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翻譯_答題:從始皇開始_思兔 
思兔 > 曆史軍事 > 答題:從始皇開始 > 第228章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翻譯

第228章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翻譯(1 / 1)

張耳,是魏國大梁人。他年輕的時候,曾在魏公子無忌門下作賓客。張耳曾被消除本地名籍,逃亡到外黃。外黃有一富豪人家的女兒,長得非常的美麗,卻嫁了一個愚蠢平庸的丈夫,她因此逃離了她的丈夫,投奔到父親的老朋友家中。她父親的朋友平素就了解張耳,於是對女子說“如果你一定要嫁個有才能的丈夫,就嫁給張耳吧。”女子聽從了他的意見,終於斷絕了同她丈夫的關係,改嫁給張耳。張耳這時從困窘中擺脫出來,廣泛交遊,女家給張耳供給豐厚,張耳因此可以招致千裡以外的賓客。於是在魏國外黃做了縣令。他的名聲越來越盛。陳餘,也是魏國大梁人,愛好儒家學說,曾多次遊曆趙國的苦陘。一位很有錢的公乘氏把女兒嫁給他,因為知道陳餘不是一般平庸無為的人。陳餘年輕,他就像對待父親一樣侍奉張耳,兩人建立了生死無悔的患難情誼。

秦國滅亡大梁時,張耳家住在外黃,漢高祖還是普通平民百姓的時候,曾多次跟張耳來往交遊,在張耳家一住就是幾個月。秦國滅亡魏國幾年後,已經聽說這兩個人是魏國的名士,就懸賞拘捕,有捉住張耳的人賞千金,捉住陳餘的人賞給五百金。張耳、陳餘就改名換姓,一塊兒逃到陳地,充當裡正衛維持生活,兩人相對而處。裡中小吏曾因陳餘犯了小的過失鞭打他,陳餘打算起來反抗,張耳趕快用腳踩他,示意他不要動接受鞭打,小吏走後,張耳就把陳餘帶到桑樹下,責備他說“當初怎麼和你說的?如今遭到小小的屈辱,就要死在裡吏身上嗎?”陳餘認為他說的對。秦國發出命令文告,懸賞拘捕他兩人,他倆也利用裡正衛的身份向裡中的居民傳達上邊的命令。

陳涉在蘄州起義,攻入陳地時,軍隊已擴充到幾萬人。張耳、陳餘求見陳涉。陳涉和他的親信們平時多次聽說張耳、陳餘有才能,隻是未曾見過麵,見麵後非常高興。

陳地的豪傑父老就勸說陳涉道“將軍身穿堅固的鎧甲,手拿銳利的武器,率領著士兵討伐暴虐的秦國,重立楚國的政權,使滅亡的國家得以複存,使斷絕的子嗣得以延續,這樣的功德,應該稱王。況且還要督察、率領天下各路的將領,不稱王是不行的,希望將軍立為楚王。”陳涉就此征求陳餘、張耳的看法,他二人回答說“秦國無道,占領了人家的國家,毀滅了人家的社稷,斷絕了人家的後代,掠儘百姓的財物。將軍怒目圓睜,放開膽量,不顧萬死一生,是為了替天下人除殘去暴。如今剛剛打到陳地就稱王,在天下人麵前顯示出自己的私心。希望將軍不要稱王。趕快率兵向西挺進,派人去擁立六國的後代,作為自己的黨羽,給秦國增加敵對勢力。給它樹敵越多,它的力量就越分散,我們的黨羽越多,兵力就越強大,如果這樣,就用不著在遼闊的曠野荒原上互相廝殺,也不存在堅守強攻的縣城,鏟除暴虐的秦國,就可以占據鹹陽向諸侯發號施令。各諸侯國在滅亡後又得以複立,施以恩德感召他們,如能這樣,那麼帝王大業就成功了。如今隻在陳地稱王,恐怕天下的諸侯就會懈怠不相從了。”陳涉沒聽從他們的意見,於是自立稱王。

陳餘再次規勸陳王說“大王調遣梁、楚的軍隊向西挺進,當務之急是攻破函穀關,來不及收複黃河以北的地區,我曾遍遊趙國,熟悉那裡的傑出人物和地理形勢,我自願請求率領一支軍隊,向北出其不意地奪取趙國的土地。”於是,陳王任命自己的老朋友,陳地人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張耳、陳餘擔任左右校尉,撥給三千人的軍隊,向北奪取趙國的土地。

武臣等人從白馬津渡過黃河,到各縣對當地豪傑遊說道“秦國的亂政酷刑殘害天下百姓,已經幾十年了。北部邊境有修築萬裡長城的苦役,南邊廣征兵丁戍守五嶺,國內國外動蕩不安,百姓疲憊不堪,按人頭收繳穀物,用簸箕收斂,來供應軍隊的費用,財儘力竭,民不聊生。加上嚴重的苛法酷刑,致使天下的父子不得安寧。陳王振臂而起,首先倡導天下,在楚地稱王,方圓兩千裡,沒有不響應的,家家義憤填膺,人人鬥誌旺盛,有怨的報怨,有仇的報仇,各縣殺死他們的縣令縣丞,各郡殺了他們的郡守郡尉。如今已經建立了大楚國,在陳地稱王,派吳廣、周文率領百萬大軍向西攻擊秦軍。在這時還不能成就封侯的功業,那就不是人中的豪傑了。請諸位互相籌劃一番!天下所有的人一致認為苦於秦國的暴政已經很久了。憑著天下人的力量攻打無道昏君,報父兄的怨仇,而完成割據土地的大業,這是有誌之士不可錯過的時機啊。”所有的豪傑都認為這話說得很對。於是一邊行軍作戰,一邊收編隊伍,軍隊擴充到幾萬人,武臣自己立號稱武信君。攻克趙國十座城池,其餘的都據城堅守,沒有肯投降的。

於是帶兵朝東北方向攻擊範陽。範陽人蒯通規勸範陽令說“我私下聽說您快要死了,所以前來表示哀悼慰問。雖然如此,但是還要恭賀您因為有了我蒯通而能獲得複生。”範陽令說“為什麼對我哀悼慰問?”蒯通回答說“秦國的法律非常嚴酷,您做了十年的範陽縣令,殺死多少父老,造成多少孤兒寡母,砍斷人家腳的,在人家臉上刺字的,數也數不清。然而慈祥的父輩孝順的子女沒有人敢把刀子插入您肚子裡,隻是因為畏懼秦朝的法律罷了。如今天下大亂。秦國的法令不能施行了,既然這樣,那些慈父孝子就會把利刃插進您肚子而成就他們的名聲,這就是我來哀悼慰問您的原因啊。如今,各路諸侯都背叛了秦廷,武信君的人馬即將到來,您卻要死守範陽,年輕的人都爭先要殺死您,投奔武信君。您應該馬上派我去麵見武信君,可以轉禍為福就在而今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範陽令就派蒯通去見武信君說“您一定要打了勝仗而後奪取土地,攻破了守敵然後占領城池,我私下認為這樣做是錯誤的。您如果能聽從我的計策,就可以不去攻打而使城邑降服,不通過戰鬥就能奪取土地,隻要發出征召文告就讓您平定廣闊的土地,可以嗎?”武信君說“你指的是什麼呢?”蒯通回答說“如今範陽令應當整頓他的人馬用來堅守抵抗,可是他膽小怕死,貪戀財富而愛慕尊貴,所以他要率先來投降,但又害怕您認為他是秦國任命的官吏,像以前被攻克的十座城池的官吏一樣被殺死。而現在範陽城裡的年輕人也正想殺掉他,自己據守城池來抵抗您。您為什麼不把侯印讓我帶去,委任範陽令,範陽令就會把城池獻給您,年輕人也就不敢殺他們的縣令了。讓範陽令坐著彩飾豪華的車子,奔馳在燕國、趙國的郊野。燕國、趙國郊野的人們看見他,都會說這就是範陽令,他是率先投降的人,馬上就得到如此優厚的待遇了,燕、趙的城池就可以不用攻打而投降了。這就是我說的一聲令下就可以平定千裡之地的計策。”武信君聽從了他的計策,派遣蒯通賜給範陽令侯印。趙國人聽到這個消息後,不戰而降的城池有三十餘座。

到達邯鄲,張耳、陳餘聽說周章的部隊已經進入關中,到戲水地區又敗下陣來;又聽說為陳王攻城略地的各路將領,多被讒言毀謗,獲罪被誅,又怨恨陳王不采納他們的計謀,不晉升他們為將軍,而讓他們做校尉。於是就規勸武臣說“陳王在蘄縣起兵,到了陳地就自立稱王,不一定要擁立六國諸侯的後代。如今,將軍用三千人馬奪取了幾十座城池,獨自據有河北廣大區域,如不稱王,不足以使社會安定下來。況且陳王聽信讒言,若是有人回去報告,恐怕難免禍患。還不如擁立其兄弟為王;否則,就擁立趙國的後代。將軍不要失掉機會,時機緊迫,不容喘息。”武臣聽從了他們的勸告,於是,自立為趙王。任用陳餘做大將軍,張耳做右丞相,邵騷做左丞相。

派人回報陳王,陳王聽了大發雷霆,想要把武臣等人的家族殺儘,而發兵攻打趙王。陳王的國相房君勸阻說“秦國還沒有滅亡而誅殺武臣等人的家族,這等於又樹立了一個像秦國一樣強大的敵人。不如趁此機會向他祝賀,讓他火速帶領軍隊向西挺進,攻打秦國。”陳王認為他說的對,聽從了他的計策,把武臣等人的家屬遷移到宮裡,軟禁起來。並封張耳的兒子做了成都君。陳王派使者向趙王祝賀,讓他火速調動軍隊向西進入關中。

張耳、陳餘規勸武臣說“大王在趙地稱王,這並不是楚國的本意,隻不過是將計就計來祝賀大王。楚王滅掉秦國之後,一定會加兵於趙。希望大王不要向西進軍,要向北發兵奪取燕、代,向南進軍收繳河內,擴充自己的勢力範圍。這樣,趙國向南依靠大河,向北擁有燕、代,楚王即使戰勝秦國,也一定不敢強製趙國。”趙王認為他們講的對,因而,不向西發兵,而派韓廣奪取燕地,李良奪取常山,張黶奪取上黨。

韓廣的軍隊到達燕地,燕人趁勢擁立韓廣做燕王。趙王就和張耳、陳餘向北進攻燕國的邊境。趙王曾在空閒的時候外出,被燕軍抓獲。燕國的將領把他囚禁起來,要求同他瓜分趙國一半土地,才釋放趙王。趙國派使者前去交涉,燕軍就把他們殺死,要求分割土地。張耳、陳餘為這件事憂慮重重。有一個乾勤雜的士兵對他同宿舍的夥伴說“我要替張耳、陳餘去遊說燕軍,跟趙王一同坐著車回來。”同住的夥伴們都譏笑他說“使臣派去了十幾位,去了就立即被殺死,你有什麼辦法能救出趙王呢?”於是,他跑到燕軍的大營。燕軍的將領見到他,他卻問燕將說“知道我來乾什麼?”燕將回答說“你打算救出趙王”他又問“您知道張耳、陳餘是什麼樣的人嗎?”燕將說“是賢明的人。”他繼續問“您知道他們的意圖是什麼?”燕將回答說“不過是要救他們的趙王罷了。”趙國的勤雜兵就笑著說“您還不了解這兩個人的打算。武臣、張耳、陳餘手執馬鞭指揮軍隊攻克了趙國幾十座城池,他們各自也都想麵南而稱王,難道甘心終身做彆人的卿相嗎?臣子和國君難道可以相提並論嗎?隻是顧慮到大勢剛定,不敢三分天下,各立為王,權且按年齡的大小為序先立武臣為王,用以維係趙國的民心。如今趙地已經平定,百姓已經歸服,這兩個人也要瓜分趙地自立稱王,隻是時機還沒成熟罷了。如今,您囚禁了趙王,這兩個人名義上是為了救趙王,實際上是想讓燕軍殺死他,這樣他們兩人就能瓜分趙地自立為王了。以原來一個趙國的力量就能輕而易舉地攻下燕國,何況兩位賢王相互支持,以殺害趙王的罪名來討伐,滅亡燕國就更容易了。”燕國將領認為他說的有道理,就釋放了趙王,勤雜兵就替趙王駕著車子,一同歸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李良平定常山以後,回來報告,趙王再派李良奪取太原。李良的部隊到了石邑,秦國的軍隊已經嚴密地封鎖了井陘,無法前進。秦國的將領慌稱二世皇帝派人送給李良一封信,沒有封口,信中說“李良曾經侍奉我得到顯貴寵幸。李良如果能棄趙歸秦,就饒恕李良的罪過。使李良顯貴。”李良接到這封信,心中懷疑。於是回到邯鄲,請求增加兵力。還沒回到邯鄲,路上遇到趙王的姐姐外出赴宴而歸,跟著一百多隨從的人馬。李良遠遠望見如此氣魄,認為是趙王,便伏在地上通報姓名,趙王姐姐喝醉了,也不知他是將軍,隻是讓隨從的士兵答謝李良。李良一向顯貴,從地上站起來,在部署麵前感到很羞愧。隨行官中有一個人說“天下人都背叛暴秦,有本領的人便先立為王,況且趙王的地位一向在將軍之下,而今,一個女兒家竟不為將軍下車行禮,請讓我追上去殺了她。”李良已經收到秦王的書信,本來就想反趙,尚未決斷,又遇上這件事,因而發怒,派人追趕上去,將趙王的姐姐殺死在路上,於是就率領著他的軍隊襲擊邯鄲。邯鄲不了解情況,武臣、邵騷竟被殺死。趙人很多是張耳、陳餘的耳目,因此能夠逃脫。他們收編武臣的殘破軍隊,得到五萬人。有的賓客勸告張耳說“你們倆都是外鄉人,客居在此,要想讓趙國人歸附,很困難;隻有擁立六國時趙王的後代,以正義扶持,才能成就大業。”於是尋訪到趙歇,擁立為趙王,讓他住在信都。李良進兵攻擊陳餘,陳餘打敗了李良,李良隻好逃回去,投奔秦將章邯。

章邯領兵到邯鄲,把城裡的百姓都遷到河內,摧毀了城郭,蕩平了所有的建築物。張耳和趙王歇逃入钜鹿城,被秦將王離團團圍住。陳餘在北邊收編了常山的殘餘部隊幾萬人,駐紮在钜鹿城以北。章邯的軍隊駐紮在钜鹿城以南的棘原。修築甬道與黃河接連,給王離運送軍糧。王離兵多糧足,急攻钜鹿。钜鹿城內糧食已儘,兵力很弱,張耳多次派人召陳餘前來救援,陳餘考慮到自己的兵力不足,敵不過秦軍,不敢前往。相持了幾個月,不見救兵,張耳大怒,怨恨陳餘,派張黶、陳澤前去責備陳餘說“當初我和您結下生死與共的情誼,如今趙王和我旦夕之間便可能死亡,而您擁兵數萬,不肯相救,那同生共死的情誼在哪兒呢?假如您要信守諾言,為什麼不和秦軍決一死戰?或許還有十分之一二獲勝的希望。”陳餘說“我考慮即使向前進軍,最終不光救不成趙,還要白白地全軍覆沒。況且我不去同歸於儘,是想著以後還要為趙王、張君向秦國報仇。如今一定要去同歸於儘,就如同把肉送給饑餓的猛虎,有什麼好處呢?”張黶、陳澤說“事已迫在眉睫,需要以同歸於儘來確立誠信,哪裡還顧得上以後的事呢!”陳餘說“我死沒什麼顧惜的,隻是死而無益,但是我一定按照二位的話去做。”就派了五千人馬讓張黶、陳澤帶領著試攻秦軍,到了前線便全軍覆沒了。

正當這時,燕、齊、楚聽說趙國危急,都來救援。張敖也向北收聚代地的兵力一萬多人趕來,都在陳餘旁邊安營紮寨,不敢進攻秦軍。項羽的軍隊多次截斷了章邯的甬道,王離的軍糧缺乏,項羽率領全部軍隊渡過黃河,打敗了章邯。章邯帶兵潰退,各國諸侯的軍隊才敢攻擊圍困钜鹿的秦國軍隊,最後俘虜了王離。秦將涉間自殺身亡。最終保全钜鹿的,是楚國啊。

這時趙王歇、張耳才得以出钜鹿城,感謝各國諸侯。張耳和陳餘相見,就責備陳餘不肯救趙以及追問張黶、陳澤的下落,陳餘惱怒地說“張黶、陳澤以同歸於儘責備我,我派他們帶領五千人馬先嘗試著攻打秦軍,結果全軍覆沒,沒有一人幸免。”張耳不信,認為陳餘把他們殺了,多次追問陳餘。陳餘大怒,說“沒有料到您對我的怨恨是如此深啊!難道您以為我舍不得放棄這將軍的職位嗎?”就解下印信,推給張耳。張耳也感到驚愕不肯接受。陳餘站起身來上廁所了。有的賓客規勸張耳“我聽說‘天上的賜予不接受,反而會遭到禍殃’。如今,陳將軍把印信交給您,您不接受,違背天意不吉祥。趕快接收它!”張耳就佩帶了陳餘的大印,接收了他的部下。陳餘回來,也怨恨張耳不辭讓就收繳了大印,於是疾步走出去。張耳就收編了他的軍隊。陳餘獨自和他部下親信幾百人到黃河邊的湖澤中打魚捕獵去了。從此,陳餘、張耳就在感情上產生了裂痕。

趙王歇又回到信都居住,張耳跟隨著項羽和其他諸侯進入關中。漢元年(前101novel.com6)二月,項羽分封諸侯王,張耳向來交遊很廣,很多人替他說好話,項羽平常也聽說張耳有才能,於是分割趙國的土地封張耳做常山王,設立信都,並把信都改名為襄國。

陳餘舊有的賓客中很多人規勸項羽說“陳餘、張耳同樣對趙國有功。”可是項羽因為陳餘沒有跟隨他進入關中,又聽說陳餘在南皮,就把南皮周圍的三個縣封給他,把趙王歇遷都代縣,改封為代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張耳到他的封國去,陳餘更加惱怒,說“張耳和我功勞相等,張耳封王,隻有我封侯,這是項羽不公平。”待到齊王田榮背叛楚國,陳餘便派夏說去遊說田榮道“項羽做為天下的主宰,卻不公平,把好地方都分封給將軍們去稱王,把原來稱王的都遷到壞地方,如今竟然把趙王遷居代縣!希望大王借給我軍隊,以南皮作為您遮擋防衛的屏障。”田榮打算在趙國樹立黨羽用以反對楚國,就派遣了軍隊聽從陳餘的指揮。因此,陳餘調動了所屬三個縣的全部軍隊襲擊常山王張耳。張耳敗逃,想到各諸侯之中沒有可以投奔的,便說“漢王雖然和我有老交情,可是項羽的勢力強大,又是他分封的我,我想投奔楚國。”甘公說“漢王入關,五星會聚於井宿天區。井宿天區是秦國的分星。先到的,一定功成霸業。即使現在楚國強大,今後一定歸屬於漢。”所以,張耳決定奔漢。漢王也回師平定了三秦,正在廢丘圍攻章邯的軍隊。張耳晉見漢王,漢王以優厚的禮遇接待了他。

陳餘打敗張耳以後,全部收複了趙國的土地,把趙王從代縣接回來,又做了趙國的國君,趙王對陳餘感恩戴德,分封陳餘為代王。陳餘因為趙王軟弱,國內局勢剛剛穩定,不到封國去,留下來輔佐趙王,而派夏說以國相的身份駐守代國。

漢二年(前101novel.com5),漢王向東進擊楚國,派使者告知趙國,要和趙國共同伐楚。陳餘說“隻要漢王殺掉張耳,趙國就從命。”於是漢王找到一個和張耳長得相像的人斬首,派人拿著人頭送給陳餘。陳餘這才發兵助漢。漢王在彭城以西打了敗仗,陳餘又覺察到張耳沒死,就背叛了漢王。

漢三年,韓信平定魏地不久,就派張耳和韓信打破了趙國的井陘,在泜水河畔殺死了陳餘,並追到襄國殺趙王歇。漢封張耳為趙王。漢五年,張耳逝世,諡號叫景王。張耳的兒子張敖接續他父親做了趙王,漢高祖的大女兒魯元公主嫁給趙王敖做王後。

漢七年(前101novel.com0),高祖從平城經過趙國,趙王脫去外衣,戴上袖套,從早到晚親自侍奉飲食,態度很謙卑,頗有子婿的禮節。高祖卻席地而坐,兩腳像簸箕一樣伸開大罵趙王,對他非常傲慢。趙國國相貫高、趙午等人都已六十多歲了,是張耳從前的門客,他們生性豪爽、易於衝動,就憤怒地說“我們的王是懦弱的王啊!”就規勸趙王說“當初天下豪傑並起,有才能的先立為王。如今您侍奉高祖那麼恭敬,而高祖卻傲慢無禮,請讓我們替您殺掉他!”張敖聽了,便把手指咬出血來,說“你們怎麼說出這樣的錯話!況且先父亡國之後,全靠高祖才能夠複國,恩德澤及子孫,所有一絲一毫都是高祖出的力啊,希望你們不要再開口。”貫高、趙午等十多人都相互議論說“都是我們的不對。我們的王有仁厚長者的風範,不肯背負恩德。況且我們的原則是不受悔辱,如今怨恨高祖悔辱我王,所以要殺掉他,又何必玷汙我們的王呢?假使事情成功了,功勞歸王所有,失敗了,我們自己承擔罪責!”

漢八年,皇上從東垣回來,路過趙國,貫高等人在柏人縣館舍的夾壁牆中隱藏武士,想要攔截殺死他,放到隱蔽的地方。皇上經過那裡想要留宿,心有所動,就問道“這個縣的名稱叫什麼?”回答說“柏人。”“柏人,是被彆人迫害啊!”沒有留宿就離開了。

漢九年,貫高的仇人知道了他的計謀,就向皇上秘密報告貫高謀反。於是把趙王、貫高等人同時逮捕,十多人都要爭相刎頸自殺,隻有貫高憤怒地罵道“誰讓你們自殺?如今這事,大王確實沒有參與,卻要一塊被逮捕;你們都死了,誰替大王辯白他沒有謀反呢!”於是貫高被囚禁在柵檻密布而又堅固的囚車裡和趙王一起押送到長安。審判張敖的罪行。皇上向趙國發布文告說群臣和賓客有追隨趙王的全部滅族。貫高和賓客孟舒等十多人,都自己剃掉頭發,用鐵圈鎖住脖子,裝作趙王的家奴跟著趙王來京。貫高一到,出庭受審,說“隻有我們這些人參予了,趙王確實不知。”官吏審訊,嚴刑鞭打幾千下,用燒紅的鐵條去刺,身上沒有一處是完好的,但始終再沒說話。呂後幾次對高祖說到,趙王因為魯元公主的緣故,不會有這種事,皇上憤怒地說“若是讓張敖占據了天下,難道還會考慮你的女兒嗎!”他不聽呂後的勸告。廷尉把審理貫高的情形和供詞報告皇上,皇上說“真是壯士啊!誰了解他,私下去問問他。”中大夫泄公說“我和他是同鄉,一向了解他。他本來就是為趙國樹名立義、不肯背棄承諾的人。”皇上派泄公拿著符節到輿床前問他。貫高仰起頭看看說“是泄公嗎?”泄公慰問、寒喧,像平常一樣和他交談,問張敖到底有沒有參予這個計謀。貫高說“人的感情,有誰不愛自己的父親妻子呢?如今我三族都因為這件事已被判處死罪,難道我會為了趙王而犧牲自己的親人嗎!但是趙王確實沒反,隻有我們這些人參予了。”他詳細地說出了所以要謀殺皇上的本意,和趙王不知內情的情狀。於是泄公進宮,把了解的情況詳細地作了報告,皇上便赦免了趙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皇上讚賞貫高是講信義的人,就派泄公把赦免趙王的事告訴他,說“趙王已從囚禁中釋放出來。”因此也赦免貫高。貫高喜悅地說“我們趙王確實被釋放了嗎?”泄公說“是。”泄公又說“皇上稱讚您,所以赦免了您。”貫高說“我被打得體無完膚而不死的原因,是為了辯白張敖王確實沒有謀反,如今張王已被釋放,我的責任已得到補救,死了也不遺憾啦。況且為人臣子有了篡殺的名聲,還有什麼臉麵再侍奉皇上呢!縱然是皇上不殺我,我的內心不慚愧嗎?”於是仰起頭來卡斷咽喉而死。這個時候,他已經在天下聞名了。

張敖被釋放不久,因為娶魯元公主的緣故,被封為宣平侯。於是,皇上稱讚張敖的賓客,凡是以鉗奴身份跟隨張王入關的,沒有不做到諸侯、卿相、郡守的。一直到孝惠、高後、文帝、孝景時,張王賓客的子孫們都做到二千石俸祿的高官。

張敖,在高後六年(前182)逝世。張敖的兒子張偃被封為魯元王。又因張偃的母親是呂後女兒的緣故,呂後封他做魯元王。元王弱,兄弟小,就分封張敖其他姬妾生的兩個兒子張壽為樂昌侯,張侈為信都侯。高後逝世後,呂氏族人為非作歹,不走正道,被大臣們誅殺了,而且廢掉了魯元王以及樂昌侯、信都侯。孝文帝即位後,又分封原來魯元王張偃為南宮侯,延續張氏的後代。

太史公說張耳、陳餘在世間傳說中都是賢能的人;他們的賓客奴仆,沒有不是天下的英雄豪傑,在所居國,沒有不取得卿相地位的。然而,當初張耳、陳餘貧賤不得誌時,彼此信任,誓同生死,難道不是義無反顧的嗎?等他們有了地盤,爭權奪利的時候,最終還是相互殘殺,恨不是把對方消滅。為什麼以前是那樣真誠地相互傾慕、信任,而後來又相互背叛,彼此的態度是那樣的乖張、暴戾呢?難道不是為了權勢、利害相互交往嗎?雖然他們的名譽高、賓客多,而他們的作為恐怕和吳太伯、延陵季子相比,就大相徑庭了。

張耳、陳餘是天下豪傑英俊,他們不拘年齡以德才相敬慕,結為刎頸之交。張耳圍困钜鹿城,陳餘統兵不前。張耳盼望陳餘前來相助,陳餘棄印離去。利勢傾軋,二人終因小的嫌隙而反目成仇。

喜歡答題從始皇開始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答題從始皇開始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快穿:所有人都瘋了 美漫:完蛋,我被父愁者包圍了! 重生1980:在深山打獵邂逅嬌妻 暴打忍者,你管這玩意叫黃皮耗子 霸道隊長心尖寵:大師萌妻超會撩 我拔刀造反,你說我是當朝太子? 明日方舟:我媽竟然是海嗣神? 重生80,天天吃肉,饞哭鄉親們 明月依舊照山河 木筏求生:唯有我萬倍返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