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景辰最近在研究冀州郡及其周圍的地形圖。
那反叛的三四萬轄軍不可不罰,若是他們有造反之嫌還不處罰,以後彆人效仿怎麼辦?
但也不能重罰,畢竟都是大淵子民,造反主責在薑家和前郡守,他們隻是聽命行事。若是重罰,於皇帝聲譽有礙,而且容易埋下仇恨的種子。
這樣一來,如何處置就成了一個問題。
還有他們後續的安排——
三四萬精兵呢,棄之可惜,用吧,除了鎮國公府,誰用他們心裡都會有芥蒂。
但若是給了鎮國公府,那心裡有芥蒂的人就該變成皇帝了。
葉景辰想了一晚上,最好的辦法,莫過於讓他們去搞民生,為民謀福利,同時為國創收。
冀州郡內山林眾多,有些位置依山傍水,土地肥沃,完全可以讓他們去開墾荒田,服民役。
而除了開墾荒田,還可以修路,路修好了,就能吸引更多的商人去那裡做生意,帶動那裡的經濟發展。
除此之外,還能挖溝渠,築堤壩,興修水利,這樣既防旱災,又防洪澇。
在這個時代,老百姓看天吃飯,逢災年必定哀鴻遍野,若是水利工程做到位,他們的日子會好過很多。
至少不會像現在這般被動,命運完全不能掌控在自己手中。
民役以三年為期限,轄軍都是身強力壯,訓練有素的士兵,比之普通人更服從命令,更好調度,三年時間想必冀州郡一定會大變樣。
隻要讓皇帝看到好處,就可以將這種方式推廣至整個大淵,到時候整個大淵都受益,這群士兵也有了發揮他們自身價值的地方。
葉景辰將自己零零碎碎的想法寫了下來,想到什麼就寫什麼。
他小時候雖然在農村長大,卻沒有多少務農的機會,而書上學來的知識沒有經過實踐終究還是太過片麵,所以他不敢寫的太詳細,怕誤人子弟。
但即便隻是粗略寫寫,也寫了滿滿幾頁紙。
見到謝長安之後,他將寫好的東西交給謝長安,請他帶給謝少陵。
謝少陵在冀州郡待過一段時間,對那裡的地形很熟悉,隻希望他的這些想法能給謝少陵帶來一些啟發,因地製宜,製定出完善的計劃。
自從葉景辰將東西交給謝長安之後,他就迫不及待的想看看葉景辰究竟給父親寫了些什麼東西。
雖然葉景辰明確說了,這些東西是交給父親的,但謝長安覺得,葉景辰的心眼子太多了,為免父親被他賣了還幫他數錢,他應該先替父親把把關。
所以,下學之後,回府的馬車上,他偷看那些東西偷看得特彆理直氣壯。
然而,越看,謝長安的表情便越是嚴肅。
雖然紙上的這些計劃都沒有寫的太詳細,並不完善,仿佛隻是葉景辰隨手寫下來的,但作為一個曾經做了十數年皇帝的統治者,他還是很快就明白了這幾張紙的價值。
他沒想到,葉景辰在民生方麵居然也如此擅長。
每當他覺得他已經對葉景辰有了足夠的了解之後,葉景辰總能說出一些話,做出一些事情,來讓他刮目相看。
他現在甚至都有些懷疑,葉景辰是不是全知全能,無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