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橋關守軍對遼軍偷營失敗之後的第三天,第一支趕來增援的宋軍到達了瓦橋關的東麵。我們如今沒法知道這支宋軍的主將是誰,但他們到了戰場後隨即就衝向了遼軍的包圍圈,他們想衝入城內與守軍會合,但遼軍怎麼可能放他們進去?遼軍大將耶律休哥親自上陣與這支宋軍交戰,而在城上的瓦橋關主帥張師見此情況隨即集結所部人馬從城裡殺了出來。
張師此時或許已經察覺到了遼軍對瓦橋關圍而不攻的真實意圖,遼國人現在把他們當成了誘餌,可他張師不想做誘餌,更不想看到更多的宋軍因此而喪命於遼國人的刀下。所以,張師想率領城中守軍趁機突圍。隻要遼國人失去了他這個誘餌,到時候看你耶律賢還怎麼釣大魚?
眼見誘餌要跑路,耶律賢怎能安坐禦帳?張師所部剛一出城,大股的遼軍就圍了上來。宋軍這邊倒也沒有驚慌,出城之前他們就知道在城外等待他們的必將是一場九死一生的鏖戰。必死的勇氣讓宋軍的戰鬥力陡然升高,他們在遼軍的包圍之下全力拚殺就是為了給自己拚出一條活路來。
這邊張師率領的宋軍越戰越勇眼看就快要突破遼軍的第一道封鎖線,可另一頭的宋軍增援部隊卻被耶律休哥給打得懷疑人生,他們始終都無法靠近張師的人馬。親臨戰場督戰的耶律賢頓時就急眼了,張師這個誘餌要是真的跑了那可就會壞了他的大事。耶律賢決定使出自己的大殺器,他趕緊命令耶律休哥調轉馬頭前去阻截即將突圍而出的張師所部。
耶律休哥一麵命人繼續攻擊已經被打殘了的宋軍援軍,一麵親自領兵返身殺向了張師。張師雖猛,但跟耶律休哥比起來畢竟不是一個級彆的對手。在耶律休哥所部人馬加入戰鬥之後,張師所部頹勢儘顯,遼軍的包圍圈再次變得密不透風。宋軍雖然拚死力戰但奈何於自身實力實在是沒法和兵力雄厚的遼軍相提並論,最後就連主帥張師也被遼軍斬殺於戰陣之中,勇將張師就此壯烈殉國!
主帥被殺,宋軍就此再無突圍的心氣,剩下的宋軍開始向城內退去。他們奇跡般地成功退回到了城內,然後關上城門準備繼續據城死守。是不是覺得有點奇怪?遼軍為何會讓宋軍這麼容易就進了城?其實答案再簡單不過,遼國人根本就不想消滅他們,遼國人對瓦橋關的城池也是毫無興趣,他們隻是想讓宋軍乖乖地待在城裡繼續當他們的誘餌。
六天之後,另外幾路奉命趕來充實瓦橋關守備力量的宋軍相繼趕到並在城外的易水河畔紮下了營寨,而耶律賢同樣也並未下令對這些宋軍展開攻擊。他不是不想打,而是想等到宋軍的援軍養肥了之後再打。簡而言之,他覺得這些宋軍還不夠他打一回牙祭。
史書裡沒有記載這些宋軍的領兵將領具體都是誰,出現在史書裡的宋軍將領隻有袁繼忠和他手下的戰將荊嗣,而宋軍的總兵力也沒有記載。對麵的遼軍可是有幾十萬且是遼國皇帝親自坐鎮指揮,但在不可違抗的皇命麵前,前來赴援的宋軍還是選擇了主動與敵接戰,耶律賢對此則是求之不得。就在宋軍準備渡河進攻的時候,耶律賢命令耶律休哥要表現得熱情一點,於是耶律休哥率軍越過易水河向宋軍發起了反衝鋒。
此戰耶律休哥不但自信心爆棚,而且還表現得極其囂張。皇帝就在後麵看著,他怎麼也得好好地表現一把,史載耶律休哥此戰身披金甲並乘坐一匹金黃色的戰馬好不拉風,但耶律賢看到這一幕差點嚇暈過去你耶律休哥忘記了在高粱河是怎麼乾翻趙光義的嗎?你這麼招搖如果被宋軍實施斬首行動那就得不償失了。
耶律賢緊急命人傳命耶律休哥趕緊把馬換了,耶律休哥很聽話,他不但戰馬換成了白馬,就連鎧甲的顏色也換成了黑色。
換了一身行頭之後,耶律休哥再次衝入陣中。此戰宋軍仍然是以劣勢兵力與遼軍的主力兵團進行決戰,最後的結果也是沒有任何的懸念,宋軍被遼軍大敗,一番殊死搏殺之後宋軍才逃出了遼軍的包圍並向莫州(今河北任丘以北約15公裡處的鄚州鎮)方向敗退。
袁繼忠手下的勇將荊嗣在此戰中儘管依舊如少年時期那般勇不可擋率領所部千餘人斬殺遼軍騎兵七百餘人,但宋軍整體上始終處於劣勢且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因此,當宋軍開始突圍之後,殺得遼軍魂飛魄散的荊嗣最後也不得不率部跟著全軍一道突圍。這天的突圍之戰宋軍打得異常的慘烈,以荊嗣之勇他最後也是連續突擊了三次才成功地逃出生天。
此時已經殺紅眼的耶律休哥並不打算就此收手,他隨即率軍急追。騎兵追擊敗逃的步兵,這一次的追擊戰遼軍再次大勝,宋軍死傷慘重,從瓦橋關到莫州的路上到處都是宋軍的鮮血和屍體。
耶律休哥一直追擊宋軍到了莫州城下,但在這裡他遭遇到了已經無路可退的宋軍以及莫州城的宋朝守軍空前激烈地抵抗和反擊。激戰之中,憋了一肚子狂怒之火的荊嗣率部衝入遼軍的陣中用巨斧砍斷了遼軍的了望塔並將守塔的五十餘名遼軍全部斬殺殆儘。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了望塔的倒塌讓耶律休哥就此成了戰場上的瞎子和啞巴,見自己在莫州似乎占不到什麼便宜他便決定撤兵,而促使他做出這個決定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因為他所帶出來的追兵在兵力上不是很充足。俗話說兔子急了還咬人,更何況是宋初時期處在戰力巔峰狀態的宋軍。麵對被逼入絕境之下的宋軍所爆發出來的驚人戰鬥力,已呈孤軍深入之勢的耶律休哥決定撤兵顯然也是一種明智之舉。但是,你耶律休哥之前的行為是不是也太猖狂了一點?你真的以為自己在宋朝的土地上可以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嗎?這件事第一個不答應的人就是荊嗣,見遼軍就要開溜,荊嗣見狀便帶人衝了上去與正準備渡過護城河撤退的遼軍展開了一場廝殺,史稱其“殺獲甚眾”。
耶律休哥走了,但死裡逃生且損失慘重的宋軍這時候卻麵臨著一個艱難的抉擇,他們接到的聖旨是進駐瓦橋關守城,可現在他們不但沒有進入瓦橋關反而還被耶律休哥打得大敗而逃。不管怎麼去找客觀理由,比如遼軍確實人數太多了,但事實就是他們戰敗了,而戰敗是要被追責的,嚴重一點就是要被砍頭的。既然左右都是個死,那何不戰死沙場呢?
第二天,莫州的宋軍在經曆了前一日的激戰之後再次重新集結並不顧生死和成敗地再次撲向了瓦橋關。這是一次堪稱自殺性的軍事行動,就連耶律賢和耶律休哥恐怕也沒有想到剛剛遭遇大敗的宋軍竟會這麼快就反攻了過來。但是,有禮誰不收啊?宋遼兩軍再次於瓦橋關下展開激戰,結果還是沒有什麼懸念,此戰宋軍敗得比前日還要慘,幾乎是全軍覆沒。
恥辱嗎?不自量力嗎?自取其辱嗎?未必!對此,我隻想說這就是宋初時期的宋軍,聞命即忘死,麵對強敵縱知必死亦慨然赴之,大丈夫戰死沙場,壯哉如斯也!
此戰過後,耶律賢積鬱在胸口一年之久的悶氣總算是被吐了出來,瓦橋關下張師的屍首、易水河畔遍地的宋軍鮮血,瓦橋關到莫州之路上滿地的宋軍屍體讓他終於是爽了。
也就是在這一天,遠在開封城裡的趙光義正式下詔他要禦駕親征。可悲的是,他還不知道前去增援瓦橋關的宋軍此時幾乎已經全軍覆沒。
瓦橋關之戰結束後,遼軍連續守了好幾天也沒有見到再有宋軍前來送人頭。耶律賢覺得自己雖然是心裡爽了,但手心還是有一點發癢,他還想再殺點人,既然宋軍不來他隻好派人出去主動尋覓戰機。
十一月十四日,一支萬餘人的遼軍跑到了瓦橋關以西的唐興口(今保定市安新縣東北位置的趙北口鎮),在這個地方遼軍終於是遇到了一支宋軍,兩眼放光的遼軍立馬抽出馬刀衝了上去。可是,他們高興得太早了,他們不知道這支宋軍的主帥正是宋朝的河陽節度使崔彥進,就是那位在滿城之戰時半路伏擊韓匡嗣的宋朝猛將。
作為宋初有名的一代猛將,崔彥進的戰力可不是吹的,此戰遼軍被打得大敗而逃。宋軍當場斬殺遼軍三千餘人,再加上受傷的人馬,這支萬餘人的遼軍基本上是被打殘廢了。當這支遼軍灰頭土臉地回到瓦橋關後,耶律賢也就此再次變得理智了。此時遼軍已經在瓦橋關待了半個月的時間,而趙光義所帶領的規模龐大的宋朝禁軍已經進入了河北境內。
如前所言,耶律賢這次就沒打算要跟趙光義一決雌雄,他就是來出口惡氣的,而這個目的他現在已經達到了。縱觀耶律賢此人一生的所為,他絕對不是像趙光義那樣的一個賭徒,他知道見好就收。再者說,幾十萬人馬的後勤供應也是個大問題,在瓦橋關駐紮的這半月已經是遼軍後勤供應的極限,如果再待下去遼軍不但會等來趙光義的親征大軍,而且那時候遼軍恐怕也會開始斷糧。於是,耶律賢在十一月十七日這天下令遼軍班師。
兩天後,趙光義到達了河北大名府,也是在這一天他獲知耶律賢已經退兵回國的消息。不清楚當趙光義在獲知這個消息的時候心裡究竟是何種感想,是遺憾還是大鬆了一口氣?我個人傾向於是遺憾,如果耶律賢不跑,那麼宋遼兩國的皇帝就將展開一場麵對麵的較量,而此戰的結果也將決定兩國的國運,假如宋朝勝利了,那麼燕雲十六州幾乎就是唾手可得,而反之就不好說了。
我個人不認同那些對趙光義在這一次瓦橋關戰役裡的行為和表現進行冷嘲熱諷之人的看法,這些人傾向於認為趙光義的這一次禦駕親征隻是在作秀,他其實並不想真的跟耶律賢發生正麵碰撞。事實上,在遼軍退兵之後,趙光義並未立即回到開封,他在大名府待了將近一個月,直到年底的十二月十一日他才動身返回開封。
在這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裡,趙光義再次動了趁此時機攻伐幽州的念頭。他任命劉遇為幽州西路行營壕寨兵馬部署,任命曹翰為幽州東路行營壕寨兵馬部署,然後又讓曹翰去整修雄州周圍的幾座軍寨並同時疏通莫州到雄州的河運航道以便調兵之用。然而,他的這個想法遭到了隨行大臣的激烈反對,這些人直言現在並不是再次攻取幽州的最佳時機,麵對朝臣們空前激烈的反對,趙光義這才打消了再次攻取幽州的念頭並率軍返回了開封。
毫無疑問,宋朝現在不是不能打,可一個人稍微有點小錢就想往賭場裡鑽,那麼這人絕對是個無可救藥的賭棍。趙光義雖然敢賭,但他不是賭棍,他是冒險家——懂得聽勸和克製的冒險家。
喜歡北宋帝國興亡史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北宋帝國興亡史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