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奸人上位_北宋帝國興亡史_思兔 
思兔 > 曆史軍事 > 北宋帝國興亡史 > 第3章 奸人上位

第3章 奸人上位(1 / 1)

梳理完關係國家命脈的軍政兩大係統,接下來便輪到了國計民生。為此,趙恒下詔廣開言路,讓內外全體文臣武將陳述治國興邦之策,詔書言道自今人君有過,時政或虧,軍事臧否,民間利害,並許直言極諫,抗疏以聞。

同時,趙恒又下令讓全國各路轉運使輪流進京向他當麵陳述各地在民生方麵所麵臨的問題以便朝廷可以對症下藥。

針對國家因為連年戰爭所造成的糧食儲備不足的問題,趙恒鮮明地指出“國家大事,足食為先”,隻要能讓老百姓吃飽飯,這個國家就不會大亂。為此,他下令三司及有關部門要努力設法確保國家能夠擁有九年以上的糧食儲備以應對戰爭和自然災害所引發的糧食危機,從而避免特殊時期出現饑民遍地的現象。

或許在現在的很多人心目中宋朝老百姓的生活是很幸福美滿的,甚至是物質和精神雙享受。在這方麵我曾經見過有人拿《水滸傳》裡的武大郎說事,作者通過對武大郎在小說裡的宅院以及生活方式與習慣的一番分析,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武大郎是一個在京城有大房子而且還很有錢的中產階級,作者以此來證明宋朝的老百姓那叫一個生活幸福(畢竟連一個賣燒餅的都能是中產階級)。

恕我直言,我對此實難苟同甚至不能理解這種思維方式和腦筋回路。你想做學術研究卻去讀小說,這還不如自己意淫來得痛快。再說了,你拿一個元末明初的人所寫的關於北宋的小說去分析和衡量一個宋朝人的物質生活水平,這個立足點本身就有問題。

當然,我不是說宋朝人就一直活得水深火熱,我們所謂的宋朝人生活水平很高其實是應該有個時間和地域限製的,比如宋仁宗親政以後,比如開封、洛陽、揚州和杭州這種當時的大城市。不過,這些都是以後的事,宋朝的絕大多數老百姓至少在趙恒登基的這個時候絕對談不上什麼人人都過上了小康生活。

從趙匡胤建國以來直到趙恒登基之前,宋朝先是統一戰爭,然後又是在中原地區和遼國人打死打活,緊接著又是連續好多年在西北和李繼遷打,甚至還有在蜀川大舉興兵平亂,一時間黃河兩岸、甘隴四邊以及蜀川大地是兵馬縱橫,一隊又一隊的隨軍運糧民夫更是綿延不絕,再加上各種旱災、水災、地震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宋朝的各處邊地可謂是民不聊生四野凋敝,這一切都與繁華和富足顯然毫不沾邊。

綜上所言,趙恒從他父親手裡接過來的江山絕對是一個爛攤子。軍事上,北方的強敵遼國像是一根芒刺頂在宋朝的後背,西北的李繼遷在一次次的軍事打擊之下不但沒有被剿滅反而越加地難以製衡,而民生之艱難更是在這些年一次又一次的天災人禍以及朝廷無數次減免稅賦的詔書中得到了淋漓儘致地體現。

宋朝很有錢,這幾乎是我們當代所有人的共識,但很遺憾的是,初登帝位的趙恒顯然對此種說法隻能搖頭苦笑。為了施恩天下,他可以對大臣們大行封賞,可以赦免和減輕囚犯的罪行,但對於萬千子民他卻拿不出什麼像樣的恩賞。

就在趙恒暗自苦笑和無奈的時候,一個江南人手捧奏疏走近了他,這人姓王名欽若。

王欽若(公元962年—公元1025年),字定國,新喻(今江西新餘)人。提到這個人,曆史給他的定論卻是不怎麼好北宋奸臣,宋遼戰爭時期主和派代表人物,真宗朝五鬼之一。當然,這三個頭銜都是他後來被人給安上的,此時的他還隻是一個小小的太常丞兼“判三司都催欠憑由司”。後麵這個官職名字比較長,而它的職責和任務說得難聽點就是催賬的,那些欠了國家各種稅賦的老百姓就是他的“服務對象”。

王欽若被趙恒所知曉是在他剛剛擔任開封府尹不久的時候,當時中原大旱,趙恒所管轄的開封府境內有十七個縣出現了極為嚴重的旱情,於是趙恒下令減免這些地方這一年七成的秋季租稅。然而,有好事者據此向趙光義進言,說旱情根本不像開封府所說的那樣嚴重,太子之所以這樣做其實是在收取民心。趙光義聞言大怒,他命人下去核實災情,而王欽若正是這裡麵的其中一員。

一番核查之後,王欽若上奏“陛下,旱情真的很嚴重,開封府隻減免了七成租稅,依微臣看來應該全部減免。”

不過,其他人的回奏卻與王欽若有所出入,這些人說旱情雖然是真實存在的,但根本不至於減免七成的租稅並建議追收租稅。本來就因為趙光義下令核實災情而被嚇得半死的趙恒這下更是被嚇得魂不附體,如此一來他收取民心的罪名基本上也就坐實了。可是,也不知道為什麼趙光義最後選擇了相信王欽若的說辭,趙恒也由此躲過了一劫,他也就此把王欽若這個人視為恩人和救星。登基之後,趙恒就提拔王欽若進入了三司部門任職,也就是前麵說到的那個催賬的官。

在王欽若的這道任命發出之前,趙恒親口對宰相們說到了上麵的這件事“當時朕因為被先帝懷疑而深自恐懼,王欽若隻是一個微末小官但卻敢於為老百姓仗言以諫,這實乃大臣風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沒錯,單論這件事,王欽若的確是一個實打實的好人和好官,但這裡麵是否有政治投機的成分就隻有王欽若自己知道了。結好於未來的國君,這可是今後往上攀爬的絕佳方式。在此基礎上,王欽若再又得到了一個人的完美助攻從而讓他的形象在趙恒的心裡變得更加高大和完美。

這年的十一月,同為三司屬官的虞部員外郎毋賓古與王欽若坐在一起閒聊。

“毋大人,看你最近好像很忙的樣子,你到底在忙些什麼呢?”

“也沒忙啥,就是我最近發現天下百姓所積欠的稅賦實在是太多了,有些地方的百姓甚至連五代後期的賦稅都還欠著,這可是幾十年的賦稅啊,老百姓怎麼可能交得起?你說他們這日子還怎麼過?我準備把這些資料整理出來然後上呈給皇上,再請他把這些積欠的賦稅全部都減免了。”

毋賓古還在叨叨個沒完,但王欽若的心思早就飛走了。他隨即命人連夜加班加點地將毋賓古所說的事給整理了出來,然後他在第二天趕在毋賓古之前將這份資料呈交給了趙恒並建議趙恒對這些積欠的稅賦予以減免。

趙恒大驚,這事要是給辦了,那對全國的老百姓而言得是何等的皇恩浩蕩,這可比賞錢實惠多了。

趙恒問道“這些事難道先帝不知道嗎?他怎麼不做這事呢?”

王欽若這時候的回答就顯現出了他的本性和智慧“先帝當然知道這些事,他之所以不做就是為了留給你去做,以此讓天下萬民記得陛下你的恩德啊!”

這是多麼高明和聰明的回答,堪稱千古一絕,更是溜須拍馬之人所應精研的經典之作——如何用看似風輕雲淡的手法拍出一記實則聲若驚雷的絕世馬屁。

趙恒一時恍然大悟,在感念父親的同時他更是對王欽若感激涕零。趙恒當即下令減免這些陳年舊賬,這些錢總計下來達到了一千餘萬貫,而因為這次減免也讓由此而獲罪的三千餘人得以無罪釋放。

天下黎民在稱頌趙恒仁德的同時,王欽若也為自己撈取了官宦生涯裡的第二桶金,這為他後來的飛黃騰達徹底鋪平了道路——“奸臣”之路就此展開。隻不過,毋賓古可就徹底悲催了,想必在私下裡他定然對自己在不經意間給王欽若說了那番話而悔青了腸子,王欽若之奸由此也可見一斑。

前麵說到趙恒曾下令讓文武大臣上書言政探討如何治國,這幾乎是每個新皇帝登基伊始都會做的一件事,而這自然也必會導致漫天的奏疏從全國各地飛奔至皇帝的辦公桌上。這還不算什麼讓人頭大的事,關鍵在於這些奏疏裡的內容,無數的官員根據自己的立場和角度所發表的觀點和看法顯然都是不儘相同的,有些更是截然相反,這就不得不讓身為皇帝的趙恒一時間頭大如鬥。

保守派的臣子當然會抬出“祖宗之法不可變”的大旗勸他要沿著趙光義的老政策繼續走下去,他們告誡趙恒不要老想著搞什麼稀奇古怪的東西,少去乾預既有的規則製度,要無為而治,最好的例子就是“蕭規曹隨”。

不過,這種論調明顯有一個邏輯錯誤,那就是曹參擔任丞相的時候,漢朝在蕭何製定的政策路線上正在穩步前進,如果蕭何的政策已經導致漢朝上下天怒人怨,那麼試問曹參還會倡導無為而治嗎?因此,麵對被趙光義搞得是雞飛狗跳的這個天下,那些讓趙恒不要亂動的腐儒顯然就是一群隻想保住自己既得利益的蠢人,表麵上看是在顧全國本,實際上卻是混吃等死且不管死後是否洪水滔天。

在另一頭,一些朝廷和地方要員則羅列出當下宋朝所麵臨的種種現實問題和弊端,直言必須要立即予以革新,而且還警告和嚇唬趙恒這個小青年,如若不然就將要國將不國。

相信當趙恒每天上班時看到桌上堆積如山的奏疏時肯定會眼冒金星,而在他翻閱這些東西的時候更是會頭昏腦漲累覺不愛。然而,不管這些人怎麼說,但最後他才是那個選擇如何做決定以及決定該怎麼做的人。

喜歡北宋帝國興亡史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北宋帝國興亡史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噓!她在囤貨等末世 綁定生子係統後成為人生贏家 蓮花樓之並蒂蓮 雲起鳳禾 人在奧特:從海帕傑頓幼蟲開始 盜筆,誰叫我厲害呢 火影:不想被柴刀的我,拯救忍界 愛你十年不珍惜,我出國你哭什麼? 我在修仙界養神獸 傲嬌係統追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