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順勢而為_北宋帝國興亡史_思兔 
思兔 > 曆史軍事 > 北宋帝國興亡史 > 第6章 順勢而為

第6章 順勢而為(1 / 1)

有關於馮道的一切我們就此打住,接下來我們再把話題回到此時的宋朝宰相薛居正的身上。

薛居正公元912年—公元981年,字子平,開封人,後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進士,在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前他已經官居後周的刑部侍郎,趙匡胤稱帝之後他被遷為戶部侍郎。宋朝建立後的第三年,五十一歲的薛居正又被遷官為兵部侍郎,這不是重點,重點是他從此以兵部侍郎之職參知政事(參知政事在此處是動詞,而非名詞),也就是說他成了人們口中的“副宰相”。

在此期間,薛居正受命監修《五代史》,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舊五代史》。修史這種事通常都是由當朝宰相來負責,然而宋朝這時候的宰相叫趙普,讓他去修史書實在是有些為難他,於是薛居正代為行使了一把宰相的職權。趙普被趙匡胤罷相後,薛居正官拜門下侍郎兼平章事,他由此正式成為了宋朝的正牌宰相從而進入了自己官宦生涯的巔峰。趙光義登基之後,薛居正除去舊有的官職外又被加封為尚書左仆射、昭文館大學士,趙光義平定北漢後薛居正又被晉封為司空。公元981年,趙匡胤過世五年後,薛居正因為長期食用丹藥而毒發身亡。

薛居正生於後梁,卒於北宋,他的人生貫穿於整個五代,如果說馮道是五代的活化石,那麼薛居正就是一塊見證了中國從五代亂世步入宋朝大治的活化石。就是在那樣的一種皇帝輪流坐的亂世之中,薛居正先是考中了進士,然後在朝代的不斷更迭中讓自己的官職一步步地獲得了晉升,直到最後位極人臣光宗耀祖。我之所以說他做人比馮道還要成功,原因就在於馮道在後世因為其先後侍奉過十幾位皇帝而飽受詬病,但薛居正卻在後世卻備受尊崇。可是,薛居正就忠於他的君王了嗎?他又忠於趙匡胤了嗎?

我們為什麼要在趙匡胤駕崩以及趙光義繼位的這個時空的連接口特意詳細地提到馮道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在前麵已經說了,那就是我們想通過講述馮道的官宦生涯來了解近百年以來士大夫們的生存環境以及他們在麵對皇位更迭之時的立場和態度。對於他們來說,皇位更迭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而且身處這個亂世也沒有什麼傳統禮法可言。他們也隻信奉強者為王的信條,不管你有沒有資格當皇帝,隻要你能夠把皇位搶到手,那麼他們就立馬向你磕頭高呼萬歲,哪怕你的皇位沾滿了上任皇帝的鮮血。

誠然,趙匡胤在這十六年的帝王生涯裡試圖重塑封建禮法體係和君臣之道,但積澱百年之餘毒豈是那般輕易就能根除的。有鑒於此,我們現在就能夠明白為何趙光義的登基稱帝並未遭到來自大宋文官集團的任何阻力。除此之外,我們是否還能從薛居正的身上另外再看出點什麼東西呢?

作為宰相,作為宋朝此時的最高行政長官,在趙匡胤突然駕崩之後,薛居正無疑在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具有很大的發言權,可是他沒有為趙匡胤的皇長子趙德昭爭奪皇位,而是迅速拜倒在了趙光義的腳下從而繼續高官厚祿儘享富貴。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一套千年以來被士大夫們所遵崇的國君繼承製度在趙匡胤死後並未被遵守和執行,如果趙匡胤沒有兒子,那麼趙光義的繼位將是沒有任何爭議的,可事實並非如此。這說明了什麼?是趙光義的權勢太大讓薛居正不敢反抗嗎?還是說他本就是趙光義的政治盟友?

有一點是值得引起我們注意的,那就是在趙光義和趙普的那場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中最終受益的人可不止是趙光義一個人。趙普罷相之後薛居正就正式接替了趙普的位置成了宋朝的宰相,可趙普在失敗之後把所有的怨憤和罪責都記在了趙光義的頭上,對於接替了他宰相之位的薛居正卻沒有任何怨言,這隻能說明薛居正是一個深藏不露的政治高手。

在史料裡我們找不到有關於薛居正和趙普之間有過什麼矛盾和爭鬥的記載,在當時的頂級官場上與趙普公開唱反調的人是盧多遜,另一個人在史料裡沒有提及(也不敢提及),但那個人無疑就是趙光義。之前說到過趙光義是一個殺人不見血的高人,即使要動手也是在幕後操控他人,他自己手上從來不沾血,可事實上薛居正比趙光義還要高明。

在那場權力鬥爭中,薛居正不但是除趙光義之外的最大得利者,而且還兩邊都不得罪,他的所為簡直可以堪稱一個如何在權力鬥爭中明哲保身的經典案例。他看似什麼也沒做,可最後他卻獲利最多且代價最小。可以想象的是,如果當初是趙普贏了趙光義,那他薛居正同樣可以做到毫發無損,在這風高浪急的權力場他薛居正從來不濕鞋。對此,我隻想說這應該就是薛居正在五代的亂世裡所練就的一身令人不寒而栗的深厚內功。

要了解薛居正的為人以及處事原則其實很簡單。不知道有人是否知道他的大作《勢勝學》,在這篇文章裡他開篇就是這樣的一句話不知勢,無以為人也。勢易而未覺,必敗焉。另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就是勢者,利也。人者,俗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這兩句話概括起來就是——識時務者為俊傑,這或許也正是薛居正想要在這篇文章裡所表達的中心思想以及他想要傳遞出來的人生哲學或為官之道。

我在這裡把《勢勝學》的全文抄錄於此,有興趣的可以細讀。客觀地說,這是一篇講述如何在紛亂的世俗爭鬥裡安身立命的好文章,但這篇文章或許會讓文天祥和史可法這一類人嗤之以鼻甚至是大肆批判,但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煩請各位自品。

《勢勝學》不知勢,無以為人也。勢易而未覺,必敗焉。察其智,莫如觀其勢。信其言,莫如審其心。人無識,難明也。君子之勢,滯而不墜。小人之勢,強而必衰。心不生惡,道未絕也。未明之勢,不可臆也。彰顯之勢,不可逆耳。無勢不尊,無智非達。迫人匪力,悅人必曲。受於天,人難及也。求於賢,人難謗也。修於身,人難惑也。奉上不以勢。驅眾莫以慈。正心勿以恕。親不言疏,忍焉。疏不言親,慎焉。貴賤之彆,勢也。用勢者貴,用奸者賤。勢不淩民,民畏其廉。勢不慢士,士畏其誠。勢不背友,友畏其情。下不敬上,上必失焉。上不疑下,下改遜焉。不為勢,在勢也。無形無失,勢之極也。無德無名,人之初也。缺者,人難改也。智者,人難棄也。命者,人難背也。借於強,諛不可厭。借於弱,予不可吝。人足自足焉。君子憐弱,不減其德。小人倚強,不增其盛。時易情不可改,境換心不可恣矣。天生勢,勢生傑。人成事,事成名。奸不主勢,討其罪也。懦不成勢,攻其弱也。惡不長勢,避其鋒也。善者不怨勢劣,儘心也。不善者無善行,惜力也。察人而明勢焉。不執一端,堪避其險也。不計仇怨,堪謀其事也。勢者,利也。人者,俗也。世不公,人乃附。上多偽,下乃媚。義不張,情乃賤。卑者侍尊,莫與其機。怨者行險,仁人遠避。不附一人,其禍少焉。君子自強,惟患不立也。小人自賤,惟患無依也。無心則無得也。無謀則無成也。困久生恨,其情乃根。厄多生智,其性乃和。無困無厄,後必困厄也。賤者無助,必倚貴也。士者無遜,必隨俗也。勇者無懼,必抑情也。守禮莫求勢,禮束人也。喜躁勿求功,躁亂心矣。德有失而後勢無存也。心有易而後行無善也。善人善功,惡人惡績。善念善存,惡念惡運。以惡敵善,亡焉。人賤不可輕也。特貴不可重也。神遠不可疏也。勢有終,早備也。人有難,不潰也。

總之,薛居正這個人或許可以稱之為君子,但他絕不是文天祥和史可法之類的烈丈夫。另一個與薛居正的類似的人是沈義倫,在趙匡胤駕崩之時他也是宋朝的宰相,位次居於薛居正之下。不過,與薛居正所不同的是,沈義倫在趙匡胤當節度使的時候就已經是趙匡胤的節度府幕僚,他幾乎與趙普在同一時間進入了趙匡胤的幕府並掌管趙匡胤治下領地的財政大權。可以說,沈義倫是趙匡胤的早年親信,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同樣沒有為趙匡胤的兒子爭奪皇位的繼承權,他同樣迅速拜倒在了趙光義的腳下。

這兩位宋朝的大宰相在這個時期的表現和反應說明了什麼?僅僅隻是說明了他們懂得識時務或是貪慕榮華富貴而支持趙光義嗎?絕對不是,他們選擇趙德昭當皇帝同樣可以有擁立之功,可他們選擇了趙光義。於是,有一個推斷就有可能是真實的,那就是這兩人確實跟趙光義早在扳倒趙普的時候就成了政治盟友。這倒不是說他們甘為趙光義充當爪牙,而是說他們早就是一條船上的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趙匡胤真的是被趙光義給害死的,那麼這二人應該是沒有參與此事的,他們還不至於如此的卑劣和喪心病狂,隻是當趙光義把生米煮成熟飯之後他們才不得不被迫接受現實。除此之外,他們還能怎麼辦呢?他們隻是掌管國家行政事務的宰相,而麵對已經在開封府尹這個位置上待了十幾年且勢力盤根錯節甚至連趙匡胤都心存忌憚的趙光義,他們難道敢於公開站出來反對趙光義繼位嗎?即使他們敢這樣做,敢於堅決反對趙光義繼位甚至不惜用生命為代價去擁立趙德昭,可最後他們的下場恐怕也不過是另一個方孝孺而已。遺憾的是,這二位不是什麼烈丈夫,他們是“俊傑”——懂得識時務的俊傑。

要麵包還是要氣節?要生存還是要毀滅?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說,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適者生存,當一個人無法改變環境就要去適應環境——這是我們如今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而薛居正等人也正是這樣做的。在這件事情上,他們也有讓自己心安理得的理由趙光義繼位也未嘗不可,畢竟皇位還是趙家人的,而且這個新皇帝還是和趙匡胤一母同胞。

至於趙德昭,儘管他是趙匡胤的嫡長子,可誰能保證他就一定比趙光義更適合當這個皇帝?趙光義此時早已是大宋的第一能吏,他的為政經驗和政治鬥爭的經驗都是趙德昭所無法企及的,單論個人能力,在所有的皇位候選人當中趙光義是無可爭議的綜合實力最強的那一位。既然如此,讓趙光義當這個皇帝又有何不妥呢?總之,不管是出於形勢所逼還是出於所謂的大義,宋朝的宰相們最終都選擇站到了趙光義的身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至於此時的另一個位高權重的朝廷大員盧多遜,這人早就跟趙光義打得火熱。在扳倒趙普的鬥爭中他更是衝鋒在前,他這時候可是巴不得由趙光義來當這個皇帝,如果有人敢於反對,他絕對會毫不猶豫地跳出來為趙光義充當打手。

在史書的記載裡趙光義當皇帝是那麼的自然而然,這中間沒有任何人表示反對,而趙匡胤的皇後宋氏和趙匡胤的兩個兒子在這個時候也是集體沉默,但事實真的如此嗎?難道真的就沒有人為趙匡胤的兒子爭取過皇位的繼承權嗎?這個顯然值得懷疑,至少趙匡胤的皇後宋氏對趙光義的繼位是心有不甘的,甚至有可能曾經激烈地反對過,可最後她的努力卻是一場徒勞。

當然,這隻是一個猜測,而這個猜測也是有佐證的,那就是趙光義後來極為刻薄地對待了他的皇嫂宋皇後。儘管在他登基之後他立馬就封宋皇後為開寶皇後,但他此後先後兩次讓自己的皇嫂搬離其居所,而在宋氏過世之後他更是不為皇嫂服喪,甚至讓所有的大臣也不得前去為宋氏吊唁。當翰林學士王禹偁因此而上疏直言此事不合禮法的時候,趙光義更是大怒,他下令將王禹偁驅逐出京外放到滁州為官。在為宋皇後下葬之時,趙光義更是不讓她與趙匡胤合葬,其靈位更是不得進入太廟,直到後來宋神宗繼位時宋皇後的靈位才得以遷入太廟。趙光義如此所為,難道不足以說明什麼問題嗎?

在《宋史·太宗本紀》結尾階段對趙光義的讚辭裡,這件事也被列入了趙光義生平的“四宗罪”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趙匡胤駕崩的當年他將年號由開寶改為太平興國),涪陵縣公之貶死(趙廷美被貶至房州而後速亡),武功王之自殺(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因為趙光義的訓斥而自殺身亡),宋後之不成喪(不為宋皇後服喪)。

不管怎樣,無論宋朝的大臣們是迫於形勢還是真心擁護,也不管皇族內部是集體擁戴還是反對無效,趙光義最後都迅速地在他哥哥的靈柩前變身為宋朝的新任皇帝。群臣對趙光義三跪九拜之後,一切就此成為定局,他趙光義從此就成了大宋的皇帝。但是,坐上了皇位未必就意味著坐穩了皇位,接下來趙光義要做的就是如何坐穩自己屁股下麵的這把椅子,而這件事可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做好的,但這難不倒大宋帝國曾經的第一能吏、現在的皇帝陛下。

喜歡北宋帝國興亡史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北宋帝國興亡史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逍遙誰得知 噓!她在囤貨等末世 綁定生子係統後成為人生贏家 蓮花樓之並蒂蓮 雲起鳳禾 人在奧特:從海帕傑頓幼蟲開始 盜筆,誰叫我厲害呢 火影:不想被柴刀的我,拯救忍界 愛你十年不珍惜,我出國你哭什麼? 我在修仙界養神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