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齡(579年648年),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人,唐朝初年名相,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早年經曆
家庭出身房玄齡出生於世代官宦之家,曾祖、祖父均在北魏、北齊為官,其父房彥謙是一位飽學之士,這使得房玄齡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喜愛讀書,擅長寫作,同時擅長草書和隸書。
仕途開端十八歲時,房玄齡中進士,授羽騎校尉,在秘書省擔任校對,後補任隰xi城縣尉。隋文帝仁壽四年,漢王楊諒造反,房玄齡受到牽連,被貶到了上郡。隋大業十一年,房玄齡的父親病逝,他十分悲傷,一連五天滴水未進。
2輔佐李世民
初投李世民隋恭帝義寧元年,李世民率軍攻取渭北,房玄齡驅馬奔赴軍營門前,請求麵見李世民,經溫彥博引薦成為李世民的謀臣,被任命為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每當平定叛軍,其他人都在爭搶珍寶文物,隻有房玄齡急著招攬人才,並將他們安排到幕府供職,遇到有才能的文臣武將,他都會私下結交,讓他們為唐朝效力。
策劃玄武門之變秦王李世民屢建功勳,引起太子李建成的嫉恨。房玄齡覺察到他們兄弟之間矛盾已深,便私下向長孫無忌建議李世民應效仿周公誅殺兄弟。武德九年六月,房玄齡和杜如晦、長孫無忌等人參與了玄武門事變的謀劃,幫助李世民成功登上皇位。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後,房玄齡被提拔為太子右庶子。
3擔任宰相
貞觀初年李世民即位後,授房玄齡為中書令。貞觀元年,論功行賞時,李世民認為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五個人功勞最大,晉升房玄齡為邗國公。
主持政務貞觀三年,房玄齡被授予太子少師官銜,後推辭擔任代理太子詹事,並兼任禮部尚書。貞觀四年,接替長孫無忌任尚書左仆射,改封爵號魏國公,主持編撰本朝曆史。房玄齡知人善用,按照才乾安排職務,被百姓稱為賢相。
多次受賞貞觀九年,因維護高祖的陵墓製度有功,房玄齡被加賜開府儀同三司的名號。貞觀十一年,房玄齡和司空長孫無忌等十四人一起被封為世襲刺史,他被任命為宋州刺史,改封爵號為梁國公。次年,唐太宗賜給房玄齡佩刀。貞觀十三年,房玄齡被加封為太子少師。
4晚年及去世晚年的房玄齡經常疾病纏身,但唐太宗依舊委以重任。貞觀二十二年,房玄齡病情發作,唐太宗下詔讓他帶病統管留守長安的事,隨後病情加重,坐著擔輿yu進入玉華宮。唐太宗派名醫救治,負責夥食的官員每天送禦膳,但房玄齡最終還是病重去世,享年七十一歲。唐太宗因他的去世悲痛異常,停止臣子朝見以悼念三天時間,並下詔追認房玄齡為太尉、並州都督,諡號文昭,將其安葬在昭陵。
5主要作品
監修史書房玄齡參與監修了《高祖實錄》《今上實錄》,這對於記錄唐朝初期的曆史具有重要意義,為後人研究唐初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了寶貴的資料。
編撰典籍他還與褚遂良等共同編撰了《晉書》,這部史書在史學界具有較高的地位。此外,他還參與撰寫了《大唐儀禮》《令》《格》《式》《貞觀律》《文思博要》等典籍,為唐朝的製度建設和文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6人物評價《新唐書》中對房玄齡評價很高,稱他“執掌國政時,夙興夜寐,恭勤自強,一心為公,儘心竭力,不願使一物失所。為人無嫉妒之心,熟悉精通吏事,從來不拿自己的長處來要求彆人,任用人才時不求全責備,雖卑賤之人也能儘其所能。有時因事受責,一定會叩頭請罪,行事頗為謹慎”。
高士廉(576年—647年),名儉,字士廉,以字行於世,渤海蓨縣人,是唐代開國功臣、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官至宰相。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出身名門
曾祖父高翻,是北齊神武帝高歡的叔叔,高歡在北魏為官時追贈其為太尉。
祖父高嶽,在北齊官至侍中、左仆射、太尉、清河王。
父親高勱,彆名敬德,在北齊官至樂安王、尚書左仆射。齊亡入周後,依例授開府。隋朝建立後,曆任揚、楚、廣、洮四州刺史。
高士廉年輕時相貌俊朗,聰慧有度量,廣涉文史,書讀一遍就能背誦,應對靈敏,與隋司隸大夫薛道衡、起居舍人崔祖浚結為忘年之友,由此知名。後來他認為自己是前朝北齊宗室之後,不欲廣交師友,隱居於終南山下。
2仕途經曆
隋朝時期隋煬帝大業年間,高士廉出任治禮郎。大業九年(613年),因兵部尚書斛斯政逃到高麗,高士廉受其牽連,被貶為交趾郡的朱鳶縣主簿。在交趾,他曾幫助太守丘和擊退欽州刺史寧長真的進攻。後來交趾歸附唐朝,高士廉也隨之入朝。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唐朝時期
入朝後,高士廉被秦王李世民任命為雍州治中,李世民對他非常親近敬重。
武德九年(626年),他參與了玄武門之變,在政變當天釋放囚犯,發給他們武器,並與他們趕到芳林門,配合李世民。李世民被立為太子後,任命他為太子右庶子。
太宗貞觀元年(627年),高士廉被提升為侍中,封為義興郡公,但因扣留黃門侍郎王珪的密奏,被貶為安州都督,後調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在蜀地,他移風易俗、開挖新渠、興文教,使得蜀地百姓安居樂業。
貞觀五年(631年),高士廉回京任吏部尚書,晉封為許國公。唐高祖逝世時,他代理司空籌辦喪葬禮儀,事畢後被授予特進、上柱國官銜。
貞觀十二年(638年),以佐命之功,封申國公,世襲申州刺史。不久,升任尚書右仆射,成為宰相,後又署理太子少師等職。
貞觀十七年(643年),高士廉的肖像被陳列在淩煙閣上。
貞觀十九年(645年),太宗禦駕親征高麗,皇太子李治在定州代為處理國政,高士廉代理太子太傅,仍舊掌管朝廷事務。
3主要貢獻
治理蜀地改變了蜀地的不良風俗,興修水利,讓百姓受益,還興辦學校,提高了蜀地的文化水平。
編撰書籍參與編撰《氏族誌》《文思博要》等書籍,為唐朝的文化建設做出了貢獻。
4人物評價唐太宗李世民評價他“涉獵古今,心術明正通達,麵臨危難不改氣節,做官沒有私結朋黨,所缺乏的是直言規諫”。後世學者也認為高士廉是一代明相,他一生才望頗高,處事謹慎公允,在皇帝、同僚中都有很高的威望,深受皇帝的重用、同僚的尊重。
647年,高士廉在長安崇仁裡家中逝世,享年七十一歲,追贈司徒、並州都督,諡號文獻,陪葬於昭陵。唐高宗李治即位後,加贈太尉,並將他的靈位放在唐太宗的宗廟中。
尉遲敬德(585年658年),原名尉遲恭(一說為尉遲融),字敬德,朔州善陽人,隋末唐初的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早年經曆
出生於武將世家,曾祖尉遲本真為魏西中郎將、冠軍將軍、漁陽懋公,追贈六州諸軍事、幽州刺史;祖父尉遲孟都為北齊左兵郎中、金紫光祿大夫,北周濟州刺史;父親尉遲伽是隋朝儀同大將軍,追贈汾州刺史、幽州都督、常寧安公。
青年時期在高陽從軍,參與討伐暴亂,曾率領數百名輕騎在幽州擊敗山賊翟鬆柏、劉寶強等人,繳獲馬匹三千,俘虜五萬人,因戰功被授予朝散大夫、正議大夫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