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拓跋寔背著其父,將心中不滿向燕鳳,乃至不顧忌諱,當著所率人眾和盤托出,表現出覬覦即將成為其後母之燕國中山公主美色,乃是出於草原人有一說一的淳樸心性。雖在燕鳳看來大逆不道,眾人則除受到燕鳳影響的阿含外,並不以為不妥。
隨行人眾皆世子東宮親衛,長期追隨拓跋寔。雖世子一年多來服婚姻勞役於賀蘭部,畢竟其東宮衛隊組建已久,且拓跋寔赴賀蘭部時年已十六,立為世子已十年,頗孚眾望。而草原人淳樸,眾人既為東宮親衛,世子即其君,與中原春秋時觀念相同,而與秦漢以來忠君即忠於高高在上的皇帝一人不同,乃是如孔子,先忠於魯國之君,延及乃至周天子。
其時中原君臣之義,自秦一統,漢承之四百年有天下之後,以封建廢,天下皆為郡縣,故君隻餘皇帝一人,是戰國秦漢之際一大轉變。雖直至晉代,屬僚仍於府主即其長官麵前稱臣,但已不過是因襲古時的習稱罷了,與春秋時君臣之義已大不相同。與孔子同時代稍後之豫讓,隻忠於其為門客之家主智伯,晉國之君與其執政卿趙襄子,於豫讓乃為無物!在漢晉人看來,豫讓可謂隻重私誼,不顧公義,但在春秋時人看來,卻是無可厚非,因即便是孔子,亦隻忠於魯國之君,而對天下共主周天子漠然。秦廢封建以前,君臣之義即是如此。何以故?因晉君也好,晉執政卿趙襄子也罷,無論是昏是賢,其於豫讓,便如周天子於孔子一般遙不可及,而智伯於豫讓,便如魯君之於孔子。大草原霸主拓跋部雖建立代國,亦沿襲漢晉之舊,有諸郡縣,其實代國地方行政,仍是以部落為單元的宗主督護之製,部落酋長有如周代之封建主即諸侯,而不是秦漢以來中原君主的中央集權之製,故草原人的君臣觀念,便近於中原春秋之時。
另外,草原人本不認可君父主宰臣子生死如中原。中原如春秋晉獻公聽信讒言,欲太子申生死,申生便不顧被後母驪姬誣陷之實,衡以孝子之道自殺,而草原不同。晚於申生的匈奴太子冒頓,其父不義,愛後妻延及所生少子,欲廢長立幼,乃遣冒頓入月氏為人質,複攻月氏,欲月氏人因恨殺冒頓。冒頓逃歸,乃鳴鏑騎射,終率眾襲殺其父,而自立為單於,草原曆來並不以為大逆不道。雖冒頓單於後有攻殺月氏王,以其頭顱為飲器,複忍辱負重於東胡,要愛馬予之愛馬,要愛妾給以愛妾,直至東胡大人索地,乃大怒,以地不可失激勵國人,乃一舉擊敗強鄰東胡,遂一統草原之大成就,因此而在草原萬世流芳,然其弑父因父過在先,按草原人淳樸的思維,本非罪惡。拓跋寔怨恨其父不為其著想,在燕鳳看來是無君無父,但不但拓跋寔自認為怨出有由,便任何草原人,都會覺得怨出有由,故拓跋寔姑妄言之,眾人也姑妄聽之,並無人覺得拓跋寔荒唐,又因草原人君臣觀念樸素,更無人覺得可向代王告密以表功。
拓跋寔以燕鳳不喜其吐露對父王不滿,話不投機,乃顧左右而言他“太傅,自晉有八王之亂,劉、石崛起,便流傳五胡次序之謠讖,曰‘匈奴、羯胡,鮮卑、氐、羌,次第以興’!今並州匈奴漢趙劉氏已亡,河北羯胡石氏亦然,鮮卑慕容部有河北,氐人苻氏有關中,皆應讖言!莫非羌人,將繼慕容氏與苻氏以興?卻是何氏何人?”
燕鳳道“若果如讖言,即是今在苻秦為將之姚襄弟姚萇。傳秦主苻生用姚萇為中領軍,使其殺苻堅,萇以堅於己有救命舊恩,不肯為,遂使苻生為堅兄弟所弑。如是則姚萇仁人,或將代興!”
燕鳳頓一頓,又道“不過謠讖所言五胡次序,卻又有‘巴人、匈奴,羯胡、鮮卑,氐人承後’之說,故謂‘五胡次序無羌’也。此二說實皆今人總結前事,非預言成真也。所以不同者,殿下所引讖言,以中原不重巴蜀故,成漢李氏遂未入五胡以論次序。後者道巴人者,即以成漢李氏為巴人也。李雄建號大成,尚在匈奴劉淵建號稱漢王之先。中原以雄為氐人,以其出自秦州氐地故也。知情者以雄先世實為巴人,故結合其新舊籍裡稱之為巴氐,亦是不明就裡而誤!稱之為氐巴,即氐地之巴人可,稱之為巴氐則不可。晉人太原孫盛著《晉春秋》,稱成漢為巴氐據蜀,當兼道雄為巴人,而其麾下秦雍二州流民多氐人之意,非指雄為巴氐即巴地之氐。巴地自無氐人。氐人與羌,皆本居河西南山之南與東,即涼州南境與秦州略陽、陰平、武都之地,故並稱氐羌。巴人者,今南夏所謂廩君蠻是也,居古巴國故地,故相沿稱為巴人,與氐人絕非同族。古巴國與戰國楚鄰境,在楚郢都之西,非華夏裔,故楚謂之下裡巴人。然楚本亦南蠻,此所謂五十步笑百步也!”
拓跋寔亦讀《孟子》,知五十步笑百步之典,乃大笑。眾人亦笑。
燕鳳正色道“殿下莫要失笑,此中實有大關節!孔子曰,‘蠻夷而知禮義,即是中華!諸夏不知禮義,與蠻夷何異?’文王以其父季曆為質於商,殷商囚季曆於奄,即後世魯都曲阜,文王遂生於東夷之中;大禹以其父鯀殛於西戎,遂生汶川石紐西羌之中。而大禹、文王,皆為中國聖王,何以故?知禮義故也!故諸夏非甚貴,蠻夷戎狄非甚賤,決於知禮義與否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拓跋寔頷首稱是。
燕鳳又道“劉淵出自北狄,而上黨大儒崔遊事之,何以故?劉淵知禮義故也。至於趙郡張賓,事羯胡石勒,為其右長史,勒尊之為右侯,卻又與崔遊之事劉淵不同。崔事劉淵,進言反晉複漢,因襲漢室正統,招攬儒士用事,乃欲複漢之舊觀,去晉之閥閱等第也!張賓則蘇張——蘇秦、張儀之流也,所謂縱橫遊說之士。張之見胡將軍石勒,效酈食其見漢高帝之大言,道‘將軍欲取天下,安得不與賢人共謀之’雲雲。石勒雖知趙郡張氏為寒門,方憂華夏不附,乃留之以示好河北高門。於是清崔滎鄭之流,大抵歸心於勒。張賓為石勒出謀劃策耳,非進言治國安天下者也,我故謂其與崔遊不同。然石勒之能有河北而長安,進而滅劉曜而有關中,河洛中原之地,儘入其手而不叛,其善待士大夫,建君子營,良有以也!今慕容氏宴然於河北,亦以慕容廆以來,招攬中原士大夫,如渤海封裕、北平陽裕輩為其所用,故河北士族歸心,乃得安謐無事。若秦主苻生之時,屠戮隨其父入關之東方大族家主,後複追及杜洪前事,奪關中世族官、爵、宅、地,京兆諸大姓韋、杜、馮,弘農世族楊氏,皆或奔襄陽,或奔漢中以避禍。關中大儒韋謏,以惠帝之時,曾與清河崔氏某人同學於洛陽太學,遂奔河北。初以年高德劭,複得崔氏同學者薦之趙廷,韋謏甫入鄴城,便為欲示好河北士族之趙主石遵拜為光祿大夫。終而以進諫,為冉閔所殺,是冉閔所以失河北人心之一端。弘農楊氏之楊亮,率族人及鄉黨,自其華陰籍裡,自子午道奔漢中,便為晉大司馬桓溫所薦,為梁州刺史!京兆大族韋、馮二氏,一為漢世賢臣韋玄成之後,一為漢宣帝時名將馮奉世之後,皆奔襄陽。苻堅即位,乃改之從苻健之舊,善待士大夫,乃有今日之盛!”
拓跋寔道“五胡紛紜,莫知所出!尚請太傅細說五胡來曆,俾我等皆知。”
因代國拓跋氏亦屬五胡之鮮卑,燕鳳恐犯忌諱,沉吟不語。眾人齊聲附和“是啊!我等徒知五胡之名,不明其各自來源經曆!燕太傅給我等講說一通哉!”
二
燕鳳雖怕犯忌諱,因代國世子拓跋寔與眾人難得有求知欲,欲知五胡來源經曆,沉吟半晌,也便開講。
“五胡第一,當推巴人,即廩君蠻也,建號成漢,據有巴蜀,已為江東晉室遣桓溫所滅。或謂桓實未得晉廷準許便發兵,所謂‘拜表便行’。桓時鎮江陵,以荊州刺史都督荊、梁、益、寧、交、廣六州,巴蜀乃益州地,本為桓所都督,故發兵攻據蜀地之成漢,便晉廷不允,亦可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過桓確以此滅成之功,而加號征西大將軍,封臨賀郡公,加督江、豫二州為八州都督,有晉成帝時都督八州之大司馬陶侃之威勢。進而以收複舊都,桓進位大司馬,都督中外,遂秉晉政,滅成實為其初步!今言五胡,首推匈奴劉淵,而棄成漢巴人李氏不講,實為不妥。”
拓跋寔拊掌道“太傅所言甚是!英雄不問出處。此巴人廩君蠻李氏,亦英雄也!”眾人齊聲附和。
燕鳳又道“五胡第二,便是匈奴。南單於之後,左部帥劉豹之子劉淵,建號為漢,都於平陽,據有並州、河洛,複取關中,實亡西晉,乃五胡之強者也。後淵死,太子和繼位,未久,即為楚王劉聰所弑。聰,淵第四子也,有將才,常將兵,勇武不輸淵族子曜。曜則淵譽為‘我家千裡駒’也,此曹操誇讚曹休之語。聰荒淫無道,立五皇後。及其死,子粲繼位,其二太後月光、月華之父華人靳準,叛粲,攻殺之,屠滅劉氏宗族於平陽。曜乃於長安起兵,與起兵河北襄國之羯胡石勒,夾攻平陽。靳準敗,為其弟靳明所殺。而明降曜,為曜所殺,靳氏屠滅。曜遷都長安,改國號為趙。石勒以曜覬覦其河北趙地,乃亦稱趙王——”
拓跋寔道“是為前後趙——匈奴劉氏之關中漢趙,與羯胡石氏之河北趙國。可恨父王幼時,曾為質於趙,乃是石氏之趙,據聞幾為石虎所殺!可恨可恨!”
燕鳳道“傳聞恐非虛!殿下當知大王不易!卻說其時,一時竟有兩趙!劉曜實覬覦河北,借口本封中山王,中山在河北趙地,故改國號為趙,卻犯石勒忌諱,因此亦稱趙王。石勒本臣服劉淵、劉聰父子,至此與漢趙決裂,建號與劉曜分庭抗禮。劉曜之據關中,惟力是視,擊敗涼州張氏,及隴西乞伏部,關西服趙之強。石勒經營河北,以智取平北將軍王浚及幽州刺史段匹磾,雄霸幽冀,全有河北,進據河洛,窺視關中。劉曜乘戰勝涼州張氏及乞伏、仇池之威,發大兵攻洛陽,遂圍之。石勒聞訊,投箸而起,率軍親征,遂與曜會戰於洛城之外。一場大戰,劉曜大敗虧輸,身亦落馬,陷於冰凍石渠,乃為石勒所擒。曜子不能固守長安,奔上邽,為石虎攻殺,漢趙遂亡。此五胡第二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請講第三。”拓跋寔道。
“五胡第三,乃是羯人石勒,本上黨武鄉人——殿下可知,那武鄉縣,卻是何人封地?”
“是——蜀漢丞相諸葛武侯?還是劉先主結義之弟張翼德?”
“是蜀漢諸葛丞相封地,張飛則為劉先主封為西鄉侯,一武鄉一西鄉,二者不可相混。”
“諸葛丞相今皆稱武侯,以封武鄉侯之故乎?”
“非也,稱武侯者,是稱其諡也。諸葛丞相諡號忠武,故稱武侯,非以封武鄉侯之故。南夏晉成帝時,太原溫嶠平蘇峻之亂有功,封始安郡公,諡號亦為忠武,可謂哀榮!且江東賢臣莫過丞相王導,導封始興郡公,始興在廣州北境,始安在湘州南境,二者雁行並列,溫嶠之封,亦可謂美!”
拓跋寔大惑不解,道“湘州?”
燕鳳道“湘州即荊州江南也,昔杜弢為亂,陶侃平叛,荊州刺史、征南將軍劉弘,乃請分荊州江南八郡,立為湘州,以陶侃為刺史,晉廷許之,遂有湘州。後旋廢,複屢立屢廢。”
拓跋寔哦了一聲。眾人不免昏昏欲睡,惟阿含聽得入神。
燕鳳又道“未有廣州之先——殿下可知,何人所立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