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趙匡胤接下來的故事我就無需再細說了,因為我所講的這個巨型故事在開頭處就是講的趙匡胤親征北漢的事兒,而他親征北漢就是發生在平滅後蜀之後。
很遺憾,我用了這樣的一種插敘的方式講完了趙匡胤的整個一生。如果當初動筆的時候我就打算講述整個宋朝的曆史,那麼我想我會按照正常的時間順序來講述趙匡胤的這一生,但人世間沒有完美,諸如遺憾和殘缺才是真實。
為了故事的連貫性和完整性,我在這裡還是再簡單說幾句後蜀滅亡之後所發生的一些重大曆史事件。
公元969年,趙匡胤親征北漢,雖未拿下北漢但也讓北漢徹底被打殘,從而讓其完全喪失了能夠大舉入侵宋朝的能力。
公元971年,趙匡胤任命潘美為主帥率軍攻滅南漢,獲六十州,二百十四縣,十七萬二百六十三戶人口。
公元975年,趙匡胤派遣曹彬與潘美合力攻滅南唐,獲十九州、一百零八縣,六十五萬五千零六十五戶人口。
此時的吳越政權早已向宋朝稱臣,而另一個早已向宋朝稱臣且其土地隻有福建漳、泉二州的割據政權更是不足為慮,自此宋朝基本上實現了全國一統,唯一還在硬挺的就是北漢的劉繼元。
滅掉南唐的這一年趙匡胤四十八歲,一晃眼當年的那個在二十一歲時走出家門的青年現在已經人到中年,而此時他也已經做了快十六年的皇帝。在這十六年裡,趙匡胤通過對幾大割據政權的相繼征服讓宋朝在後周的基礎上再又新增了142個州,645個縣,159萬9590餘戶人口——請注意這個計量單位,是戶。當然,他的功業遠不止於此。
柴榮一直被後世稱頌為五代第一明君,他在位期間改革禁軍的結構和體製並大力裁撤冗兵,短時間內他讓後周軍隊的戰鬥力傲立四方;他均定田賦、興修水利、治理河患,他讓五代時期因為戰亂而遭受重大破壞的農業得到快速發展和恢複;他立誌於澄清吏治懲治貪腐,他對人才選拔不拘一格;他對開封城的改造更是奠定了後來世界第一城的發展基礎;他革新科舉製度力求更好地為國選才;他修訂曆法、禮樂;他組織大臣編修五代時期的史書並為前朝幾位末代皇帝編修帝王實錄;他建立國家藏書館,鼓勵民間獻書以便官方收錄並流傳後世;他改良貨幣,廣集銅器以鑄銅錢。
以上這些就是在位僅僅五年的周世宗在其南征北戰的間歇裡所做的事。正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作為柴榮的忠實信徒和學生,趙匡胤可以說是完整甚至是堪稱完美地繼承了柴榮的治國理念和遠大的胸懷與抱負。柴榮一直都在努力去做的那些事,還有他很想去做但又沒來得及去做的那些事都被趙匡胤接了過去。十年養百姓,十年打天下,十年治天下,這是柴榮的人生終極理想。趙匡胤在生命的最後一年發動了對北漢的滅國戰爭,此戰他若獲勝就可以提前四年完成柴榮一統天下的夙願。倘若後來沒有那一出“斧聲燭影”的千年懸案,那麼這一切絕非妄言。事實上,如果不是因為太過謹慎以及客觀上存在的某些人為因素,趙匡胤完全可以在更短的時間之內就完成統一大業。
毋庸諱言的是,趙匡胤確實是站在柴榮的肩膀上乾出了一番為後世所稱頌的成就和功業,如果說柴榮是奠基者,那麼趙匡胤則是在這個基礎上建造出了一座美輪美奐且規模宏大的宮殿群。後世總有人指責趙匡胤“卑鄙無恥”地摘走了柴榮的勝利果實,先不說這種論調的荒謬可笑,就算是趙匡胤偷摘了柴榮的果實,可他也是憑本事親自去摘取的果實,而不是由彆人送到他手裡來的。無論這些人如何拔高柴榮如何貶低趙匡胤,但事實就是作為後繼者的趙匡胤在各個領域都完成了對柴榮的反超。我無意在這裡對這兩個偉大的帝王捧一踩一,可事實就擺在我們每個人的麵前,我相信稍微有點理性的人都應該知道單論帝王成就趙匡胤絕對碾壓柴榮。
同樣是站在前輩的肩膀上甚至是站在了一副更高的肩膀上,趙光義又做出了一番怎樣的成績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前人的肩膀不是誰都可以站得穩的,敗家的二代或三代,亡國的二世或三世在這曆史的長河裡可謂是數不勝數。
在中國所有朝代裡,趙匡胤所建立的宋朝無疑是對臣子最為寬容的朝代,很多官員身上所犯下的放諸於其他朝代都可以殺頭滅族的重罪在宋朝卻隻是一個外貶為官或是免官流放,這其中的原因與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個人秉性息息相關。不幸的是,生而為人,趙匡胤卻也有自己的弱點且是致命的弱點,那就是他的宅心仁厚。這很有可能正是導致他死得不明不白、死得讓後世無數的人扼腕歎息的原因。
在所有被奉為正統王朝的帝王裡誰是武力值最高的皇帝?在這方麵趙匡胤或許不能毫無爭議地被公認為是第一,畢竟劉家的劉秀和劉裕在戰場砍人的時候也是表現得驚天地泣鬼神,可趙匡胤至少能夠位列三甲應該是沒有什麼爭議的。就是這樣的一個出身於武將的皇帝卻建立起了政治最為清明的朝代,這多少有點黑色幽默的意味,可這就是趙匡胤的精神內核。他本就不是一個暴力嗜血的人,他的心中裝滿了人文主義的思想,那是對百姓疾苦的深切痛心,更是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而他心中所向往的這些東西在他當了皇帝之後就都成為了可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他在得知南唐是因為都城被宋軍攻破之後才投降不禁當眾黯然淚下,因為在那個時候他第一時間所想到的不是他得到了南唐的多少土地、人口和財富,而是破城之時死於刀兵之下的那些或民或兵的芸芸眾生。平定蜀亂時,他因為宋軍的某些將校虐殺婦女而怒不可遏並下令將其火速押往開封並在鬨市公開處斬,當有人前來請求從輕發落時他更是在痛斥那些人罪行的時候當場落淚。在他眼裡,那些被虐殺的婦女不是可以隨意殺戮的生靈,而是他的子民,是他的家人。所謂愛民如子,這個詞放在他趙匡胤的身上他絕對受之無愧。在史書的記載裡,趙匡胤因為某地出現戰亂或自然災害而減免當地賦稅的記載數不勝數,這真的是一位仁德的愛民之君。
對待敵人,趙匡胤顯示並展現出了足夠的硬度,而對於他的親人、他的臣子以及他的子民他卻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他對臣子和子民的態度就不需多言了,需要說到的是他對自己家人的關懷與嗬護,這其中受他恩惠最大且最多的就是他的二弟趙光義。
有個猜想如果沒有趙匡胤這個大哥,那麼趙光義這一生所能達到的人生高度會是在哪裡?相信很多人對於這個猜想會不禁一笑,就算他趙光義後天強勢逆天改命恐怕也很難成為節鎮一方的封疆大吏或是宰執天下的中樞長官。可是,作為兄長的趙匡胤硬是把這樣的一個普通家庭出生的年輕人一步步地培養成了大宋的第一能臣和權臣以至於最後成為君臨天下的九五至尊。
在趙光義一步步往上攀升且勢力逐漸坐大的過程中,趙匡胤不可能沒有對自己的這位變得愈加野心勃勃的弟弟有所警覺和防範,可他再怎麼防範和壓製也不過是一些不痛不癢的小手段而已,即使他這個弟弟的權勢和聲望已經到達一個臣子的時,他也沒有像其他帝王那樣把敢於與皇權抗衡甚至是已經嚴重威脅到皇權的權臣給一巴掌拍死在牆上。要知道,他可是開國之君,即使趙光義再怎麼權勢熏天,可他如果想收拾趙光義那也就是隻需握緊一下拳頭就能搞定的事。可是,他們畢竟一母同胞的親兄弟,而且年長十二歲的趙匡胤是看著他這個弟弟長大的。
然而,他的這個弟弟又是怎麼回報他的呢?公開或公然跟君王作對的人隻有兩種下場和結局要麼被絕情地打壓連帶著子孫後世都翻不了身,要麼乾掉皇帝從此君臨天下。關於這一點,趙光義認識得很清楚,可是趙匡胤就顯得幼稚了。他不想處置自己的弟弟,他也不想或者說不敢相信自己的弟弟敢於造他的反甚至是要了他的命。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趙匡胤認為自己對他人如此這般,那麼他理應獲得對方同等的對待和回報,這就是他人生悲劇之根源。
宅心寬厚、仁慈心軟——對於普通人而言這是值得稱頌的品德,可這對於一個皇帝來說卻很有可能成為一個致命的弱點。李世民可以為了自己的命運與前途殺兄弑弟進而脅迫自己的父親退位,他也可以為了國家的前途而廢掉太子李承乾、貶黜魏王李泰,而對於敢公然起兵叛亂的兒子李佑他更是痛下殺手將其賜死。這些事趙匡胤都做不到,因為他的仁慈,因為他的心軟,他最後死於非命,甚至連帶著讓他僅存的兩個兒子也英年早逝。他的好弟弟讓他和他的兒子們都死得不明不白,讓他們的子孫也永遠被壓製,如果不是因為趙構後來絕了後,那麼這種壓製將是永恒的。
有時候我會去想一個問題,如果讓趙匡胤能夠再多活十年或者隻是再多活五年,那麼他所取得的成就能否可以與李世民比肩呢?另外,如果宋朝的皇位是在他的子孫中傳承,如果他最後真的把帝都遷往了洛陽或長安,那麼我們這個民族的永恒之痛——靖康之恥和崖山之敗是否就不會發生呢?
關於趙匡胤究竟是怎麼死的,這個問題的說法實在是多得不能再多,但有一點是沒有爭議的,那就是他是突然死亡的。在他駕崩的當晚他還在和趙光義喝酒飲宴,而趙光義直到淩晨時分才退去,等到半夜時分當門外的值夜太監發現此前一直都在打著呼嚕的皇帝陛下突然沒動靜了才覺得事情不對,但這時候趙匡胤已經龍馭賓天。
後世有人說趙匡胤這天晚上是死於肥胖和飲酒過量所導致的心腦血管疾病,也有人說他是死於毒酒——趙光義親手調配的毒酒,更血腥離奇的說法就是他是被趙光義用斧子砍死的。最後這個說法其可信度和可能性都不高,在皇宮裡麵趙光義敢這麼明目張膽地殺皇帝嗎?而且,依照趙光義的行事風格,他是不可能這樣暴力的,我倒是更情願相信毒酒一說,畢竟趙光義在其一生之中正大光明地用毒酒殺了很多人。不過,正如我前麵所言,這種事永遠都不會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我們隻能去猜去懷疑。從個人主觀的感情上來說,我是不太相信趙光義在趙匡胤之死這件事情上是兩手淨白的,但站在客觀的角度和立場來說,所有人在這件事上對趙光義的懷疑和指責都是基於個人的主觀分析而缺乏足夠的、令人信服的證據。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如果——我隻是說如果——如果趙光義真的殺了他的哥哥,如果我能夠穿越,我一定會請求他晚一點再動手,哪怕隻是五年,甚至隻是三年或兩年,我會勸他等到他哥哥把北漢給征服了,再把遼國和黨項都給擺平了再動手也不遲。然而,就算我把往後的事都告訴給趙光義恐怕他也會充耳不聞,心高氣傲的他並不想做什麼守成之君,他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他也想有屬於自己的豐功偉績。如果他的哥哥把什麼事都做了,那他還怎麼建功立業並從此揚名立萬?更何況,自打遷都風波以後,趙光義已經明顯感覺到了自己的哥哥對他暗中的防範和打壓。
在公元976年的深秋時節,在宋朝的大軍源源不斷地開赴太原準備完成一統天下的最後一擊之時,在自己的哥哥對自己的打壓和製衡越加緊迫之時,趙光義感覺到了極度的不安和威脅。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不,趙光義不想成為魚肉,他要做的是刀俎。
於是,《宋史》裡就有了這樣的一句話開寶九年冬十月,癸醜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
當年洛陽城裡的那個不想把自己心愛的小石馬借給同伴們玩耍便將它埋起來的小男孩就這樣突然地離開了人世。在趙匡胤出生的時候,中國四分五裂,中原大地更是連年兵禍、民不聊生,各地的強藩擁兵自重、橫征暴斂。對於普通百姓而言,那幾乎就是一個連最基本的生存都成為了奢望的世界。四十多年以後,當趙匡胤撒手人寰之時,中國已經基本上再次完成了一統,兩百年來割據一方不遵朝廷號令動輒相互攻伐和吞並的節度使大人們大多數都已經成了被關進籠子裡的老虎,中華大地上大量荒廢的土地得到了耕種,人間煙火再又嫋嫋不絕。
當趙匡胤在世的時候,老百姓們不會覺得他們的皇帝陛下有多麼的偉大以及為他們都帶來了什麼、做了些什麼。可是,當他們得知自己的皇帝陛下突然駕崩了之後,他們才會猛然明白這個人所做的一切對他們以及他們的子孫後代意味著什麼。
我相信當趙匡胤的死訊在開封城以及在全國各地相繼傳開的時候,那些當即痛哭的百姓和軍中將士們的眼淚都是發自內心的。他們的皇帝、他們和平歲月的締造者和守護者、他們最大的父母官、他們曾經的長官、叔伯和兄長,這個人突然就走了,從此與他們陰陽兩隔永不得複見。
太祖陛下,一路好走!
喜歡北宋帝國興亡史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北宋帝國興亡史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