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革除藩鎮_北宋帝國興亡史_思兔 
思兔 > 曆史軍事 > 北宋帝國興亡史 > 第48章 革除藩鎮

第48章 革除藩鎮(1 / 1)

隨著李重進的覆亡,宋朝國內再也沒有人敢跟趙匡胤叫板。從揚州回來,趙匡胤突然開始厭倦行軍作戰,他當將軍的時候可沒有這種感覺,可那是因為當時的他需要靠打仗才能體現出自己的價值才能升官發財,但現在他是一國之君,如果他還是經常打仗那就意味著天下並不太平。

試問世間有哪一個皇帝不希望自己的國家太平無事?有哪一個皇帝希望自己的軍隊常年累月都在打仗?另外,除了打仗,每天處理公文批閱奏折也是讓趙匡胤感到頭疼的事,他這時候才發現當皇帝真的不是人乾的事,尤其是想當一個好皇帝更是苦不堪言。想當初,他當將軍做節度使的時候是何等的逍遙自在,可現在他坐擁天下卻一點也不覺得快樂,尤其是他這個國家地處四戰之地,他的四周虎狼環視,而且國內也並不安寧。

總之,在這位大宋天子的眼裡,當皇帝就一個字——煩。不過,再煩也得繼續乾,這就是身為皇帝的宿命,而且這也是你趙匡胤自己選擇的命運。

正所謂攘外必先安內,國內的叛亂已經被趙匡胤強行鎮壓下去了,四周的敵人現在也不敢來招惹他,他現在得把重點放在經營和整頓內部事務上,簡單說就是——如何鞏固他的統治地位?這是每一個剛當上皇帝的人上任伊始都會去考慮且都會去做的事。這樣的說辭或許顯得有些太過直白,換句好聽點的話來說就是——如何讓天下太平?如何讓百姓安居樂業?

正如之前我們說過的那樣,當皇帝的人即使他做某件事是出於私心,但這件事卻是關係著整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如果君王的地位穩固了那就意味著這個國家必然是一片祥和。說到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就是趙普。

對於如何徹底穩定內部,此時剛由樞密直學士升任樞密副使的趙普所給出的意見就是必須把國內的那些手握重兵且富甲一方的節度使先給收拾了。彆誤會,他不是要殺了這些人,而是要削弱他們的權力。

唐朝中後期的皇帝甚至包括自朱溫以後的所有稱帝的人都想削藩,而且也真的去削了但卻沒一次成功過,原因何在?因為這些所謂的皇帝未必就能打得過那些在名義上臣服於他們的驕兵悍將。你打不過人家還想著削藩,這不純粹就是自取其辱嗎?可是,趙匡胤現在沒有這個問題,現在的局麵是在他的國境之內沒有誰能夠打得過他。既然如此,那他不削藩還等什麼?

不同於之前的那些想要削藩的帝王,趙匡胤沒有想加害他們的意思,更沒有把他們當成敵人,他隻是想讓他們這些人交出手中的權力或者是部分權力,然後去享受人生。關於削藩,具體的做法就是趙普的那一句很是精辟的概括收其精兵,削奪其權,製其錢糧。

先說收其精兵。

趙匡胤下令讓駐守全國各地尤其是非邊關重地的節度使或者統兵的將軍們將各自軍營裡的那些身強體壯的大兵都一律送到開封——請注意,是全部,而且身高、力量等方麵都有標準和要求,凡是符合這些標準和要求的士兵都得送往開封。這些兵送到開封之後就被編入禁軍,然後統一訓練並成為皇帝本人的直屬軍隊,如果地方或邊關有需要,朝廷再派出禁軍從京城趕往當地前去支援,而且完事之後就得從哪兒來回哪兒去。即使是駐防邊關重鎮的禁軍,他們每到一定的期限就得與駐守開封的禁軍進行輪換,絕不能長期待在一個地方繼而形成派係。如此一來,本就在絕對實力上處於弱勢地位的大小軍閥就更加沒法與趙匡胤手裡的禁軍相抗衡。

再說削奪其權。在此之前,地方的節度使除了管轄其官衙所在州府的政務外,他們另外還兼管該州下屬的郡縣。從這時候起,他們的這個權限就開始受到限製甚至是被剝奪了,或是他們管轄的地盤從此變小了,或是某些州縣直接就變成了中央直管。當然,這個政策並沒有一刀切,而是一個緩緩推進的步驟和過程,直到最後溫水煮死青蛙。發展到最後節度使就成為了一個尊貴顯達但卻沒有任何實權的虛職,朝廷空降的文官則全麵接管了節度使手裡的地方行政權。不過,即使是諸如知州一類的地方行政長官也不是可以從此大權獨攬變成新型的節度使,在他們下麵趙匡胤還設了通判一職,這個官職名義上是地方的二把手,但此人卻有監察甚至是公開彈劾一把手的權力。

除此之外,此前的節度使擁有對囚犯的生殺予奪之權,但從此以後地方的所有死刑判決權在原則和程序上都收歸中央。

最後說製其錢糧。趙匡胤隻是一道政令就強行剝離了節度使手中的財政大權,全國各地的錢財和糧食、鹽鐵等物資的存儲用度和轉運都由朝廷派駐到各地的轉運使掌管,而且這個轉運使與地方行政長官和軍事長官並無任何的隸屬關係。

如此三管齊下,軍政財就此形成三權分立之勢,此前節度使駐守一方、統管一方、稱雄一方的局麵也就不複存在。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靠著強大的軍事威懾,趙匡胤的這些政策在全國各地陸續開始推行。毫無意外的是,沒人敢說一個不字,趙匡胤的那些前輩做夢都想辦到但卻至死也沒辦到的事被他辦成了。

需要說明的是,趙匡胤的軍事改革並未在全國施行一刀切的政策,對於邊關重鎮他另有安排和政策。這些地方除了原有的駐軍,另外還有他根據形勢需要所派過去協防的禁軍,而且這些地方都有一個他親自委派的得力乾將坐鎮。有這些人在那裡守著,宋朝的邊境防線在遇到攻擊時絕不會瞬間崩塌,等到他們在前線頂到一定火候的時候,他派出去的援軍甚至是他親率的大軍也差不多趕過去了,如此一來什麼事都不會耽誤。

此外,趙匡胤還賦予了那些邊關守將一定的財權和便宜行事之權。他們可以在邊境上與外族人進行通商貿易,可以視情況自行賞罰將士,可以用金錢招募當地的健兒為私勇以及收買敵方的人員作為間諜,而趙匡胤也特許他們不用向中央政府上繳財稅。不過,這些邊將們也不能有太過出格的行為,趙匡胤為此給他們派了一個監軍以行使全方位的監督和糾劾之權。

當然,為了表示對守邊將領的恩寵,趙匡胤在京城裡給這些邊關主帥分彆蓋了大彆墅,讓他們的家人在生活上可以衣食無憂,他們也可以在前方安心守邊。趙匡胤這樣做絕不是為了想以此要挾他們,因為他並沒有強行要求這些人必須把家人留在京城。在這一點上,趙匡胤比他的那位偉光正的弟弟要溫柔得多,要知道後來的太宗陛下在登基之後可是強令各位節度使和守邊大將必須把自己的兒子而且是長子送往京城。

有的人可能知道趙匡胤當政時期手底下威名赫赫的宋朝“邊關十四將”,他們駐守在大宋的西北和正北方向,他們也是趙匡胤在平定南方諸國時用以防備吐蕃、回紇、黨項、北漢和遼國的銅牆鐵壁。這些人分彆是鎮守原州的王彥升,屯駐關南的李漢超,駐守瀛州的馬仁瑀,屯兵常山的韓令坤,守衛易州的賀惟忠,駐防棣州的何繼筠,駐屯西山的郭進、守備晉州的武守琪、駐軍隰州的李謙溥、控扼昭義的李繼勳、衛戌延州的趙讚、防衛慶州的姚內斌、聚兵環州的董遵誨、擁甲靈武的馮繼業,這些人共同構築起了大宋的北方長城。很遺憾,有鑒於石敬瑭所挖的那個大坑,宋朝的這道北方長城是用血肉做成的,始皇帝修築的那道長城終北宋一朝也沒有完全奪回來。

儘管上述這些人的統兵能力以及個人的道德操守各有差異,但這些人都是清一色的有血性且知兵事的武將,終太祖一朝這些地方幾乎都穩如磐石,凡是敢於前來挑釁的敵人都沒有吃到什麼好果子。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人替趙匡胤守住北方邊疆,所以趙匡胤才可以在統一戰爭的初期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削平南方諸國上麵。

還是那句話,後來宋朝邊關力量變弱乃至於在遼國人和金國人麵前不堪一擊實在是非趙匡胤之罪。在這方麵他的繼任者趙光義做的還稍微好那麼一丁點,雖然在趙光義當政期間把宋朝的軍事搞得是一塌糊塗,他甚至是葬送了宋初最為能征善戰的第一代禁軍,但至少趙光義知道在邊關重地需要重用和依靠武將來穩固邊防。然而,趙光義的子孫們在後來卻總是派出書生文官去主持邊關大局,而那些長期駐守邊關的將領則成了給這些不知兵事的文官打下手的馬仔,其在戰爭中的表現就隻能是貽笑後世抑或讓後世之人捶胸頓足。

所謂的重文抑武,這口鍋趙匡胤沒有理由去背,在國家行政領域實施這個政策是沒有問題的,而在軍事上趙匡胤也從未讓一個文官去領兵打仗或者讓其鎮守邊關。彆拿王明說事,趙匡胤確實在攻滅南唐期間重用了身為文官的王明,但這是因為王明在此之前就憑真本事在賀州之戰裡立下了赫赫軍功。

喜歡北宋帝國興亡史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北宋帝國興亡史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綁定生子係統後成為人生贏家 蓮花樓之並蒂蓮 雲起鳳禾 人在奧特:從海帕傑頓幼蟲開始 盜筆,誰叫我厲害呢 火影:不想被柴刀的我,拯救忍界 愛你十年不珍惜,我出國你哭什麼? 我在修仙界養神獸 傲嬌係統追妻錄 靈魂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