶懶散散根本毫無防備,我申請帶著城裡的所有人馬出去殺他們一個措手不及。我們這次奇襲一定大勝,我們能殺不少遼國人,還能搶幾萬匹馬。宋朝的大軍這時候還沒走遠,我們打敗了遼國人之後就歸降宋朝,如此我們的百姓就不用給遼國人錢財,陛下也可以長享富貴,這樣豈不妙哉?”
不知道劉繼元當時聽到這話是個什麼表情,估計是目瞪口呆差點驚掉下巴,甚至是差點嚇尿了,他最後當然是沒同意。不過,這倒是可以看出楊業的勇氣和膽量,簡直是勇不可當且膽大足以包天。遼國幾萬精兵陳兵於城外,這些人連趙匡胤都不敢輕易招惹,可楊業不但敢去打而且還說要殺退遼國人還要搶幾萬匹戰馬,如果真的能搶幾萬戰馬,按照戰場上的騎兵和戰馬的戰損比,他這簡直就是要把外麵的遼國人全部殺光。現實點說,他能贏嗎?恐怕是相當夠嗆,這近乎於有點魔幻主義了,但從這之中也就不難理解楊業為何敢帶著幾百騎兵去偷襲猛將黨進的營寨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再來說劉繼元。寧為雞口毋為牛後,這或許就是劉繼元本人的心態。不管北漢再怎麼破敗,也無論他在遼國人麵前再怎麼卑微屈從,但他是北漢皇帝,他在北漢唯我獨尊,即便他現在的實際身份隻是一個太原的地方長官。不管這個皇帝他還能當的多久,但能當一天就是一天,他的身份注定了一旦他成了亡國之君就會永世壓抑憋屈,永遠彆想出頭,人品攢得不夠就隻能是像孟昶一樣突然離奇地死去,更差一點那就是直接去死。沒辦法,這就是亡國之君的宿命,即便他能被趙宋的官家善待。
趙匡胤的媽媽曾說過一句關於帝王的話“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則此位可尊,苟或失馭,求為匹夫而不可得。”
多麼精辟,要麼你是至高無上的皇帝,要麼你連平民老百姓都不如。兩者二選一,前麵也說過劉繼元是一個有血性的人,兩者之中他的選擇不言自明。要想讓他屈服隻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憑硬實力徹底征服他。
我們最後來說趙匡胤。
他之所以要違背“先南後北”這一被他和柴榮都認可的一統天下的既定國策,原因就在於郭無為願意做內應,從而讓他可以兵不血刃地得到北漢。這種事放在任何一個立誌於且正在開疆拓土準備一統華夏的帝王身上估計都會毫不猶豫地去乾,而趙匡胤自然也不例外。遺憾的是,劉繼恩突然決定要搞死郭無為,這讓整個計劃全部失算,而劉繼元的橫空出世以及他的大變臉更是讓局勢走向了完全不可預知的地步。
既然計劃有變那就當什麼事也沒發生,那是不是就該繼續執行先南後北的國策開始劍指南唐或南漢呢?或許當李繼勳在開寶元年撤回國內的時候趙匡胤也是這樣想的,可是遼國和北漢聯合出兵攻陷晉、絳兩州並將所有居民全部劫掠一空讓趙匡胤感受到了空前的屈辱,他憤怒了。所謂天子之怒,伏屍百萬,他決定洗刷屈辱,這才導致了他禦駕親征。
可以想象一下一個成年人被一個小孩子打了一巴掌,那他會有什麼反應?肯定是憤怒!繼而他會怎麼做?肯定是報複!這種事換了任何人估計都是同樣的反應。而在這之後呢?就在這個成年人準備報複的時候,他又挨了一巴掌就此鼻青臉腫。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那肯定是更為的暴怒!這筆賬一定要清算,不惜任何代價也要清算!
這個例子可以詮釋趙匡胤決堤汾河以及讓禁軍不計生死地攻擊太原城的行為。也可以用一場賭博來形容,一個人走進賭場,本來隻是想小玩一把,可誰知道輸過頭了,暴躁之下一手押了個重注但卻還是輸了,於是心態失衡繼而想要翻本,那就隻能是下更大的賭注,可如果又輸了呢?
換做其他人估計很有可能就是要來一場終極決戰——孤注一擲。具體到趙匡胤身上就是不計生死拿下太原城,哪怕是遼國人來了也要乾到底。如果趙匡胤是冉閔、是李從珂或者石重貴,又或者是楊廣,那這些人肯定會這樣乾,那麼結局呢?他們可能會勝利,可能會拿下太原城甚至是打敗遼國人,可這樣的後果是什麼?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到了那個時候,宋朝的軍力自然是元氣大傷,而遼國人遭此大敗肯定會報複,搞不好會來一場舉國征伐,要跟宋朝一決雌雄。要命的是,在宋朝的南方還有一個軍事實力不可小覷的南唐。如果曆史真是這樣,恐怕宋朝的命運就很難說了,說不準趙匡胤就會成為又一個冉閔、李從珂、石重貴或者楊廣。在這之後,天下繼續大亂,繼續重複五代十國的命運,遼國人繼續橫行霸道在漢人以及漢人皇帝的頭上拉屎撒尿。
趙匡胤畢竟是趙匡胤,他不是冉閔、不是李從珂、不是石重貴,更不是楊廣。在自己輸紅了眼的時候,他憑借自己超強的心性和非同常人的情緒調控能力把自己從危險的邊緣拉了回來。這不但拯救了他自己,也拯救了整個宋朝。
能夠在暴怒之時把自己從情緒失控的懸崖邊上拉回來,這是一種可貴的品質,也正是一個人能夠成功的要素之一。放置於我們每一個人身上,暴怒之下意欲尋求報複或反擊,這種情況和遭遇屢見不鮮,但能夠征服自己的情緒和欲望卻並非是人人都能夠做到。凡人能夠做到這一點我們稱之為人傑,而作為手握無數人生殺大權的皇帝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更是難能可貴。
雖然這一次沒有攻下北漢,可趙匡胤真的很沮喪嗎?未必!現在的北漢也就剩最後一口氣了,他已經被打殘了,而且如趙普所言,北漢現在繼續充當著宋朝和遼國的戰略緩衝國角色,它隔開著宋遼這兩個遲早要火拚的大國,這讓趙匡胤可以繼續去執行他的“先南後北”的國策。相對來說,此戰他在硬實力方麵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損失,反而是通過這一戰再一次地磨礪了他的軍隊和他的心誌,這其實也是一種巨大的收獲。
喜歡北宋帝國興亡史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北宋帝國興亡史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