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書院的小姑姑今年十六歲,是從皇宮裡跟著青蓮姑姑出來的,青蓮姑姑還在皇宮當值,隻偶爾來給淑女們上課,打雜跑腿的活兒,就由她們幫著乾。
姑姑給她們體麵,她們在宮中是隨處可見的宮女,但是在書院中,人人都要稱她們一句“姑姑”。
女子書院名義上與國子監並列為大朝國兩大書院,但是不管是從規模上,還是書院的設施上,都遠遠比不得國子監,甚至比不上青城書院。
除了環境清幽雅致一些,竟也挑不出什麼彆的勝於他處的地方來,然學費卻十分高昂。
女子不能考功名,不像男子,隻要能考上秀才,便就能有朝廷地方發的“筆墨費”,還能給人教書,補貼家用。
女子沒有補貼,故而隻能自掏腰包來上學,一年光是束修就要十幾金,雖說對有錢人家算不得什麼,可平民百姓一輩子也掙不了這麼多錢。
故而書院裡的淑女們非富即貴。
束修雖貴,報名入學之人卻不少。
原因無他,隻因這世間能供女子讀書之處本就寥寥無幾,而這女子書院又是少有的教授女德之外學問的地方。
許多富貴人家的女兒,即便家中父兄開明,願意請私塾或者家中原本就有學堂的,教導自家女兒姐妹讀書識字,可終究無法如女子書院這般,教授除女德之外的琴棋書畫、詩詞歌賦以及經史子集。
畢竟青蓮姑姑可是女官之首,隻要是心裡存著幾分想要進宮當女官的心思的,就會想一試。
不然就算進了宮,也是從浣衣打雜開始,想要熬成女官不知道要多少個年頭,熬不熬的成不說,弄不好怕是小命都要交代在那裡。
這樣看來,她們這一批跟著青蓮姑姑出宮的,真是走了大運。
小姑姑邊走邊慶幸,今日她是給各家淑女送喜報來的。
此次招生合格者隻有二十八人,前麵的二十幾人都是官宦之家的小姐,最後就剩這趙家宅邸。
她細細打量了趙家門楣,才上前與守門人搭話。
小姑姑年紀不大,規矩學的極好,先是通過門房說明來意,好叫人去報信,自己就立在一旁。
說是姑姑,其實也就是青蓮女官的侍女,官宦人家可能會對報喜官員笑臉相迎,但是對她這種年紀不大的宮女,大抵是有幾分看不上的。故而她不敢拿喬,隻禮貌行事。
趙家門房是個大叔,見她年紀不大,還沒去報信就立馬叫人請她去偏房喝茶吃點心。
小姑姑客隨主便,順勢就去了偏房,這趙家偏房也講究,看府邸的規格,不像是家裡做官的,但不管用的木料還是花草,都是極貴的,當是豪富之家。
隻是缺少人手,偏房中竟也沒有丫頭侍候。
正吃著點心,一個穿著鵝黃衣衫的少女匆匆走來,身後還跟著幾個丫鬟。
小姑姑抬眼望去,隻見那少女麵容秀麗,溫柔可親,便以為是趙家淑女,忙站起來行禮。
“哎~姑姑莫要多禮。”春草忙一步上前,雙手托著小姑姑的手,不叫她福身。
“我家老爺夫人與小姐都在前廳,姑姑同我先往前廳吧。”春草笑著說道。
小姑姑點了點頭,隨著春草往前行。
來到前廳,隻見趙家一群人都站著等著,一美婦人旁邊依偎著一穿戴華貴的少女,小姑姑心中一驚,這淑女眉眼靈動,樣貌十分抓人,雖年紀尚小,但不難看出五官極美,乃上流之姿,想來以後必能入宮。
隨後笑著恭敬地遞上喜報,“恭喜趙家淑女,成功入選女子書院。”
趙家眾人麵露喜色,
喜寶接過喜報,眼中滿是歡喜,這幾天的沉悶也煙消雲散,“多謝姑姑。”旁邊的丫鬟們也紛紛道賀。
“春草。”蘭娘笑意盈盈的示意道。
春草就把一早準備的荷包,塞到了小姑姑手裡。
“辛苦姑姑了,咱家一點子心意,請姑姑吃碗茶。”
小姑姑手裡一沉,心道果真趙家家底豐厚,竟比前麵收到的都要重。
小姑姑得了賞銀,也不吝嗇再說幾句吉祥話“趙淑女乃是我們書院裡的年紀最小的學子,年少有為,才華出眾,往後必然不同凡響。”
客套一番後,小姑姑從袖口掏出一本學規,道“此次前來,還有學規要交代,此書需要淑女謹記,若是違反書院學規,輕者受罰,重者黜退。”
喜寶乖巧點頭,“姑姑請放心,小女定當遵守院規。”
小姑姑見狀滿意地笑了,隨後告退。
春草在門口接引,手中拿著一個食盒,道“方才見姑姑愛用這點心,就托廚房給包了些,還望姑姑莫要嫌棄,都是自家的一點心意。”
小姑姑心中妥帖,心想趙家果真周到,又道謝一番才告辭回去複命。
三日後,喜寶踏入書院大門,隻見庭院深深,綠樹繁花。
女子書院如同國子監一樣,可住書院,也可以走讀。
住在書院的話,上五休二,一人可以帶兩個丫鬟使喚。但是喜寶是走讀,家又離得近,便隻帶了筆墨紙硯,其餘一概不帶。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若不是春草怕她打扮樸素,被人欺負了去,她是一點首飾都不想戴。
好說歹說,隻穿了一身棉布藕荷色衣裳,帶了一個碧璽瓔珞,簡樸低調。
三哥說,她是來求學的,不是來選美的,她覺得三哥說的也沒那麼對。
因為三哥自己總是穿的很騷包,他偏愛白色,又是羊脂玉的玉冠,又是要摻了銀絲的月白衣,那衣櫥裡麵一水兒的白衣服,織花麵料各不相同,每套衣服都要符合禮製,不同的場景還要換不同的衣服,比她講究多了。
好像讀書人都喜歡穿白色的衣裳,她不由得想起了李修,他就愛穿淡青色的。
師父自從來了京城便不見了人影,不是去與友人踏青,就是自己遊曆山水,家都極少回。
李叔說這是因為師父在這裡有很多回憶,乍一回來,見花見草,見水見木,都不停地想起故人。
可難過的是,草木依舊,佳人不在,喜怒哀樂隻能與自己品味,真真是“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出去走訪舊友也好,起碼不會在家中鬱鬱寡歡,抱著話本子做夢喊老妻的名字,醒來後更加痛苦寂寥。
喜寶信步進了書院,找到自己的課室,女子書院也分班級,像國子監一樣,新來的學子會有學兄,她們也有學姐。
學姐們的課室與她們不在一個地方,整個書院就隻有四個課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