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身後之名_北宋帝國興亡史_思兔 
思兔 > 曆史軍事 > 北宋帝國興亡史 > 第5章 身後之名

第5章 身後之名(1 / 1)

不管後世的道德君子如何咒罵馮道,但老百姓的心中是有杆秤的。在馮道死後,開封城的數十萬居民因為感念他在耶律德光麵前求下的這份“刀下留人”的再造之恩,於是在馮道出殯的這天他們自發為其送行,史稱“紙錢飛舞,沿途樹葉為之變色”。請恕在下直言,此情此景用一句“十裡長街送宰相”來形容和描述一點也無不妥之處。

說遠了,馮道還沒有死,他的故事還在繼續。

耶律德光終究還是沒有當中原皇帝的命,一來遼國的軍隊在中原水土不服,二來中原百姓不堪忍受遼軍在各地的“三光政策”繼而紛紛揭竿而起,中原大地由此是再又遍地烽火,遼國軍隊在這一時期的死傷比當初與晉朝軍隊作戰時還要嚴重,耶律德光就此下令班師回國。很不幸的是,在率軍行至今河北欒城的殺胡林時,這個本就身體抱恙的契丹大酋長因為在開封期間“縱欲過度”而就此一命嗚呼。

隨著後晉原河東節度使劉之遠在太原稱帝並發兵開封,中原的形勢又變了。馮道等一幫後晉的大臣本來是要被耶律德光給弄到遼國去的,可耶律德光的突然暴亡反而讓他們逃過了一劫。遼國的一幫隨軍出征的勳貴們這時候一心隻想著趕快回到草原去爭搶皇位,馮道等人也因此而重獲自由,而且他們也索性就直接組團回到了開封並向劉之遠所建立的後漢政權表示效忠。

馮道又換老板了,這又是他被後人詬病的一大汙點。可是,這是他要換老板嗎?這是老板被人給乾掉了,他這是“被換老板”了。

這一次馮道沒有再監理中樞執掌朝政,後漢的開國皇帝劉知遠隻是給了馮道一個“太師”的封號。誠然,這個太師已經是劉知遠所能給出的最高封賞了,但這年已經六十六歲的馮道顯然已經成了劉知遠眼中不堪大用之人,所以他才沒有給馮道任何的實職和實權,馮道也因此可以再次去做一個專心治學的學者。

也不清楚為什麼五代的皇帝總是那麼短命,劉之遠在登基三年後便龍禦歸天,他的兒子劉承佑當了後漢的第二任皇帝。

這個小劉同誌也是個人小鬼大的主兒,他怎麼看都覺得老爹給自己留下的這幫輔政大臣個個都不像好東西,他一心想著如何乾掉這幫老頭然後自己大權獨攬。可是,還沒等劉承佑想好怎麼收拾朝廷裡的這幫老家夥,外麵的驕兵悍將們卻率先向他這個新皇帝發難了。河中節度使李守貞、永興節度使趙思綰、鳳翔節度使王景崇三個人聯合起兵反叛,小劉沒有派父親留給他的大將軍郭威前去平叛,他選了自己的親信去辦這事,可正所謂嘴上無毛辦事不牢,他這些親信沒一個是有用的,最後他隻得紆尊降貴地親自前去請郭威出馬平亂。

郭威臨行前特意去向馮道請教如何平亂,馮道說“李守貞是沙場老將,此人深得士卒之心。你此次出征不要吝惜財物,你要大力犒賞士卒,如此便能讓他們為你甘心賣命,如此你定可獲勝。”

郭威後來用一年的時間采取消耗戰最終平定了這場叛亂,不管他有沒有采納馮道的意見,但從此事來看,馮道的威望與資曆可見一斑。

劉承佑最後還是沒能擺脫掉自己的心魔,他先是乾掉了輔政大臣中的文臣——以暗殺的方式。作為皇帝此舉著實為人所不齒,然後他派人前去秘密乾掉此時在外領兵的郭威。郭威提前知道了此事,於是決定起兵殺回開封討要說法。走到半路上,郭威聽到了一個讓他險些就地暈倒的消息他的妻兒老小以及他的養子柴榮的妻兒老小被劉承佑全部誅殺!

郭威這下可是瘋了!他下令進軍開封,同時許諾攻下開封後大軍可在城內隨意劫掠三日!

開封城!繁華的開封城!作為首都的它被自己的軍隊蹂躪了三天!這三天開封城死人無數,大火衝天,男人被殺,女人受辱,郭威的士兵成了一群發瘋的野獸!

郭威在扭扭捏捏地立了個牌坊後最終還是當了婊子,他在開封稱帝,建國大周,史稱後周。可能是因為對郭威的“三日暴行”頗有不滿,馮道一直沒有給登基之後的郭威一個好臉色,儘管郭威對他仍然尊敬有加,但他都從容應之,既不罵街也不跪舔。這時候的馮道已到了古稀之年,興許好多事情他都已經看開了,再大的事情都難以讓他有任何情緒上的大起大落。

郭威稱帝後拜馮道為太師、中書令,他對此都欣然領受。在侍奉郭威的三年裡,史書裡沒有多少關於馮道的記載。這會兒的馮道隻是德高望重,隻是資曆深厚,真正的宰輔之權在郭威的好基友王峻的手裡,而這時候的馮道可謂是貨真價實的“元老院成員”。

還是那句話,五代的皇帝都逃不過短命的宿命。當了三年皇帝的郭威於公元954年也歸天了,他的養子柴榮登基稱帝——讓中原大地瑟瑟發抖的周世宗終於登場了!

關於郭威,他這一生最大的汙點應該就是對開封城的暴行。沒錯,劉承佑殺了你的妻兒老小,可你郭威為什麼要遷怒於開封城的百姓?後世有人說這並不是郭威的主意,也有人說唯有如此他才能激發士氣繼而成功地乾掉劉承佑,總之就是郭威此舉實屬是身不由己。但是,不管怎樣,這個事這筆賬在史書裡可都是記在了你郭威的頭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水滸傳》裡有個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橋段,相信這個大家都知道,但真相又是什麼呢?真相就是小說裡的魯提轄就是現實版本中的郭威,郭威當時是一個不到二十歲的小兵,屠戶欺行霸市讓他憤怒繼而讓他把那個屠戶給當場宰了。怎麼樣?是不是覺得這人天生就是一個暴徒?很遺憾,史書對身為皇帝的郭威所給出的評價其實相當的高,勤政愛民——這是他當皇帝以後被曆史貼上的標簽之一。

在郭威臨終前,他給自己的養子柴榮留下了這樣的遺言朕若不起,汝速治山陵,毋令靈柩久留殿內。陵所務從儉素,不得募役百姓,不得多用工匠,勿置下宮,不要守靈宮人,並不必用石人石獸,但用紙衣為殮,瓦棺為槨,入窆後,可募近陵人民三十戶,蠲免征徭,令他守視。陵前隻立一石,鐫刻數語,可雲周天子平生好儉,遺令用紙衣瓦棺。每年寒食,可差人祭掃,如沒人差去,遙祭亦可。汝若違我遺言,我死有知,必不福汝。

上麵這段話並不難懂,我就想問如此帝王,何如?

再來說郭威的繼任者——柴榮。

新皇帝登基後都要大賞群臣,但馮道已經位極人臣,各種爵位和榮譽頭銜也都沒法再給了,所以他這次也就是得了一些更實惠的東西——財物。

柴榮的考驗馬上就來了,劉知遠的弟弟——北漢皇帝劉崇以傾國之兵外加遼國援軍聯合發兵前來攻打後周。柴榮向群臣表示自己將要禦駕親征,但列席此次大朝會的馮道對此表示堅決反對。馮道對於年輕的小皇帝禦駕親征然後身死國滅這種肉包子打狗的劇情可謂是太熟悉不過了,所以他力勸柴榮不要親征,而是讓一名大將領兵前往迎敵就可以了。柴榮不聽,他說“昔日唐太宗平定天下都是親自出征,我又怎麼可以置身事外呢?”

馮道毫不客氣地當眾對柴榮說道“陛下你覺得自己能和唐太宗相提並論嗎?”

柴榮尷尬不已,隻好說“漢軍乃是烏合之眾,我大軍臨敵如泰山壓卵。”

馮道反擊道“陛下你也未必就是什麼泰山。”

如此可見馮道此時是有多麼害怕柴榮會重蹈李從厚、石重貴或者劉承佑的覆轍,他不惜冒犯至高無上的君王也要阻止柴榮親征。被馮道一再頂撞的柴榮大怒,但看在這個老家夥德高望重的份上他也沒有怎麼收拾馮道,而是讓馮道負責給郭威修建陵墓。

曆史證明這一次馮道是真的錯了,柴榮不是李從厚,也不是石重貴或劉承佑,這三人不可與他同日而語。不過,馮道又不是神仙,這時候也沒人知道柴榮會是後來的那個威震天下的周世宗。

眾所周知的是,後來柴榮在高平之戰裡大敗劉崇。也就是在這年的四月,馮道死了,享年七十三歲。柴榮為此而下令輟朝三日並追贈馮道為尚書令,追封其為瀛王,賜諡號“文懿”。

我在此並不打算對馮道的人生進行一個全麵的總評,但在上述的這些字裡行間裡我覺得我已經很明顯地表露出了我對這個人的態度。後世對馮道的為人褒貶不一,在歐陽修主編的《新五代史》問世之前,整個史學界對馮道是持正麵觀點居多的,可自從《新五代史》出來以後,人們對馮道的看法和態度發生了顛覆性地轉變。在這之後的史學家們有很多人都對馮道是口誅筆伐,但是請注意——對馮道口誅筆伐的這些人很少有人說馮道在私德上有什麼汙點和瑕疵,他們對馮道最大的不滿就是他前後共侍奉了十一位皇帝(加上短暫在中原稱帝的耶律德光)。他們因此而指責馮道是一個政治投機分子,更難聽的說法則是指責馮道是一個政治娼妓。

關於某些知名的曆史學家對馮道的那些言辭尖銳的評價,我就想說一點我很想知道如果歐陽修、司馬光、範文瀾、胡三省、王夫之等人如果身處與馮道同樣的時代,那麼他們會如何自處?是入仕為官並嚴於律己地高潔自守嗎?還是說避世隱居進而苟全性命於亂世?抑或是在亂世的風雨裡大膽走出來為國為民做些實事呢?如果是後者,那麼他們就得時刻小心了,因為保不準他們會被後世的噴子說成是政治娼妓。

胡三省說馮道“國亡而不能死”是一種罪,那麼我想請問胡老師元朝入主中原的時候,女真人逐鹿中原的時候,那些沒去死的漢人官員甚至平民百姓是不是都有罪?另外,你胡三省是漢人,你是南宋的進士,你也是南宋的官員,你親眼見證了南宋被蒙古滅亡,而你在南宋被滅國二十三年後才駕鶴西去。那麼,你怎麼解釋你的這一句“國亡而不能死”?

正所謂“文死諫,武死戰”,也如同“男人守國門,女人守血脈”。馮道隻是封建社會裡的一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他的主要職責是如何濟世安民,而非保國,後者毫無疑問是武將們的天職。在那個平均年就換一個皇帝平均十餘年就更換一個朝代的超級大亂世裡,我們如果把馮道拖出來進行道德審判,那麼這算不算是本末倒置呢?

喜歡北宋帝國興亡史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北宋帝國興亡史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逍遙誰得知 噓!她在囤貨等末世 綁定生子係統後成為人生贏家 蓮花樓之並蒂蓮 雲起鳳禾 人在奧特:從海帕傑頓幼蟲開始 盜筆,誰叫我厲害呢 火影:不想被柴刀的我,拯救忍界 愛你十年不珍惜,我出國你哭什麼? 我在修仙界養神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