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趙光義的駕崩,此時已經身為皇太子的趙恒是不是應該在一番痛哭流涕之後理所當然地在靈前繼承大統了呢?很遺憾,事實並非如此,甚至於趙光義病重期間以及他在咽下最後一口氣的時候趙恒都不在皇宮裡,而他的皇位更是差那麼一點就將旁落於他人。在趙光義重病期間,陪在他身邊的是皇後李氏以及大太監王繼恩,而對趙恒更加不利的是這兩人都不打算讓他來繼承皇位,他們心中的人選正是趙恒的親哥哥、那位早已被廢為庶人但此時卻仍被幽禁在深宮裡的趙光義的長子趙元佐。
早在趙恒剛被冊立為皇太子之時,一個反趙恒的集團就在幕後悄然成型,而這個領頭之人正是二十二年前對趙光義立下了擁戴頭功的大太監王繼恩。自趙光義登基之後,王繼恩在這二十多年的時間裡可謂是風光無限,史稱其“寵遇莫比”,就連京城內外的那些想著要在仕途上更進一步的大小官員也都想儘各種辦法跟他搭上關係,如此一來,王繼恩自然也是被這些人養得是肥頭大耳。深深地品嘗到了擁立之功所帶來的好處後,有鑒於趙光義似乎活不過自己,王繼恩自然就想著能夠在有生之年再複製一下當年的成功,如此他便可保永生富貴。
不過,眼下的事實卻對王繼恩很不利,趙恒能夠當上皇太子跟他王繼恩沒有半毛錢的關係,等到趙恒哪天順利登基了還會有他王繼恩什麼功勞嗎?可是趙恒成為儲君已是既成事實,唯一能讓王繼恩再次立下擁戴之功的辦法就是重新再立一個皇太子或者等到趙光義死後直接讓人擠掉趙恒成為新君,那麼這人該是誰呢?趙元佐是也!
趙元佐此時的“瘋病”已經痊愈,而且王繼恩還從另一個人的身上看到了成功謀立趙元佐的希望,這人便是趙光義此時的正妻、禁軍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李繼隆的妹妹李皇後。趙元佐的兒子趙允升在其父被幽禁之後便一直由李皇後撫養,在王繼恩看來這就是趙元佐有朝一日能夠榮登大寶的希望之所在,如果能夠說服擁有顯赫軍方背景的李皇後支持自己謀立趙元佐,那麼這件事的勝算無疑更足。除此之外,王繼恩還暗中拉攏了參知政事李昌齡以及知製誥胡旦等人為同夥,他們的奮鬥目標就是等到趙光義駕崩之後撇開趙恒迎立趙元佐稱帝並就此成就他們的擁立之功。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趙光義還未駕崩之前,王繼恩等人其實準備謀立的人並不是趙元佐,而是趙匡胤的孫子、趙德昭的次子趙惟吉,提出這個建議的人應該就是王繼恩向趙光義舉薦的一個江湖狂生潘閬。此人是一個隱士,頗有文才,更神奇的是此人還懂得一些醫術,曾賣過狗皮膏藥。王繼恩將他引薦給了趙光義並讓他給趙光義治傷,他也就此成了趙光義身邊的近侍。說他是狂生就因為他仗著跟趙光義剛剛建立起來的一點交情和信任就敢於跟趙光義說另立儲君的事,而且他提議的這人還是趙匡胤的孫子,趙光義大怒之下不由分說地將其一腳踢開。
很難說這是潘閬的個人行為還是他受了王繼恩的慫恿才如此不知輕重地當了回炮灰,但在這之後王繼恩等人不得不重新尋找新的擁立目標。也就是在這個節骨眼上,李皇後和趙元佐這才進入了他們的視線。
總之,最後他們這夥人和李皇後達成了秘密協議,甚至有可能李繼隆也被牽扯了進來。當然,這隻是猜測,畢竟這時候的李繼隆還在西北跟李繼遷死磕,可李繼隆在趙恒登基之後就再未受到過重用,這把北宋帝國最為鋒利的寶刀幾乎是被徹底地冷藏了起來——直到澶淵之戰爆發前李繼隆才在國勢危亡之際被緊急起用。這裡麵的是非曲直顯然值得玩味,但由於此事涉及到了李皇後,礙於皇家的顏麵,所以這些事在史書裡未有也不可能有細載。
在趙光義生命的彌留階段,李皇後和王繼恩把持了禁中,諸如趙恒這種身份極其敏感的人被他們隔絕於宮外,趙光義的死活趙恒完全不了解情況。這極乎不尋常的狀況引起了宰相呂端的警覺,呂端其實在這時候已經知道王繼恩等人心懷不軌意圖謀立新君的事,但他不動聲色隻是裝傻充愣。作為宰輔重臣,呂端有資格隨時去探視趙光義的病情,在發現趙光義行將咽氣但趙恒卻並不在宮中之後,呂端頓感大事不妙。他悄悄地回到中書省,然後用筆在自己的笏板上寫下了“大漸”二字,隨即他命人將此笏板馬上交給趙恒並讓其趕快進宮。
趙光義落氣之後,萬歲殿哭聲一片,但王繼恩沒有心思和時間去抹眼淚,他隨即開始了自己的表演。要想謀立新君,呂端這個當朝宰相是怎麼都不能忽視的人物,而此時唯一能壓製呂端的人就是李皇後。王繼恩的計劃就是利用李皇後的地位和聲望逼迫呂端就範,然後就此將趙元佐拖出來黃袍加身,他也就此完成了他的第二次擁立之功。
事關重大,在得到了李皇後的懿旨後,王繼恩決定親自去中書省找呂端來趙光義的靈前議事。呂端此時端坐中書省等待著最後的較量,看著王繼恩一頓小跑朝自己衝過來,呂端知道趙光義已經駕崩了,而他更清楚王繼恩匆忙趕來的用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宰相大人,陛下駕崩了!”
王繼恩開口就是這句,這並不出乎呂端的意料,他等的是王繼恩下麵的這句話。不過,在這之前,他首先得對趙光義之死表示悲傷——即使是演戲,他也得在王繼恩麵前抹幾把眼淚。
“呂大宰相,你先彆忙著哭,此時最重要的是新帝登基的事,我奉皇後懿旨前來找你去商議此事,你快些跟我過去吧!”
“什麼?新帝登基?商議?這事還用商議嗎?陛下之前早就寫好了遺詔,我們按照遺詔來辦就是了。”
“遺詔?”王繼恩大驚,他可是從來沒有聽說過趙光義立下過什麼遺詔,他問道,“遺詔在哪兒呢?”
“在哪兒?”呂端抹了抹眼淚,緩緩說道,“這遺詔自然是放在詔書閣,要不我們現在就去取?”
王繼恩這回可是慌了神,他根本沒工夫理會呂端,而是扭頭就衝向了詔書閣。他必須要先於呂端拿到這份所謂的遺詔,然後再拿著這份遺詔直接衝到李皇後的麵前,再然後自然就是宣讀遺詔甚至是篡改遺詔。千言萬語一句話,遺詔到手,大功告成!
看著王繼恩這個老東西突然間變身百米衝刺的小夥,呂端的嘴角是止不住地露出了微笑“你這個死太監,這可是你自己往坑裡跳的,那你就彆怪我下手狠了!”
就在王繼恩衝入詔書閣開始找尋趙光義的那份所謂的遺詔時,他突然聽見身後的大門突然被人給關上,緊接著就是鐵鎖落下的一聲悶響。
完了!瞬間一身冷汗的王繼恩猛然間回過了神,詔書閣裡現在就他一個人在屋裡,而那份詔書卻連個鬼影子都沒有,隨之而來的是呂端在門外的一聲訓誡“你們把門都給我看好了,誰都不許進去,也誰都不許出來!否則,等待你們的將是滅族之禍!”
解決了王繼恩這個大麻煩,呂端率領中書省的其他幾位高官進入了萬歲殿。李皇後雖然不知道此時王繼恩去哪兒了,但她並未驚慌。
他對呂端說道“陛下已駕崩,皇位自然該由陛下的嫡長子繼承,此乃古之常例。宰相大人,你看現在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如不是史書明文記載,很難相信最後這句話竟是出自李皇後之口。她此時最該做的無疑是直接把趙元佐給搬出來,可她這話卻是在詢問呂端應該立誰做新皇帝。李皇後並不蠢,她說這樣的話或許隻有一個解釋,那就是她以為王繼恩已經搞定了呂端,她希望當朝的宰相能夠親自說出趙元佐的名字,如此一來趙元佐的繼位就變得名正言順且是全體朝臣集體擁護。
就在李氏滿懷期待甚至是滿臉輕鬆地等著呂端表態時,卻隻見呂端神色大變以幾乎是以斥責的口吻說道“陛下之前之所以冊立皇太子,為的就是今日讓太子繼承大統,此事還有什麼異議嗎?”
史書記載,呂端這話讓李皇後當場震驚且無言以對,她突然發現王繼恩不但沒有搞定呂端反而很有可能已經被呂端給收拾了。戰端一開就失了自己的主將,麵對矗立在自己身前的這個又高又壯的呂端以及他身後的一幫默然靜立且表情嚴肅的朝中大臣,李皇後瞬間明白自己輸了,她就此低頭並沉默不語。
隨後,趙恒也趕來了,呂端立馬讓參知政事溫仲舒當場宣讀趙光義的遺詔,傳諭皇太子趙恒於趙光義的靈柩前繼位,帝位之爭就此結束。
史書上關於趙恒登基的前後過程大體就是如此,但具體是怎樣的一個過程我們就無法獲知了。帝位之爭很明顯不可能隻是呂端的一句“遺詔”就能搞定,李皇後以及王繼恩的同夥肯定會反撲,但這些有損皇家體麵的事不可能登上大雅之堂,我個人也不準備在這裡過多地去腦補,那樣就真成寫小說了。
有個現象確實很值得玩味,那就是在宋朝的官方史料裡,後宮乾政的事幾乎是史官們的禁地,除非是那位皇後變成了可以合理合法去參與政務的攝政太後。
喜歡北宋帝國興亡史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北宋帝國興亡史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