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恒的求言令一經發出可謂是響者如雲,我們這裡沒法逐一羅列,我們先來說一個人的奏疏並以此來看一看在他眼裡此時的宋朝是個什麼樣子——先說清楚,隻是在他的眼裡。
此人就是時任刑部郎中兼揚州知州的王禹偁,就是那位因為趙光義嚴禁百官為宋皇後舉喪而在自己家裡發了一句牢騷導致被貶出京城的言官。他的奏章簡要歸納起來就是五條
“一、謹防邊,通盟好。
宋朝現在要和平,要發展,不要再打仗了。遼國現在沒有再來招惹我們,這很好,而我們也應該停止對西北的李繼遷繼續用兵。打仗太耗費民力和財力,我們應該讓老百姓安心種地,而不是去送什麼軍需物質。對於遼國,我們現在應該派人去跟他們和談,至於李繼遷,懇請陛下發布詔令赦免他的罪行,然後把西北的定難五州都一起送給他,這樣他肯定會對陛下感恩戴德,而且從此就對大宋真心歸順,而陛下你也會留下一個有德之君的好名聲。
二、減冗兵,並冗吏。
太祖朝時期我們的地盤沒有現在大,但卻國用充足且兵威強盛,原因就在於我們將兵雖少但卻都是精銳之師,主帥可自專其事卻不被猜疑。可是,如今我們地盤大了反而兵威不振且國用轉急,原因就在於兵冗不精,而主帥也沒有專斷之權。所以,懇請陛下效法太祖朝開寶年間的兵製,如此則可高枕無憂。另外,太祖時期,臣的老家濟州隻有刺史和司戶兩名主官,後來又增加了一個團練推官,即使如此也就三人,可在先帝當政以後,濟州又增加了通判、副使、判官、推官、監庫、監酒、榷稅等官員。濟州如此,天下其他州郡也亦然,我們現在的官員隊伍實在是太龐大臃腫了。冗兵冗官都在嚴重地耗費國家的財力,而這勢必加重百姓的負擔,與其如此還不如讓利於百姓,為今之計就是要裁撤冗兵和冗官以減輕國家和百姓的負擔(關於這一條我附言一句裁撤冗官這個建議後來趙恒采納並堅定地予以施行,到了鹹平四年六月,宋朝總計是裁撤冗官十九萬五千餘人)。
三、艱難選舉,使入官不濫。
太祖在世的時候,每次科考錄取的進士不過數十人,名額雖少但卻都是具有真才實學之人。先帝在位二十年有餘,每次錄取的比例都超過了考生總數的五成,二十餘年間前後錄取的進士已近萬人,這裡麵雖然也有才俊,但不容否認的是這其中不成器的人也是大有人在。所以,懇請陛下效法太祖,提高官員的準入門檻。
四、沙汰僧尼,使民無耗。
我們國家現在的僧尼人數眾多,但這些人都不事農桑,空耗衣食,如此也是國家和百姓的一大負擔。僧尼的增加也必然導致寺院的增加,這些年朝廷單是在這方麵所消耗的財力就數以億萬計。懇請陛下減少度牒的發放,停止新建廟宇,如此可為國家除一弊端。
五、親大臣,遠小人(此條不做詳述)。
臣以為我們當下應該首先解決冗兵的問題,然後再裁撤官員隊伍,繼而再提高官員的準入門檻,再則減少僧尼的人數,如此則可使國用充足,如此方為王道之行。如若不然,所謂的減輕百姓的負擔則隻是一句口談而已。”
以上便是王禹偁的這份奏章的內容,這份奏章可謂是切中時弊,它將宋朝此時麵臨的主要問題都逐一羅列且提出了解決的辦法。當然,我個人對第一條是有話想說的,這個待會兒再說。
趙恒在看到這份奏章以後也是大為激賞,他隨即將王禹偁召回京城並再度出任知製誥之職,而王禹偁的這些建議大多也都被其采納,雖然這裡麵有很多都是在打他父親的臉。
我們接下來要談到的正是與王禹偁的五條國策當中的第一條有關的事,具體點說就是宋朝該如何應對西北的局勢以及該如何對待李繼遷。
按照王禹偁的說法就是要把定難五州都送給李繼遷,從而讓他消停下來並因此讓李繼遷感激趙恒的恩德,從此當個宋朝的順民和忠臣。事實上,在這之前趙恒已經就此事征詢過身邊的幾位宰相的意見,呂端的意見沒有記載,但趙恒的兩位老師李至和李沆則是態度鮮明“靈州不可堅守,望釋李繼遷之罪,厚推賜與,降詔綏懷。”
也就是說,這兩位大佬不但準備把定難五州送給李繼遷,而且還認為如果不把李繼遷給伺候舒服了,那麼靈州這個地方也很有可能會被李繼遷給攻占。到了那時候宋朝所失去的可就不止是定難五州,整個西北都有可能被李繼遷給奪走。與其如此,宋朝還不如把定難五州送給李繼遷,李繼遷吃飽了自然就會感恩戴德並從此不再去騷擾靈州等邊境州縣。
我們具體來說一說李至李大宰相在這件事情上的看法。他的這份奏章也很長,同時也是我們接下來要說到的重點。
李至在這份奏疏裡說道“陛下,對於李繼遷我們無需發重兵去攻打,他來惹事把他趕走就是了,反正我們隻要不主動去惹事就是上策。我們是天朝上國,李繼遷就是個沒有完全開化的蠻夷,所以我們當然要做有德的聖人,我們吃點虧受點委屈不算什麼,關鍵是要把李繼遷給伺候舒服了,這樣他就不會去騷擾老百姓。唐朝憲宗皇帝時期,王承宗擁兵自重向朝廷請授旄鉞而不可得,於是他懷恨在心派人刺殺了宰相武元衡並刺傷副宰相裴度,如此可謂罪大惡極,但憲宗皇帝為了天下蒼生不受戰禍荼毒卻並未追究王承宗在這件事上的責任,陛下你在此事上就應該效仿憲宗皇帝。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抱歉,我這裡必須要插句嘴。李至舉王承宗這個例子來說事,我實在是不知道他想表達什麼?唐憲宗在第一時間沒有對王承宗這等惡賊予以懲處竟然在李大宰相這裡倒成了美德一件,還被戴上了一頂為天下蒼生謀福祉的大高帽。此論何其謬哉!而且,李至說這話明顯是在欺負年輕的趙恒不精於史,唐憲宗後來對王承宗做了什麼?難道熟讀史書的李至不知道?可這一段他故意不說,這又是何居心和用意?)
臣猜想李繼遷跟我們打了這麼久,他以及他手下的人一定也是厭戰久矣,如果我們能夠對其許以重利予以安撫定然會讓他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從此做我朝的大順民。(此話更是典型的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你李至以為李繼遷跟你一個樣,給點陽光就燦爛?給個官當就從此忠心耿耿地侍奉宋朝?)
依臣看來,靈州之所以被李繼遷反複攻打,這都是因為鄭文寶那個混蛋尋釁滋事所導致的惡果,他先是禁止了黨項人的青鹽貿易,然後又嚴禁賣糧食給黨項人,這於禮於節都是我們不對,這才給了李繼遷惹事的口實,這不是逼著黨項人跟著李繼遷來攻打我們嗎?所以這才導致先帝發重兵攻打李繼遷,這也就有了後來傾儘陝西各州的民力和財力去對抗李繼遷之事的發生,可李繼遷非但沒有被剿滅反而耗費了我們的海量國力。百姓們都忙著去支援前線,土地無人耕種,無數生靈更是慘遭殺戮,這對國家和百姓所造成的傷害是不可估量的。想當初唐朝的田承嗣盤踞河北魏博之地也是不服朝廷號令,可代宗皇帝不想讓百姓受戰禍之苦也是選擇了容忍田承嗣,臣覺得這才是聖君所為,而後來田承嗣就被代宗皇帝所感化了,他最後主動進京歸朝。
(實在是忍不住想再插一句嘴,李至這一番話真的是選擇性失明,田承嗣後來真的是因為被代宗皇帝的仁德感化了才主動進京的嗎?熟讀史書的李至你心裡難道真的沒有一點數嗎?真是睜眼說瞎話,往小了說他這是在欺負趙恒沒怎麼上曆史課,往大了說這是否有欺君罔上的嫌疑呢?)
有鑒於此,臣希望陛下能夠效仿憲宗和代宗皇帝的所為以安定西北,然後我們再開放邊境貿易給黨項人一條活路。如此一來,黨項人必然喜大普奔競相傳頌陛下的恩德,李繼遷到時候就算還想作亂也不會有人跟著他,那樣的話李繼遷又有何所懼也?
靈州不可堅守可不是臣一個人在說,而是朝廷百官都這樣認為(史書原文萬口同議)。如果我們對李繼遷施以恩惠而他卻不知道感恩反而繼續在西北作亂,那麼連老天爺都不會容他,鬼神都得對他怒目以視,到時候他將在天地人神的共同憤怒中自行滅亡,根本就用不著我們派兵去收拾他。”(天地亦所不容,鬼神亦所共怒,繼遷不日當自滅亡。)
好了,以上便是李大宰相的高論,不知各位對此是何感想呢?
喜歡北宋帝國興亡史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北宋帝國興亡史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