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仲連是齊國人。他喜歡奇特宏偉、卓越不凡的謀略,卻不願意入朝為官任職,喜歡保持高尚的氣節。他曾遊曆到趙國。
趙孝成王時,秦王派白起在長平前後擊敗趙國四十多萬軍隊,秦兵於是向東包圍了邯鄲。趙王害怕,諸侯的救兵都不敢攻擊秦軍。魏安厘王派將軍晉鄙救援趙國,因害怕秦軍,停留在蕩陰不敢前進。魏王又派客將軍新垣衍從小路進入邯鄲,通過平原君對趙王說“秦國之所以急於包圍趙國,是因為以前它與齊湣王爭強稱帝,後來又取消了帝號;如今齊國已更加衰弱,現在隻有秦國稱雄天下,這次並非一定是貪圖邯鄲,其本意是想再次謀求稱帝。趙國如果真的派使者尊奉秦昭王為帝,秦國一定很高興,就會撤兵離開。”平原君猶豫不決,沒有作出決定。
這時魯仲連恰好遊曆到趙國,正趕上秦軍包圍趙國,聽說魏國將領想讓趙國尊奉秦國為帝,就去見平原君說“事情打算怎麼辦?”平原君說“我哪裡還敢談論事情!之前在外損失了四十萬大軍,如今秦軍又包圍了邯鄲而不能讓他們撤離。魏王派客將軍新垣衍讓趙國尊奉秦國為帝,現在那個人就在這裡。我哪裡還敢談論事情!”魯仲連說“我當初認為您是天下的賢能公子,到今天才知道您不是天下的賢能公子。魏國客人新垣衍在哪裡?我替您去責備他,讓他回去。”平原君說“我願為您介紹,讓您與他相見。”平原君就去見新垣衍說“東方齊國有位魯仲連先生,現在他在這裡,我願為您介紹,讓他與將軍您結識。”新垣衍說“我聽說過魯仲連先生,是齊國的高士。我是魏國的臣子,身負出使的職責,我不想見魯仲連先生。”平原君說“我已經把您在這裡的事告訴他了。”新垣衍隻好答應了。
魯仲連見到新垣衍後沒有說話。新垣衍說“我看居住在這個被圍困城中的人,都是有求於平原君的;如今我看先生的容貌,不像是有求於平原君的人,為什麼還長久地待在這圍城之中而不離開呢?”魯仲連說“世人認為鮑焦是因為心胸狹隘而死,這些看法都是錯誤的。一般人不了解他,認為他是為了自身利益。那秦國,是一個拋棄禮義而崇尚戰功的國家,用權術來役使它的士人,像對待奴隸一樣役使它的百姓。如果它放肆地稱帝,進而在天下實行暴政,那麼我隻有跳東海而死了,我不忍心做它的百姓。我來見將軍的原因,是想幫助趙國。”
新垣衍說“先生打算怎樣幫助趙國呢?”魯仲連說“我要讓魏國和燕國幫助趙國,齊國、楚國本來就會幫助趙國。”新垣衍說“燕國我願意讓它聽從您;至於魏國,我就是魏國人,先生怎麼能讓魏國幫助趙國呢?”魯仲連說“那是因為魏國還沒有看到秦國稱帝的危害罷了。如果魏國看到秦國稱帝的危害,就一定會幫助趙國了。”
新垣衍說“秦國稱帝的危害是怎樣的呢?”魯仲連說“從前齊威王曾經施行仁義,率領天下諸侯去朝見周天子。周王室貧困而且衰微,諸侯都不去朝見,隻有齊國單獨去朝見。過了一年多,周烈王去世,齊國去吊喪晚了,周顯王大怒,向齊國報喪說‘天子駕崩,如同天崩地裂,新天子都要離開宮殿居喪守孝。東方的藩臣田因齊居然遲到,應該斬首。’齊威王勃然大怒說‘呸!你母親不過是個婢女!’最終被天下人恥笑。所以周天子活著的時候就去朝見,死了就叱罵他,這實在是因為忍受不了他的苛求啊。那些天子本來就是這樣,沒什麼值得奇怪的。”
新垣衍說“先生難道沒見過奴仆嗎?十個人跟從一個人,難道是力氣不如他、智慧比不上他嗎?是因為害怕他啊。”魯仲連說“唉!魏國和秦國相比就像奴仆嗎?”新垣衍說“是的。”魯仲連說“我要讓秦王把魏王煮了剁成肉醬。”新垣衍很不高興,說“哎呀,先生的話太過分了!先生又怎麼能讓秦王把魏王煮了剁成肉醬呢?”魯仲連說“當然可以,我來說說。從前九侯、鄂侯、文王,是商紂王的三公。九侯有個女兒長得很美,就把她獻給了紂王,紂王認為她不好,就把九侯剁成了肉醬。鄂侯為這事極力諫諍,爭辯得很激烈,所以被做成了肉乾。文王聽說後,長聲歎息,因此被囚禁在羑裡的倉庫裡一百天,紂王想讓他死。為什麼和彆人同樣稱王,最終卻落到被做成肉乾、肉醬的地步呢?齊湣王到魯國,夷維子駕車隨行,對魯國人說‘你們打算用什麼禮節招待我們的國君?’魯國人說‘我們打算用十太牢的禮節招待你們的國君。’夷維子說‘你們從哪裡學來的禮節招待我們的國君?我們的國君,是天子。天子到各地視察,諸侯要離開自己的宮室,交出鑰匙,提起衣襟,抱著幾案,在堂下伺候天子吃飯,天子吃完飯,才退下去處理政務。’魯國人一聽就把鑰匙扔了,最終沒有接納他們。齊湣王不能進入魯國,打算到薛地去,向鄒國借路。當時,鄒國國君去世,齊湣王想進入鄒國吊喪,夷維子對鄒國的新君說‘天子來吊喪,主人一定要把靈柩調換方向,在南麵設朝北的靈堂,然後讓天子麵向南吊喪。’鄒國的大臣們說‘如果一定要這樣,我們寧願自刎而死。’所以齊湣王不敢進入鄒國。鄒、魯兩國的臣子,活著的時候不能好好地侍奉供養國君,國君死了也沒有能力舉辦像樣的喪事,然而當有人想在鄒、魯兩國行天子之禮時,鄒、魯兩國的臣子卻不答應。如今秦國是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魏國也是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雙方都據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地位,各自都有稱王的名分,看到秦國打了一次勝仗,就想尊奉它為帝,這是使三晉的大臣還不如鄒、魯兩國的奴仆、婢妾啊。況且秦國一旦稱帝沒有停止,就會更換諸侯的大臣。它會剝奪那些不賢能的人的權力,把權力交給它認為賢能的人,剝奪它所憎惡的人的權力,把權力交給它所喜愛的人。它還會讓它的女兒和善於進讒言的姬妾成為諸侯的妃嬪,住在魏國的宮廷裡。魏王怎麼能安然無事呢?而將軍您又怎麼能得到原來的恩寵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於是新垣衍站起來,向魯仲連拜了兩拜表示道歉說“起初我認為先生是個平庸的人,到今天我才知道先生是天下的高士啊。我請求離開,不敢再提尊秦為帝的事了。”秦國的將領聽說了這件事,為此退兵五十裡。恰好這時魏公子無忌奪取了晉鄙的軍權來救援趙國,攻擊秦軍,秦軍於是撤離了。
於是平原君想封賞魯仲連,魯仲連再三辭讓,最終也不肯接受。平原君就擺酒宴,酒喝得正暢快的時候,平原君起身向前,用千金向魯仲連祝福。魯仲連笑著說“天下之士所看重的,是為人排除禍患、解除疑難、解決糾紛而不收取報酬。如果收取報酬,那就是商人的行為了,我不忍心做。”於是辭彆平原君離開了,終身不再相見。
此後二十多年,燕國的將領攻下了聊城,聊城有人在燕國說這個將領的壞話,燕將害怕被殺,就堅守聊城,不敢回國。齊國的田單攻打聊城一年多,士兵死了很多,卻仍然攻不下聊城。魯仲連就寫了一封信,係在箭上射進城中,送給燕將。信中說“我聽說,聰明的人不會違背時機而放棄利益,勇敢的人不會逃避死亡而埋沒名聲,忠誠的人不會先顧自己而後顧君主。如今您因為一時的憤怒,不顧燕王失去臣子,這是不忠誠;犧牲自己的生命而死守聊城,卻在齊國得不到威望,這是不勇敢;功敗名滅,後世沒有人會稱道您,這是不聰明。有這三種行為的人,國君不把他們當臣子,遊說之士也不會記載他們,所以聰明的人不會猶豫不決,勇敢的人不會畏懼死亡。如今生死榮辱,貴賤尊卑,這樣的時機不會再來,希望您仔細考慮,不要和世俗的人一樣。
況且楚國進攻齊國的南陽,魏國進攻齊國的平陸,而齊國沒有向南救援的想法,認為失去南陽的害處小,不如得到濟北的好處大,所以慎重地製定計策並加以處理。如今秦國出兵,魏國不敢向東進攻;連橫親秦的形勢已經形成,楚國的形勢也很危急;齊國放棄南陽,舍棄右邊的土地,而平定濟北,它還是要這樣做。況且齊國一定要在聊城決出勝負,您不要再猶豫了。如今楚國和魏國的軍隊都已從齊國撤退,而燕國的救兵又沒到。用整個齊國的兵力,在沒有其他諸侯乾預的情況下,和您據守的聊城對峙了一年,我看您是不能取勝了。況且燕國發生大亂,君臣失策,上下迷惑,栗腹率領十萬大軍在國外多次被打敗,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被趙國圍困,土地被削減,君主被困,被天下人恥笑。國家破敗而禍患眾多,民心無所歸向。如今您又用疲憊不堪的聊城百姓來抵抗整個齊國的軍隊,這是像墨翟一樣的防守啊。甚至到了人吃人、燒人骨當柴燒的地步,士兵卻沒有反叛之心,這是像孫臏一樣的治軍啊。這些都能被天下人看到。雖然這樣,為您考慮,不如保全戰車和鎧甲回燕國去。戰車和鎧甲完整地回到燕國,燕王一定很高興;您自己也能安全地回到燕國,士兵和百姓會像見到父母一樣高興,朋友們會興奮地讚揚您,您的功業也能顯揚。對上可以輔佐孤立的君主來控製群臣,對下可以養育百姓來資助遊說之士,矯正國家的弊病,改變社會的風俗,您的功名就可以建立了。或者您也可以拋棄燕國,離開塵世,向東到齊國去?可以得到分封的土地,富貴可比陶朱公、衛靈公,世世代代稱孤道寡,和齊國長久並存,這又是一種計策。這兩種計策,都能使您名聲顯揚,得到實際的利益,希望您仔細考慮並慎重選擇其中一種。
況且我聽說,拘泥於小節的人不能成就榮耀的名聲,害怕小恥辱的人不能建立大的功業。從前管仲射中齊桓公的衣帶鉤,這是篡逆的行為;他沒有為公子糾而死,這是怯懦的表現;他曾被囚禁受束縛,這是恥辱。像這三種行為,君主不會把他當臣子,鄉裡人也不會和他交往。假如管仲被囚禁而不能出來,死在外麵而不能回到齊國,那麼他的名聲也不免會被認為是可恥的行為。連奴仆都羞於和他同名,何況是一般的人呢!所以管仲不以自己被囚禁為恥辱,而以天下沒有得到治理為恥辱,不以沒有為公子糾而死為恥辱,而以自己的威望不能在諸侯中顯揚為恥辱,所以他雖有這三種過失,卻能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名聲高於天下,光輝照耀鄰國。曹沫是魯國的將領,三次作戰三次失敗,丟失了五百裡土地。假如曹沫不回頭考慮,不轉身商議,就刎頸自殺,那麼他的名聲也不免被認為是敗軍之將。曹沫放棄了三次失敗的恥辱,回來和魯君商議。齊桓公大會天下諸侯,曹沫憑借一把劍的威力,在會盟壇上抵住齊桓公的胸口,臉色不變,言辭不亂,使三次戰爭所丟失的土地一下子就收回來了,天下為之震動,諸侯都很驚恐,他的威望甚至超過了吳國、越國。像這兩位誌士,並不是不能做到小的廉潔、奉行小節,而是認為犧牲生命,斷絕後代,功名不能建立,這是不明智的。所以要去掉怨恨,樹立終身的名聲;拋棄一時的意氣,成就世代的功業。因此他們的功業可以和三王爭高下,名聲可以與天地共存。希望您選擇其中一種做法去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燕將看了魯仲連的信,哭了三天,猶豫不決,不能自己作出決定。想回燕國,已經有了嫌隙,害怕被殺;想投降齊國,自己在齊國殺了很多人,害怕投降後被羞辱。他長歎一聲說“與其讓彆人殺我,不如我自殺。”於是就自殺了。聊城大亂,田單於是血洗了聊城。田單回來後說起魯仲連,想封他爵位。魯仲連逃到海邊隱居起來,說“我與其富貴而屈身侍奉彆人,還不如貧賤而輕視世俗、放縱自己的心誌啊。”
鄒陽是齊國人。他遊曆到梁國,與原吳國人莊忌夫子、淮陰人枚乘等人交往。他上書梁孝王,置身於羊勝、公孫詭之間。羊勝等人嫉妒鄒陽,在梁孝王麵前說他的壞話。梁孝王很生氣,把鄒陽交給獄吏,準備殺了他。鄒陽在梁國遊曆,因遭讒言被囚禁,害怕死了會背負不好的名聲,就從獄中上書說:
我聽說忠誠的人沒有不得到報答的,守信的人不會被人猜疑,我過去一直認為確實是這樣,現在看來這不過是句空話罷了。從前荊軻仰慕燕太子丹的義氣,出現白虹貫穿太陽的奇異天象,而太子丹卻對他有所畏懼;衛先生為秦國謀劃長平之戰的方略,出現太白星侵蝕昴宿的天象,秦昭王卻對他產生懷疑。他們的精誠能使天地發生變異,然而卻不能讓兩位君主明白信任他們,這難道不可悲嗎!如今我竭儘忠誠,把自己的想法全部講出來,希望君主能了解,可君主身邊的人不明白我的心意,最終聽從了獄吏的審訊,讓我被世人所懷疑,這就好像讓荊軻、衛先生重生,而燕太子丹、秦昭王還是不覺悟一樣啊。希望大王您仔細明察這件事。
從前卞和進獻寶玉,楚王卻砍去他的雙腳;李斯竭儘忠誠,胡亥卻對他處以極刑。因此箕子佯裝癲狂,接輿隱居避世,就是害怕遭受這樣的禍患啊。希望大王您仔細體察卞和、李斯的心意,而不要像楚王、胡亥那樣偏聽偏信,不要讓我被箕子、接輿所恥笑。我聽說比乾被剖心,伍子胥屍體被裝入皮囊拋入江中,我起初不相信,現在才知道確有其事。希望大王您仔細考察,對我稍加憐憫。
諺語說“有的人相處到老,彼此還是很陌生,有的人路上相遇,停車交談,卻像老朋友一樣。”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彼此了解和不了解的緣故啊。從前樊於期從秦國逃到燕國,把自己的頭顱借給荊軻用來完成燕太子丹的大事;王奢離開齊國逃到魏國,在城牆上自刎來使齊國退兵從而保全魏國。王奢、樊於期與齊、秦兩國並非新交,和燕、魏兩國也並非故舊,他們之所以離開那兩個國家而為這兩個君主效死,是因為他們的行為和誌向相契合,並且仰慕大義到了極點。所以蘇秦不被天下人信任,卻對燕國像尾生那樣守信;白圭在戰爭中丟失了六座城池,卻能為魏國攻取中山國。這是為什麼呢?實在是因為彼此相知的緣故啊。蘇秦做燕國丞相時,燕國人在燕王麵前說他壞話,燕王手握劍柄發怒,卻仍把珍貴的馬肉賞賜給他;白圭在中山國地位顯赫,中山國人在魏文侯麵前詆毀他,魏文侯卻把夜光璧賞賜給他。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君主和臣子之間,是推心置腹、坦誠相待、相互信任的,又怎會被那些無根據的流言蜚語所動搖呢!
所以女子無論美醜,一進入宮中就會遭到嫉妒;士人無論賢能與否,一進入朝廷就會被人嫉恨。從前司馬喜在宋國被砍去膝蓋骨,最終卻做了中山國的丞相;範睢在魏國被打折肋骨、敲掉牙齒,最終卻做了秦國的應侯。這兩個人,都堅信自己的謀劃必定能夠實現,舍棄了結黨營私的做法,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所以不能避免被嫉妒之人陷害。因此申徒狄自沉於黃河,徐衍背著石頭跳進大海。他們不被世俗所容,堅守道義,不肯苟且獲取利益,不肯在朝廷裡結黨營私來改變君主的心意。所以百裡奚在路上討飯,秦穆公卻把國家政事交給他;寧戚在車下喂牛,齊桓公卻把國家重任托付給他。這兩個人,難道是靠在朝廷裡做官,憑借身邊人的讚譽,然後才被兩位君主重用的嗎?是因為君主被他們的心意所感動,行為與他們相契合,彼此親密得如同膠漆一般,親兄弟也不能離間,又怎會被眾人的言論所迷惑呢?所以偏聽偏信就會產生奸邪,隻信任某一個人就會釀成禍亂。從前魯國聽信季孫氏的話而驅逐了孔子,宋國相信子罕的計謀而囚禁了墨翟。憑借孔子、墨翟的能言善辯,都不能使自己免遭讒言的中傷,而魯、宋兩國也因此陷入危境。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眾人的言論能夠熔化金屬,積累的誹謗可以銷毀骨頭啊。所以秦國任用戎人由餘而稱霸中原,齊國任用越人蒙而使齊威王、齊宣王時國力強盛。這兩個國家,難道會拘泥於世俗的看法,被世事所牽製,被片麵的言辭所束縛嗎?公正地聽取意見,全麵地觀察事情,就能在當世留下美名。所以心意相契合,即使像胡、越那樣疏遠的人也能成為兄弟,由餘、越人蒙就是這樣的例子;心意不相合,即使是親骨肉也會被驅逐而不相認,丹朱、象、管叔、蔡叔就是這樣的例子。現在君主如果真能采用齊國、秦國任用賢才的做法,摒棄宋國、魯國那樣偏聽偏信的做法,那麼五霸的功業不值得稱讚,三王的成就也容易做到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因此聖明的君主覺悟後,會摒棄像子之那樣的野心,也能不被田常那樣的所謂賢能所迷惑;會封賞比乾的後代,修繕被紂王剖了腹的孕婦的墳墓,所以功業又能在天下建立起來。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他們追求善政沒有滿足的時候啊。晉文公親近他的仇人,卻能在諸侯中稱霸;齊桓公用他的仇人,而能匡正天下。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他們仁慈誠懇,心意真誠,是不能憑借虛假的言辭來達到的。
至於秦國采用商鞅的變法,向東削弱了韓、魏兩國,軍隊強大於天下,然而最終商鞅卻被車裂;越國采用大夫文種的計謀,擒獲了強大的吳國,稱霸中原,然而最終文種卻被誅殺。所以孫叔敖三次辭去相位而不後悔,於陵子仲推辭三公的高位去為人澆灌菜園。現在君主如果真能去掉驕傲自負的心理,懷著可以讓人報答的心意,推心置腹,袒露真情,肝膽相照,廣施恩德,始終與士人同甘共苦,不吝惜對士人的賞賜,那麼夏桀的狗也可以讓它對唐堯叫,盜蹠的門客也可以讓他去刺殺許由;更何況憑借君主的萬乘之權,借助聖明君主的資質呢?既然這樣,那麼荊軻被滅七族,要離燒死自己的妻子兒女,這些又哪裡值得稱道呢!
我聽說把明月珠、夜光璧這樣的寶物,在黑暗中扔到路人麵前,路人沒有不手握劍柄斜著眼睛看的。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它無緣無故出現在麵前啊。彎曲的樹根,形狀盤曲離奇,卻能成為天子的器物。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有身邊的人先對它進行了雕琢美化啊。所以沒有緣由就出現在麵前的東西,即使拿出隨侯珠、夜光璧那樣的寶物,也隻會結下仇怨而不會被感恩。所以如果有人先為其美言,那麼即使是枯木朽株也能建立功勳而被人銘記不忘。現在天下那些身處貧賤的布衣之士,雖然身懷堯、舜那樣的治國之術,擁有伊尹、管仲那樣的辯才,懷著關龍逢、比乾那樣的忠心,想要為當世的君主竭儘忠誠,卻向來沒有人為他們引薦、美化,雖然用儘心思,想要向君主表明自己的忠信,輔助君主治理國家,可君主必定會有手握劍柄斜著眼睛看他們的表現,這就使得平民百姓不能像枯木朽株那樣獲得建功的機會啊。
所以聖明的君主治理天下、駕馭世俗,就像陶工轉動製陶的轉輪一樣獨立掌控,而不被卑下混亂的言論所牽製,不被眾多的言論所左右。所以秦始皇聽信中庶子蒙嘉的話,從而相信了荊軻的說法,結果荊軻暗藏的匕首突然出現行刺;周文王在涇水、渭水打獵,載著呂尚一同歸來,最終稱王天下。所以秦國因為聽信身邊的人而招來殺身之禍,周朝因為任用偶然相遇的人而成就王業。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周文王能夠超越那些拘泥的言論,擺脫世俗的看法,獨自看到那光明廣闊的治國大道啊。
現在的君主沉溺於阿諛奉承的言辭,被身邊的姬妾近侍所牽製,使得那些不受拘束的賢士與牛馬同槽,這就是鮑焦憤恨世道而不留戀富貴快樂的原因啊。
我聽說穿著華麗服飾進入朝廷的人,不會用利益來玷汙道義,注重砥礪名聲的人,不會因為私欲而損害品行,所以有個地方叫“勝母”,曾子就不肯進入;有個城邑叫“朝歌”,墨子就掉轉車頭離去。現在想讓天下那些誌向高遠的士人,懾服於君主的威權,屈從於地位權勢的高貴,讓他們改變自己的態度、玷汙自己的品行去侍奉那些阿諛奉承的人,以此來求得親近君主身邊的人,那麼這些士人寧願隱居在山洞岩穴中直到死去,又怎麼肯竭儘忠誠而到朝廷來效力呢!
鄒陽的信呈給梁孝王以後,梁孝王就派人把他釋放了,最終鄒陽成為梁孝王的貴賓。
太史公說魯仲連的旨意雖然不合乎大義,然而我讚賞他身為平民,卻能無拘無束,不受諸侯的屈服,在當世發表言論,挫敗卿相的權勢。鄒陽的言辭雖然不謙遜,然而他善於類比事物,有值得悲歎之處,也可以說是剛正不阿了,所以我把他們附在列傳之中。魯仲連是通達之士,才能高超,誌向遠大。為彆人解除危難,調解糾紛,拒絕接受俸祿,放縱自己的心誌。挫敗了齊國將領的詭辯,使燕軍士氣低落。鄒陽遭遇讒言,被獄吏詆毀。他慷慨激昂地進言,受到當時君主的器重。
喜歡答題從始皇開始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答題從始皇開始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