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論功行賞_北宋帝國興亡史_思兔 
思兔 > 曆史軍事 > 北宋帝國興亡史 > 第58章 論功行賞

第58章 論功行賞(1 / 1)

明朝晚期的大學者、思想家、書畫家、收藏家也是頗具爭議的一代隱士陳繼儒在他所編撰的《安得長者言》裡有這樣的一句話在事者當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當設身利害之中。

狹義來理解這句話就是彆去做那種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我在這裡想把這句話送給那些因為澶淵之盟而對宋朝大肆貶損和指責的人,而且我認為這樣做實在是再合適不過。漂亮話誰都會說,但“說到”和“做到”之間的距離隻有那些親身去踐行過的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遙遠。對於澶淵之盟的達成,飽受戰爭創傷的河北軍民是歡呼雀躍還是義憤填膺,答案不言而喻,作為苦難的直接承受者他們在此事上才是最有發言權的,後世的嘴炮和鍵盤俠根本體會不到他們在戰時的痛苦和心酸。

我還想說一點,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宋遼自太宗朝正式開戰以來,遼國可曾霸占過宋朝一座城池?還是請注意,我說的不是攻占,而是霸占。也就是說,遼國可曾掠奪過宋朝一寸土地?事實上,遼國的南下無一不是對宋朝兩次大舉北征的報複性攻擊,而宋朝的北征是以占領城池和土地為目的,遼國卻隻是單純的報複。至於幽雲十六州,請問,那是宋朝的嗎?要知道在宋朝建立之前遼國就早已經將其收入了囊中。

如果現今的我們要以澶淵之盟的達成來指責宋朝人和趙恒貪圖苟安不去收複燕雲之地,那麼他們是否更有資格反過來指責如今的我們呢?因為照此理論和說法,貝加爾湖、外興安嶺和庫頁島都是他們可以向我們射出的子彈,宋朝好歹還出了個趙光義去努力甚至是瘋狂地采取了行動,而我們呢?再者說,宋遼兩國在當時可是同奉孔孟同尊釋迦摩尼,可以說在文化上兩國已經是同宗同本了,那麼他們彼此間所謂的矛盾和衝突也不過就是兄弟之爭而非華夷之彆。反觀我們的那位北方鄰居,文化、宗教和人種,我們和他們哪一點算得上兄弟之國?既是如此,那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指責趙恒貪圖苟安而不去收複“故土”呢?

我這裡再次聲明我的觀點,對於澶淵之盟,我雖然不對其持完全肯定的態度,但我也無意徹底否定它的積極意義。我當然是希望宋朝能夠奪回燕雲十六州,而且這份期待並不比趙光義少多少,而且我是完全支持寇準的想法,那就是趁著遼軍勢危要儘力一勞永逸地清除這個後患,哪怕是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就像抗美援朝那樣用一場大仗打出國威、打出國際地位、打出長久的和平。但是,這隻是其中的一個具有可操作性的選項且是風險係數極高的選項,贏了自然就是漢民族繼漢唐之後又一次地在軍事上威震東亞大陸,可如果輸了或是做成了夾生飯,那麼宋遼之間就不再是百年和平而是百年戰爭。至於議和而且是以輸出錢幣來達成議和從而換來百年太平,這未必是最好的選擇,但卻絕不是最壞的或堪稱恥辱的選擇。

關於澶淵之盟的性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像任何事物和事理都具有兩麵性一樣。正如在這之後宋遼間的百年和平,兩國從此相安無事,這對普通的老百姓來說可謂是天賜之福,兩國的士兵們也不需要時刻準備著去拋頭顱灑熱血,這是好事吧?這真的是好事嗎?百年和平讓遼國徹底沒有了危機感,四方之間他獨大他最強,唯一的對手宋朝成了他盟誓約好的兄弟,他也就漸漸地喪失了勇武善戰之風,而宋朝好歹還有個西夏在西北邊不斷挑事,這直接造就了大宋西軍的百年盛名,也為北宋王朝在滅亡時保留住了最後的一口真氣繼而建立起了與金國隔江而治的南宋。遼國卻慘了很多,百年和平無戰事讓遼國近百萬的軍隊在迅速崛起的女真人麵前一觸即潰最終以不可思議的速度慘遭亡國之禍。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我們以後再說。

澶淵之盟的達成有人狂喜自然也有人愁,前者是趙恒以及他手下的那些“怕死鬼”,後者就是寇準之類的人。除此之外,還有對此感到怒不可遏以及無可奈何之人。

對遼國身負國仇家恨的楊延昭在聽說兩國達成和議之後是怒火攻心,他上疏請求對回國的遼軍在沿途進行分段截殺,誓要讓遼國人有來無回,然後宋軍再趁此天賜良機發大軍北上直取幽州,如此太祖和太宗陛下的春秋美夢就可以實現,而趙恒更是將就此成為宋朝最偉大的君王。可是,趙恒對這份上疏的反應是無動於衷,他完全沒有理會楊延昭。

一怒之下,楊延昭率領本部人馬再次攻入遼國境內並攻破了遼國的古城,然後一番大肆劫掠之後才回到了宋境。不必意外,遼軍可以打宋朝草穀,而宋朝同樣也會,而這也是楊延昭最後一次能夠名正言順地拿遼國出氣,因為在他出兵的時候趙恒的那道不得阻截遼軍返程的詔令還沒有送到他的手中。

至於無可奈何之人,那便是諸如孫全照、田敏和張凝之類的邊關將領和士兵。這些人何嘗不想趁此時機建立更大的功業,趁機給之前死去的無數死在遼國人刀下的弟兄複仇,可皇命難違,他們唯有依令行事。再者說,作為一個真正的軍人雖然常常把“大丈夫戰死沙場實乃死得其所”作為人生的信條,可說到底那不過是在不得不應戰的情況下才說出來的自我激勵的豪言壯語,世間又有誰願意主動去找死呢?曆史上每次戰爭結束或者兩國終戰之時那些舉著刀槍忘情歡呼的士兵真的僅僅隻是在歡呼勝利和停戰嗎?那何嘗不是在慶幸自己得以在戰爭中幸存呢?那何嘗不是在因為從此可以與父母或是妻兒長相依伴而振臂歡呼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在這些人之外,還有一類人則是對此次宋遼盟和內心五味雜陳。他們看到了這其中的利,但也看到了其中的弊,更看到了這必將在後世所引起的爭議,比如說宋朝的另一位宰相畢士安。當有人對畢士安談及此次議和宋朝不該對遼國許以歲幣且還給了那麼多時,畢士安也是一陣長歎。

他說“若不如此,兩國又豈能達成議和?若不給這三十萬和平又豈能長久?天下又何時能夠太平?”

既不想便宜了遼國,也不想讓國家和百姓繼續深陷戰爭的泥潭而永無寧日,這就是畢士安這類人的矛盾和為難之處。

這就是澶淵之盟,彆說是在後世它爭議不斷,即使是在當時它也同樣如此。還是那句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裡麵沒有絕對的是非與對錯之說,它喜憂參半、也利弊參半。

北宋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正月初一,剛從澶州回到開封的趙恒在這一天因為宋遼兩國的盟和而下詔大赦天下,而隨後就是犒賞此次北征的有功之臣。

孫全照、秦翰等在前線立下戰功的眾將紛紛加官並賜封邑,而諸如田敏、張凝、李延渥等參與此次對遼戰爭的各地將士和官民也都各有封賞。當然,獲得封賞最厚的人自然是大領導,李繼隆、石保吉、葛霸、王隱這四個直接指揮參與了澶州城下那場大戰的人一並加賜封邑,這些人論官職已經做到了武將的最高級彆,因而給他們加賜封邑比什麼虛職要實惠得多,李繼隆同時還被特加為“開府儀同三司”。

需要單獨提到的是那個在得知遼軍大舉南下而第一時間想到逃跑並想帶著皇上一起逃跑的人,對,就是那位宋朝的參知政事大人——王欽若。戰後或許連寇準和趙恒都覺得奇怪甚至驚歎,這看似懦弱膽小的老王到了大名府竟然突然變身戰鬥機,他在短時間裡不但把大名府打造成了一座堅城,而且還堅決抗戰並死死地頂在前方為宋朝站崗放哨。

公平地說,大名府的保衛戰其實功勞最大的並不是他王欽若,甚至於他那晚的激情勃發差點讓天雄軍全軍覆沒,可這一點並不能抹殺掉他的整體功績。再說了,作為戰時統攬全局的大名府一號首長,這戰後論功行賞他必然要拿頭功。此外,也不知道是為什麼,其貌不揚甚至是跟俊美毫不沾邊的王大人卻對趙恒有著莫名的吸引力,幾乎可以這樣說,王欽若如果說自己在真宗朝得寵第二就沒人敢說自己是第一。

有鑒於以上種種,王欽若從大名府回來後不但是戴紅花拿獎狀,而且獎金也不會少拿,最實惠的封邑更是跑不了。趙恒還給他加賜“中謝”,這就意味著以後他就可以隨時來跟皇帝陛下聊天談心。相比這些,趙恒另外賞給他的那些襲衣、金帶和鞍馬就顯得不值一提。儘管如此,王大人卻未必就很開心,乃至於他一點也不開心。為啥?因為他的頂頭上司兼死對頭寇準因為此次北征以及澶淵之盟的達成而更加地位超然,你老王有功,他寇大人功勞更大。如此一來,王欽若還是被寇準牢牢地壓在身下。如此,王大人怎麼開心得起來?

喜歡北宋帝國興亡史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北宋帝國興亡史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綁定生子係統後成為人生贏家 蓮花樓之並蒂蓮 雲起鳳禾 人在奧特:從海帕傑頓幼蟲開始 盜筆,誰叫我厲害呢 火影:不想被柴刀的我,拯救忍界 愛你十年不珍惜,我出國你哭什麼? 我在修仙界養神獸 傲嬌係統追妻錄 靈魂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