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身為宰相的寇準在這天的朝會結束後便開始著力準備趙恒親征之事時,朝中的兩位同樣位列宰輔之臣的高官在私下裡一番碰頭之後便轉身去見了趙恒。他倆向趙恒提出了一個應對當下危局的新辦法“遼軍勢大,這一次恐怕京城難保,為保社稷,懇請陛下暫離京城!”
這話說得很委婉,但趙恒知道這是在叫他趕快逃跑,關鍵是這正好就是趙恒此時的心之所想。他哪裡想親征,前方將近二十萬宋軍都沒能擋住遼軍,他如果去了豈不是羊入虎口?他雖是天子,可他其實也是個凡人,而且是一個從小就錦衣玉食且沒怎麼受過磨難的凡人。二十萬如狼似虎的遼國人打來了,這讓他怎能不懼?
“那朕該去哪裡?”趙恒向這兩人問道。
“金陵!”
“不!臣懇請陛下去成都,當年唐明皇就是去的成都避難,而且那裡有山川阻隔,遼國人肯定打不過去!”
說去南唐故都金陵的這人正是趙恒當年的恩人、現任參知政事王欽若,而說去成都的這人則是近些年來開始在帝國頂級官場冒升的陳堯叟,他此時的官職是簽署樞密院事。他倆一個是中書省的副宰相,一個樞密院的二把手,不同之處在於王欽若之所以要讓趙恒去金陵是因為他本就是江南人(江西新餘人),而陳堯叟之所以讓趙恒去成都則是因為他是四川閬中人。說白了,倆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
這倆貨都被遼國人給嚇傻了,一心隻想著趕緊跑,而這種大事趙恒一時也難以做決斷。他命人把寇準叫來,這種事他必須得和當朝宰相商量一下才行。
寇準覲見,這時候王欽若和陳堯叟都還沒走,但一看到這二人飄離的眼神寇準就預感到會有麻煩發生。
趙恒單刀直入,他直接向寇準問道“現在有人建議朕去金陵或成都暫避,你覺得如何?”
當趙恒將自己準備逃跑的想法說出來後,寇準差點連肺都氣炸了。他回頭瞅了瞅在他身後默不吭聲的這兩個人身材矮小且後頸上還長著一個大肉瘤子的王欽若看天看地就是不看他,而史稱其“體貌英偉”的老帥哥陳堯叟則像是沒事人似的一臉鎮靜。一瞬間,寇準什麼都明白了,幫趙恒出這個餿主意的人除了他倆還能有誰!
寇準故意裝作什麼都不知道,問道“不知道這是誰給陛下出的主意?”
“你彆管是誰,你就說朕現在該怎麼辦?該去金陵還是成都?”
寇準這時候再也忍不住了,為了震懾王陳二人,同時也是為了讓趙恒不再瞻前顧後,他有意提高了嗓門大聲說道“依臣之見,為陛下出此謀者應該馬上拖出去砍了,然後用此人的鮮血為大軍出征祭旗!”
寇準這話明顯是在衝王欽若和陳堯叟說的,他倒是爽了,可他不知道此時王欽若和陳堯叟的臉上除了恐懼之色以外更是有一股殺氣在凝聚。寇準隻是在動嘴皮子,但這兩人卻是恨不得此時就一刀捅死寇準。但是,光是出氣並沒有什麼用,寇準現在要做的是給已經膽量見底的趙恒打氣。
他接著對趙恒軟硬兼施地說道“陛下你英明神武,而我大軍又將帥同心,如果陛下你親征,那麼遼軍定然不難破。即使陛下你不親征,你也可以下令前方將士伺機襲擾遼軍並斷其糧道和歸途,然後我們固守不出,長久下去遼軍必成疲憊之師,他們最後也會因為後勤難以為繼而自行退走。這場仗不管怎麼打我們都不會輸,怎麼就會有人想著建議陛下舍棄祖宗宗廟之地而遠去金陵和成都呢?這是豬腦子才能想出來的辦法!簡直是愚不可及!”
趙恒被寇準這話給瞬間點醒了,逃跑之事就此作罷。王欽若和陳堯叟這對美醜各異的同道之人雖然對寇準的策略實難苟同且現在對其心生怨憤,但這時候正是寇準得勢之時,他們也隻能是選擇隱忍。然而,寇準對他們二人的報複卻才剛剛開始,這一通指桑罵槐的大罵並不能讓他解氣。
就在此時,已經再次堅定了親征決心的趙恒準備派一個宰輔大臣去前方的大名府主持一下軍政大局。說白了,這人就是去幫趙恒先頂一下雷,去把遼國人先擋一下以便於趙恒接下來的親征,趙恒轉而向寇準詢問應該派誰去大名府打這個前站。
寇準抑製住內心的狂喜和激動,他張口回道“陛下,此事非王欽若大人不可勝任!”
聞聽此言,王欽若渾身的血液瞬間直衝大腦,他整個人都被寇準這句話給整懵了!他感覺似乎有人在他的脖子上狠狠地砍了一刀,甚至覺得自己的靈魂此刻都已經出竅了!至於老帥哥陳堯叟,他這時候想必定然會有種劫後餘生的慶幸感,顏值這個東西有時候真的是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乃至是生死!
就此,王欽若和寇準之間的死仇是徹底結下了,扳倒甚至是整死寇準成了王欽若此後的心之所念。寇準這一招擺明了就是在公報私仇,他隻想到了快意恩仇,可他是否想過如果王欽若真的是個孬種從而把河北重鎮大名府給丟了該怎麼辦?可是,王欽若的副宰相之位也不是憑空混來的,沒點真本事他是站不到這裡來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麵對趙恒和寇準投來的各自寓意非同的目光,王欽若很快調整了自己的情緒。他這時候以一個真正的男人才所具備的慨然之氣對趙恒躬身施禮,回道“陛下,大名府之行,臣願往!”
這裡說到了王欽若的慨然之氣,這似乎與先前的那個主張逃跑的王欽若人設不合,可凡事得相對而論,殊不見最柔順的兔子都有齜牙的時候,而王欽若半生宦海沉浮又豈能沒有點硬骨頭在支撐著他呢?結合他後來在大名府的一舉一動和一言一行,他都無愧於這時候的“慨然”二字,此後在大名府的那個王欽若堪稱國之棟梁。
第二天,趙恒正式下詔參知政事王欽若即刻前往大名府出任大名府都部署、判天雄軍、提舉河北轉運司,基本上就是大名府前線的宋朝軍政錢糧一把手,而之前擔任宣徽南院使兼知樞密院事的周瑩則是他的副手。
就在王欽若心情複雜地趕往大名府之時,遠在莫州的宋軍守將石普派人用快馬緊急將一封寫明需交趙恒本人親啟的密信送到了開封。
當趙恒打開這封信並看到這封信的落款時不禁是驚愕萬分——這封信是被他認定為已經在戰場上為國殉難的一個人寫來的,此人正是他兒時的玩伴、望都之戰裡為國戰死的宋軍定州大營副帥王繼忠!
王繼忠還沒死?趙恒又驚又喜,但在看到信中的內容後他的臉色轉而又變得陰沉起來。
王繼忠在信裡首先講述了望都之戰裡他是如何被遼軍俘獲的,他在信中雖然將矛頭也指向了王超(他說王超輕敵寡謀),但他也承認他對戰敗也是負有責任的,但這並非是他想要說的重點。他隨即又提到了遼國的蕭太後對他是如何的恩遇相待,他也向蕭太後提到了趙恒希望宋遼兩國能夠息兵止戈的願望,而蕭太後也有此願望,所以他這次寫信就是希望能夠做個中間人從而促成宋遼兩國能夠達成和約並從此和睦相處。
從王繼忠寫這封信的時間上可以判斷出蕭太後是在遼軍進入保州境內之後就讓王繼忠寫好了這封信,然後再派人將此信轉交給了莫州的守將石普,再由石普派人將信轉送到了開封。可是,你遼國人既然想讓兩國息兵止戰大可直接讓王繼忠書信一封即可,或者可以直接派一個和談使者,你為何要一邊大舉進兵一邊又暗中約和呢?這其中是否有什麼陰謀呢?
為此,趙恒馬上召集所有在京的兩府大臣商議此事。
趙恒說道“朕確實有意讓宋遼兩國達成永久性和約,但自古夷狄都是我中國之心腹大患,而如果我們不能在德行和兵勢上徹底壓倒他們,那麼他們定然不會真心臣服。王繼忠在信裡所表達的意思朕很清楚,但這事的真偽卻有待考量。”
畢士安回道“這些年來從遼國那邊跑過來的投誠者都說遼國上下很畏懼陛下的英明神武,他們擔心我朝有朝一日會再度興兵收複幽燕。遼國這次雖然兵勢甚大,但如今他們兵鋒受挫且又不甘心就此退兵,所以這才讓王繼忠暗中請和,臣覺得此事可信。”
趙恒這時候卻顯得很冷靜和理智,他說道“遼國若果真請和當然是好事,但是他們必然會有條件。如果他們隻是想要些財物倒也沒什麼,我最擔心的是他們會以關南之地曾經屬於遼國而向我朝提出歸還的要求,若是如此朕絕不答應,朕必將親臨前線驅逐敵寇!”
君臣一番商議之後,宋朝這邊決定相信王繼忠所言非虛。趙恒以手詔讓石普向王繼忠轉達他的旨意和議可行,如果遼國真有誠意且還有更進一步的行動就通過石普轉達即可。
王繼忠在信裡希望趙恒能夠先派出使者前去遼國禦營商討議和之事,但趙恒予以了拒絕,他不想在未得到遼國君主正式請和的情況下主動派人前去議和,那樣一來會顯得是宋朝在主動向遼國求和,而且是在遼國人的大軍威嚇之下請和,如此一來這個臉可就讓趙恒丟大了,那樣就成了是宋朝在向遼國乞和。
中原的皇帝最要麵子也最講究個名分和儀式感,你蕭燕燕知道要麵子,所以通過王繼忠以一種非正式的方式在私下裡求和,但你卻要趙恒以皇命的形式派人去你那裡議和,難道趙恒就不要麵子嗎?大宋就不要麵子嗎?
遼國這邊一麵對定州的王超虎視眈眈,一麵又在定州以東大肆掃蕩,但同時又派王繼忠私下裡請和,這一招又打又拉著實讓宋朝不好應付,而這也導致了趙恒的親征計劃一再延遲。如果不親征就能化解此次危機,那趙恒又何必要勞師動眾?可是,誰又敢保證這不是遼國人為了阻止趙恒親征而使出的卑鄙伎倆呢?因而,宋朝這邊還是得做兩手準備。
喜歡北宋帝國興亡史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北宋帝國興亡史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