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這一點,兩人對視一眼,心裡都篤了一下,旋即腦海中嘗試複盤整個談話過程。
持續……不,應該是間斷性耳鳴。
其次就是穿脫衣服非常抗拒。
接著,病人握不住牙刷?
這也是讓陳佳、兒科醫生最為不解的一點。
什麼叫做握不住牙刷?
如果是抓握能力有問題的話,為什麼抓筷子沒問題,偏偏是牙刷?
兩人對視一眼,眼裡都閃過一絲隱晦的猜測。
……如果對方說的是真的話,真就針對“牙刷”這一單一物品存在應激,那恐怕就不是兒科或者普通臨床科室的診療範疇了。
得去看精神科。
而且,不是佳佳一個人去看,而是她生活環境裡的所有親人,包括父母、可能住在一起的隔代親人,都得去看精神科醫生。
小孩的精神疾病,基本不可能是憑空產生。
往往都是家庭有問題。
臨醫也有精神科,急診跟那邊的聯係還算是比較緊密的。
經常就有想不開的抑鬱病人被送到急診科搶救。
長期接觸之下,陳佳對精神科也有所了解了。
成年的病人還好,基本上都是自己來的,或者是配偶陪著。
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原生家庭的問題。
而來就診的小孩,其中尤以抑鬱症為數量之最。
短暫的就診過程中,她從這些父母口中聽到最多的,是“怎麼又xx”、“和你說過多少遍了”“能不能長點記性”等等……
然而麵對精神科醫生,這些父母往往聲淚俱下,控訴“我對他都這麼好了,他為什麼會抑鬱”?
兒童的精神疾病,絕大部分都是這個家庭的病。
然而醫生也無可奈何,讓這些父母接受“真正生病的是他們”,比讓他們相信醫生摸一摸孩子的頭,孩子就能痊愈還要難。
總之,如果隻是對“牙刷”這一物件存在異常行為,那就該考慮是不是有什麼心理陰影了。
最後一點則是嘔吐。
乍一看似乎沒有什麼問題。
兒科醫生捫心自問,如果是他,臨床上噴到這種問題,可能就歸咎於不同人的體質原因,問幾句就擱置了。
畢竟怎麼看都跟中耳炎、昏迷等等扯不上關係。
但此時,有許秋多番詢問在先,他就不得不重新思考起這些指征背後代表的含義。
假定有異常的話,那患兒的這種表現的確是過於不尋常了。
兒童的賁門相對而言比較鬆弛,食管下括約肌對胃內容物的反流作用相對薄弱。
因而,吐奶、吐輔食、吐飯等情況再常見不過了。
然而佳佳一概沒有。
這也就罷了。
連成年人都無法承受的噩夢級咽拭子,佳佳竟然跟沒事人一樣?
兒科醫生咽了下口水,心裡頭有些發慌……他也做過很多次咽拭子,很清楚那種感受有多痛苦,正常人怎麼可能沒反應?
“真有問題!”兒科醫生低聲說道。
分析到這裡,情況已經很明了。
佳佳的這些表現,看似是個人體質原因,但實際上都可能是病理表現。
“這是自然,問題是,到底是什麼病。”陳佳點點頭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