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遷遭遇暴打之後再次逃回茫茫草原治愈傷口,宋朝這一回儘管費了牛大的勁兒才總算是讓此人再次一夜回到解放前,可畢竟這也算是一次比較成功的剿匪行動。我們暫時先扔下李繼遷不說,現在我們把視線轉回宋朝的京城開封。
時間進入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此時的趙光義心裡所盤算的頭等大事並不是如何把李繼遷給掐死。如今正在被宋軍四處暴打的李繼遷在趙光義的眼裡再一次地變得不足為慮,李繼遷不過是宋朝的疥癬之患,趙光義這時為之日夜殫精竭慮的是再次舉國北征遼國。
就在王侁、郭守文等人在西北暴打李繼遷的時候,宋朝的雄州知州賀令圖以及他的父親嶽州刺史賀懷浦等人就紛紛上疏請求趙光義再次發兵遼國一舉收複燕雲十六州,他們的理由如下遼國如今的皇帝耶律隆緒年幼無知,這個小孩名義上是遼國皇帝但卻有名無實;遼國皇太後蕭燕燕臨朝攝政,女主當國其國可取;蕭燕燕的情夫韓德讓恃寵驕狂禍亂朝綱,身為臣子的他竟然在朝堂之上當眾將遼國皇族耶律呼圖活生生地擊打而死;手握重兵的耶律斜軫和耶律休哥常年鎮守在外幾乎無人可製。
在賀氏父子看來,遼國現在已經從骨子裡開始腐爛發黴,放眼中國之前的王朝如果出現上述狀況指定是快要亡國了,那麼不懂禮法的異族番邦又怎麼可能例外呢?宋朝此時如果不去趁人之危豈不是要坐失這個一統九州的天賜良機?
常年鎮守邊疆的賀令圖自以為洞察力非凡,殊不知他其實是中了耶律休哥的奸計。自打耶律隆緒登基以來,遼國的君臣就把防禦宋朝可能會有的進犯當成了頭等要事去對待,蕭燕燕之所以要讓耶律休哥駐守遼國南京幽州就是基於此種考慮。見宋朝果然對遼國蠢蠢欲動,耶律休哥故意示弱於彼,他派出間諜深入宋朝境內四處散播遼國現在是如何暗無天日的流言。賀令圖不派人潛入遼國打探消息反而相信了這些遼國間諜的鬼話,這不能不說他是愚不可及——至少也是個失察之罪。
事實上,遼國現在真的如賀令圖所想的那樣嗎?非也!我們之前講述耶律隆緒登基的前後過程時就提到過遼國在短時間內就迅速穩定了國內的政局,耶律隆緒是個毛孩子,蕭燕燕跟韓德讓公開地出雙入對,韓德讓在遼國囂張跋扈不可一世,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軫手握重兵威震遼國南北,這些都沒錯,可這些人是綁在同一條船上的,他們屬於同一個利益集團。相比之前不斷地發生的諸王叛亂以及各種勢力的明爭暗鬥,遼國此時不是變弱了,而是變得更強了。遺憾的是,這些事賀令圖等人看不見,或者說是他們不想看見。
順道在此提一句,賀懷浦、賀令圖這對父子可是大有來頭,賀懷浦是趙匡胤的妻子孝惠皇後賀氏的哥哥,而賀令圖自然是賀皇後的親侄兒。我們對此隻能說,皇親國戚裡不是沒有能人,但庸人甚至是誤國之人也是大有人在。
我們這裡並非是想大肆指責賀令圖等人在蓄意挑起戰端,雍熙北伐之所以能夠發生主要的原因還是在趙光義的身上。此時距離高粱河之戰已經過去了六年多,趙光義那顆想要徹底雪恥的心早就按捺不住了,經過賀令圖等人這麼一撩撥他就更是急不可耐。當然,這裡麵不止有他想要複仇的心態在作祟,他那埋藏在心中好多年的偉大理想和抱負也在鼓動著他下決心北伐。
自打趙光義登基以來,他的心中就一直有著一份近乎於是偏執的執念,那就是他一定要在皇帝的位置上做得比他哥哥更好。我們也不得不說,趙光義登基後的這些年在各方麵的所取得的成就確實也超越了太祖朝,宋朝的綜合國力一直處在上揚的狀態——他唯獨在軍事上始終矮了一頭。趙光義是瘋狂的,但他也是理智的,耶律賢剛剛駕崩的時候他沒有選擇立即出兵北伐就是最好的明證。然而,今時已不同往昔,如今的趙光義通過整頓吏治、發展農業以及大興文教已經讓宋朝在全國範圍內的統治基礎變得更趨牢固。更重要的是,他現在已經牢牢地掌控了宋朝的軍政大權,他成功地將宋朝捏合成了一個強而有力的大拳頭。更何況,他這時已經人到中年,說難聽點,留給他徹底光複神州的時間已經不是很多了。
國力雄厚,財政充足,內部穩定,宋朝開國之師的戰力和銳氣尚存,宋軍老中青三代將領的精英體係也已形成。此時宋朝若再不北伐,那又更待何時?
決心已下,趙光義隨即命令宋軍開始集結準備再次北征,這一次他要集中全國的精兵強將一舉拿下他朝思暮想的燕雲十六州。為此,趙光義特意將此前剛在西北前線浴血奮戰的李繼隆、董願、荊嗣、袁繼忠、王侁、郭守文等人全部征召了回來。李繼遷現在已經不足為慮,趙光義現在隻想跟遼國一決雌雄。
世事就是這樣的造化弄人,王侁因為取代田仁朗率領宋軍大敗李繼遷從而獲得趙光義的賞識,於是這才將他火線召回並在隨後讓他出任西路軍的監軍,而這最終竟導致了楊業的人生悲劇。王侁大敗李繼遷看似跟楊業毫不相乾,可命運卻將他們精心地連在了一條線上。當然,這些是後話,我們後麵再說。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趙光義不但決定要北征,而且還要再次禦駕親征。時任參知政事的李至馬上站出來表示反對,但他沒有正麵硬頂,他隻是說舉國征戰需從長計議,而且遼國也不是那麼好欺負。對於趙光義親征一事,李至認為皇帝坐鎮京師遙控全局才是上策,而如果要親征最好就前進至河北大名府則足矣,但如果趙光義執意要親臨前線,他就是不惜犯上也要生拉硬拽地加以阻止。
另一個站出來發言的是刑部尚書宋琪,兩個月前他因為此前數次反對向遼國用兵而剛被趙光義罷免了宰相之職,儘管如此,但他這時候還是決定要站出來。宋琪長篇大論用了數千字給趙光義寫了一份奏書,裡麵不但分析了遼國的兵力構成和戰力,而且連北境的山川地貌以及宋軍該如何進兵如何與遼軍交戰都做了詳細的描述,但他最後的話才是他最想說的然則兵為凶器,聖人不得已而用,若精選使臣,不辱君命,通盟結好,彌戰息民,此亦策之得也。
說了半天,宋琪的意思就是不要打。對此,我實在是不想多說什麼,畢竟宋朝的文官集團幾乎就是祖傳的和平主義者。即使他們的兒子或閨女被彆人搶了過去內心也毫無波瀾,彆人搶走了就是彆人的了,然後還要和對方和平相處且永世盟好。此,何其偉哉!
當然,我們也不是說窮兵黷武或者好大喜功就是好事,可這要分情況。試想,如果燕雲十六州沒有被遼國人占據,那麼趙光義還會不死不休地跟實力並不輸於宋朝甚至是強於宋朝的遼國開戰嗎?他有那麼神經質和弱智嗎?不管後人如何給趙光義的一生去做定論,但至少在矢誌收複神州故土這件事情上他是一個值得稱道的皇帝。如果他隻是一個貪圖權力、富貴和享受的帝王,那他大可如宋琪所言的那樣放棄燕雲之地與遼國永世盟好,可他不是。
燕雲一日不複,作為皇帝的趙光義就覺得自己身上的恥辱會一直存在,高粱河的挫敗是他心裡永遠的痛,從哪裡跌倒就得從哪裡站起來,如此他才算是一個真正的男人,而非隻能空喊口號卻毫無作為的嘴炮。再者說,即使沒有高粱河之敗,這一仗趙光義也還是要打,至於原因也很簡單,重奪燕雲十六州是周世宗和宋太祖一生未竟之夙願,而一心想要成為一代聖君的趙光義又怎麼可能容忍遼國繼續占據這塊所謂的祖宗故地呢?
回到正題。
經過李至和宋琪的這一頓嚷嚷過後,趙光義還是覺得這仗無論如何還是要打的,但親征這事就還是算了。鑒於中書省的宰相們個個都一臉的不情願,趙光義乾脆撇下他們直接不跟這些人玩了,他整日跟樞密院的高官王顯、張齊賢、王沔等人們圍在一起埋頭思索並製定此次北征的行軍計劃和路線。舉國伐謀,如此關係到國家前途命運之大事,作為大宋最高行政機構的中書省完全沒了存在感,此實乃古今鮮聞。
好了,我們現在來看看趙光義和大宋的參謀總部為此次北伐做了怎樣的軍事部署此次宋軍出征將兵分三路,東路以天平軍節度使曹彬為主帥,河陽三城節度使崔彥進為副,大軍出雄州經由固安直取涿州,另派彰化軍節度使米信為主帥、汾州觀察使杜彥圭為副帥作為東路軍的偏師率軍經河北新城與東路軍主力並趨涿州。中路軍以靜難軍節度使田重進為主帥率兵出定州北進飛狐陘(今河北淶源),然後攻取蔚州(今河北蔚縣)。西路軍以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主帥,雲州觀察使楊業為副帥,大軍出雁門關攻取太行山以西的雲、應、寰、朔等諸州。
此次北伐宋軍三路並進,但各自的分工和任務卻另有區彆東路軍坐擁近二十萬的精兵強將在戰爭初期卻隻是負責佯動,他們的進軍範圍被限定在涿州,在攻下涿州之後他們的任務就是等待——等待中路軍和西路軍將山後九州全部拿下。在這之後,中路軍和西路軍合兵一處直撲幽州,同時東路軍也從東麵進逼幽州,然後三路大軍在幽州完成集結並與耶律休哥進行決戰。
或許這樣還看不出這種軍事部署有何高明之處,但細細分析就能看出趙光義和他的高級參謀們製定出來的這份計劃的精妙之處。首先,山後九州的遼國兵力並不是很強,燕雲之地的遼軍主力都在山前,具體任務就是鎮守幽州,但曹彬十餘萬的大軍進逼涿州就足以將耶律休哥的主力牢牢地摁在幽州附近不敢動彈。如此一來,潘美、楊業、田重進這三個在當時的宋軍將領裡麵戰力超前的猛將就可以在山後九州對遼軍的各處軍事要塞逐一擊破。
前有曹彬在涿州虎視眈眈,後有潘美、楊業、田重進掃蕩山後九州,耶律休哥的尷尬就此顯現無遺,他如果率軍前去攻打曹彬就會造成幽州空虛,宋軍的西路軍和中路軍就可以兵不血刃地拿下幽州。如果他敢分兵去支援山後九州,那曹彬就敢全軍皆起直撲幽州,要知道涿州距離幽州也就幾百裡,而且這一路是空曠的平原地帶,隻要曹彬願意他就能夠朝發夕至。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這還沒完,趙光義還想到了動用大宋的水師經由海路在遼國的後方登陸作戰以進一步分散遼軍南部戰區的兵力,但不知為何直到戰爭結束這支水師也沒見鬨出過什麼動靜,這個不說也罷。怎麼樣?這份戰略計劃和軍事部署如何?確實很讚!正如大軍出征之前趙光義對曹彬所說的那樣“潘美之師,但令先趨雲、應,卿等以十餘萬眾聲言取幽州且持重緩行,毋貪小利以要敵。敵聞大兵至,必萃勁兵於幽州,兵既聚,則不暇為援於山後矣。”
如果單論做參謀,單論軍事理論,趙光義應該是一個合格的軍事參謀,但遺憾的是他的軍事才能也僅限於此。縱觀此人的一生,他在軍事思維上一直沒能走出一個局限性的束縛,那就是他把自己的敵人給固化了。他的敵人都是死的,都得聽從並按照他的設想和安排來打仗,因而當他的天才計劃一出籠他就覺得自己必勝,但最後他無一例外地遭遇慘敗,究其原因隻有一個他的敵人沒有按照他設想的套路來出牌。這與現在按照預案來打仗的軍事演習有什麼不同?打仗不是演習,這是趙光義一直都沒能弄明白的一個道理,此時的他是這樣,後來研究出了“平戎萬全陣”的那個他還是這樣。
經過一個月時間的調兵遣將和戰前準備,公元986年3月,決定中國十一世紀曆史格局和走向的雍熙北伐正式打響了。
曹彬出雄州,田重進出定州,潘美出代州,將近三十萬的宋軍將士一路北行踏上了光複神州的漫漫征程。馬蹄北去人南望,當宋軍的這些將士們回首向身後的故土家園深情凝望時,他們無法預知前方等待他們的究竟是輝煌的勝利還是屈辱的失敗。前方的曆史在向他們召喚,等待著他們用自己手中的刀槍去書寫。
喜歡北宋帝國興亡史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北宋帝國興亡史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