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趙普這個人雖然不像那些所謂的飽學之士那樣博覽群書,可他卻比某些書呆子有用得多,趙匡胤最終能夠稱帝建國這其中趙普可謂是居功至偉。不過,他的本事可遠不止如此,他不但能幫趙匡胤建國,而且還能幫趙匡胤立國和治國,這位宋朝的開國宰相絕非浪得虛名之輩。說來趙匡胤還得感謝柴榮當初把趙普送給了他做屬官,如果當時趙普被柴榮看上並加以重用,那麼他趙匡胤極有可能也就不會有如今的皇位。
在趙普的建議下,趙匡胤在這一時期不但致力於革除地方藩鎮手中的權柄,而且他同時也把目光對準了京城裡的那些禁軍高級將領。這些人幾乎都是他多年的兄弟和忠實的下屬,可他為了皇權的穩固還是采納了趙普的建議開始對曾經的生死兄弟痛下狠手。
趙匡胤先是罷免了被他以兄長之禮待之的慕容延釗在禁軍裡的殿前都點檢職務,然後讓其出鎮荊湖做了山南東道節度使幫他把守西南方向的國門。不久,趙匡胤又罷免了他少時的好友韓令坤的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的職務,他讓韓令坤去北方邊境做了成德軍節度使幫他防備遼國。這二人的相繼被罷免就讓京城的禁軍高級將領裡不再有權勢和威望都極盛之人,這也從而避免了會有第二個趙匡胤突然在某天跳出來的局麵。
在這之後,趙匡胤以為事情就這麼完了,可趙普卻一再地建議他罷免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趙彥徽等人的禁軍軍職。這就讓趙匡胤感到不安和不解了,這些人的資曆和軍功都不足以跟慕容延釗和韓令坤相提並論,而且他們一直是他的部下,如果把這些人也罷免了,那禁軍由誰來直接掌控和指揮?
麵對趙匡胤的疑惑和不解,趙普給出的理由很簡單也很直接“臣亦不憂其叛也。然熟觀數人者,皆非統禦才,恐不能製伏其下,萬一軍伍作孽,彼亦不得自由耳。”
趙普這話可真的是戳中了趙匡胤的命門。或許慕容延釗和韓令坤這兩個他之前的好兄弟都沒有造反的心思,也或許石守信和高懷德等人同樣沒有造反的心思,可是他趙匡胤當初不是也沒有造反的心思嗎?等到這些人下麵的將士某天突然貪圖富貴也把一件黃袍裹在他們的身上並向他們山呼萬歲的時候,他們定然也會和趙匡胤在陳橋驛時一樣的身不由己。
被趙普一語點醒後,趙匡胤也就此下定決心要對石守信等人動手。這天,他特意在宮中設宴款待石守信和王審琦等人,等到酒酣耳熱之際,趙匡胤屏退左右對這些人說道“如果不是你們,朕絕無可能登上這天子之位。但是,朕這個皇帝做得可是一點也不踏實,遠不如之前當節度使的時候過得快活。不瞞各位,朕自打登基以來就沒有睡過一天安穩覺。”
眾將忙著詢問其中緣故,趙匡胤歎息一聲,回道“難道你們不知道朕這個位置可是有好多人都在垂涎三尺?”
一聽這話,石守信等人立馬就慌了,他們相繼離席並對趙匡胤叩首說道“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下已然大定,有誰還敢有不臣之心?”
趙匡胤笑道“朕當然知道你們對朕絕無二心,可如果你們的部下哪天貪圖富貴也給你們來一出黃袍加身的戲碼,那你們到時候又該怎麼辦?你們是從還是不從?”
趙匡胤這話將石守信等人嚇得麵無人色,他們向趙匡胤再次叩首並聲淚俱下地說道“臣等愚鈍,不曾慮及於此,還望陛下為臣等指條明路!”
見火候已經到了,趙匡胤這才慢悠悠地說道“人生如白駒過隙,我們最大的追求無非就是一個榮華富貴外加一個福蔭子孫。你們何不自解兵權然後選一個好地方廣置田地,從此養兒教女終老此生,如此豈不快哉?往後朕再與你們結為兒女親家,自此我們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且上下相安,此豈不善乎?”
此言一出,石守信等人頓時恍然大悟。趙匡胤已經把話說得這麼露骨了,他們也隻好紛紛叩頭謝恩。等到次日一早,石守信等人分彆上疏各自以身患疾症為由請求解除他們的領兵之權。趙匡胤“勉為其難”地同意了他們的奏請,然後給他們予以豐厚的賞賜讓其解職歸養。
數日後,趙匡胤封石守信為天平軍節度使,高懷德為歸德軍節度使,王審琦為忠正軍節度使,張令鐸為鎮寧軍節度使並令其各自歸鎮。這幾人當中唯獨趙匡胤的頭號小迷弟石守信保留了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的職務並繼續留在了京城,但他的這個職務卻隻是個沒有丁點掌兵之權的虛銜。
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
通過對軍隊以及軍製的一係列改革,趙匡胤終於感覺他的皇位是一天天地日趨穩固了。當然,當皇帝的人不可能長年累月就隻盯著這一件事,趙匡胤在此期間還做了很多事。不過,說句直白的話,關於整頓吏治、發展農業、興修水利、治理河患、減輕或減免賦稅以及重視和發展文化教育——我想這些事任何一個稍微有點責任感的皇帝都會去做,隻是成果大小以及用心多少不同罷了,要知道就連朱溫、石敬瑭之流也是在史書上留下了一個重視農業生產的好名聲。因此,我無意在這些方麵為趙匡胤歌功頌德。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從我個人的角度和立場上來說,我認為趙匡胤當皇帝期間所做的最偉大、最有意義的事還是他結束了中原大地上長期的戰亂和動蕩並讓自唐代中後期以來就分崩離析的華夏大地漸漸地重歸一統,這才是趙匡胤在曆史上所做出的最大的貢獻。
讓四分五裂的神州大地再次歸為一統成為一家,讓老百姓免於戰亂和顛沛流離之苦,在此基礎上為這個國家和百姓帶來長達百餘年相對太平的日子,能夠做到這一番成就的人在曆史上屈指可數。在趙匡胤之前的千餘年裡,隻有三個人實現了這番偉業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
誠然,始皇帝嬴政、晉武帝司馬炎、隋文帝楊堅也足夠的英明神武,可他們三人雖然一統神州但在他們離世不久這個國家就因為各種原因再次陷入了大亂甚至是亡了國。更有甚者,比如建立了西晉這個大一統王朝的司馬炎,在他蹬腿走人之後不久,西晉不但亡了國,而且整個漢民族都因此而陷入了一場空前的浩劫之中。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趙匡胤能夠被稱為千古一帝實屬名副其實,我們的偉大領袖在《沁園春·雪》裡將趙匡胤與秦皇漢武和天可汗相提並論也絕非僅僅隻是為了押韻。
關於一統天下這事,說來趙匡胤或許也會有些慚愧,因為他直到自己登基將近三年之後才決定開啟他一統天下的步伐,這事要是放在柴榮身上簡直是不敢想象的。可是,這就是他趙匡胤的行事風格,有時候我甚至會懷疑趙匡胤到底是不是白羊座,他應該是凡事都講究步步為營的摩羯座才對,可他真的是貨真價實的白羊座——如果他的出生日期沒有錯的話。
關於此事,我在這裡必須要再次說到攘外必先安內這句話,這話幾乎就是趙匡胤自登基到開始發動統一戰爭期間其行事風格的概括性總結。放眼之前的那些掃平天下的君主,他們的策略幾乎都是先張開大嘴把所有地盤都吃進去,然後再慢慢消化。趙匡胤不一樣,他是吃一口就休息一會兒,等到消化完畢之後,他再張嘴吃下一口。這樣他就能夠保證自己不會被撐死或者是在消化的過程中出現消化紊亂的問題,等到最後宋朝不但變得強壯了,同時也變得富裕了,而不是塊頭雖然變大了,可身體內部卻到處都是問題。
在我看來,趙匡胤這樣做或許也是有苦衷的,因為他所麵臨的終極敵人並不是南方的那些割據政權,而是北方的遼國,而遼國又是當時這個世界上堪稱軍力和國力都最為強大的超級大國。遼國不像強極一時匈奴和突厥,一場甚至好幾場大雪災都不足以摧毀這個以遊牧民族為主體的國家,因為這時候的遼國早就不是純粹的草原遊牧民族政權。
經過耶律阿保機等幾代遼國皇帝的經營和治理,再加上無數漢人士大夫和漢人農民、商人和手工業者的幫助,此時的遼國已經成為了一個兼具草原文明和農耕文明的強大帝國。他們不但擁有草原民族所固有的悍勇善戰之風,而且還將漢民族千年以來所形成的行政、稅收、土地分配和管理以及官僚體係裡的精華予以全麵吸收和運用。當然,對於宋朝和趙匡胤本人來說,遼國的強大與否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遼國這時候已經完全消化並掌控了燕雲十六州,但不巧的是,這個燕雲十六州又是宋朝想要實現華夏一統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拚圖。
毋庸置疑的是,遼國是千年以來在中原王朝的北方所出現的一個前所未有的怪物。在此之前的匈奴和突厥,隻要漢人軍隊和政權贏得一兩場野外大決戰的勝利就能讓他們徹底亡國乃至是滅種,可遼國不是這樣。遼國不但有號稱百萬的控弦鐵騎,而且還有堅固的城池,他們不止有漫山遍野的牛羊馬匹,還有大片的用以耕種的土地以及這片土地上所出產的無儘糧食。他們的國君和貴族不住在一把火就能燒毀的帳篷裡,而是像我們漢民族的君主一樣住在城堅溝深的堅城裡。
這就是趙匡胤為什麼在統一戰爭期間每前進一步都要小心翼翼的原因,這就是他為什麼每前進一步都要往身後的北方看一眼的原因。因為他不能犯錯,一旦他犯錯就很有可能被身後的這條惡狼狠狠地撲上來咬上一口甚至是直接就被咬斷脖子。
如芒在背,這就是遼國給趙匡胤乃至於給之前所有中原皇帝們所帶來的切身感受,幾十年來,遼國對中原大地以及這片土地上的百姓所施加的罪惡簡直罄竹難書。但是,對於它,中原的王朝和百姓這麼多年以來卻隻能是恨得咬牙切齒卻又怕得是心驚膽戰,而這裡麵的原因沒有彆的——隻是因為它實在是太過強大!
麵對遼國,以趙匡胤當下的實力他並沒有必勝的把握,當年柴榮北征遼國其實也是一步險棋。贏了倒好說,如果能夠一舉收複燕雲十六州進而趁勢遣將遠征大漠喋血虜廷,那麼南方的各個割據政權想必到時候都會主動歸土獻地,華夏由此再次歸為一統,柴榮的威名也就將比肩甚至超過唐太宗李世民。可是,如果他失敗了呢?
還記得後晉的末帝石重貴嗎?因為他不自量力地盲目跟遼國開戰,結果他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他身邊的人,更害了他的國家和無數的老百姓。很難說柴榮當年北征遼國時突然的生病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但是趙匡胤是一個知道汲取教訓的人。在登基後的前三年時間裡,趙匡胤對外一直隱藏著自己的鋒芒,他隻是在專注於整頓宋朝的內政,他要讓這個國家深深地打上他的烙印,他要讓自己的這個國家成為他今後攻略四方的堅實後盾,唯有如此他才有機會和能力去實現他心中的那一番千秋偉業。
喜歡北宋帝國興亡史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北宋帝國興亡史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