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佑二年(公元905年)的春天,春風拂過大地,帶來了生機與希望,也帶來了新的變數。契丹族的安巴堅,這個在草原上崛起的雄鷹,開始展露他的雄心壯誌。武皇李克用,這位威震一方的霸主,對安巴堅的興起既感好奇又存戒心。於是,他召見了安巴堅,想要一探究竟。
安巴堅沒有讓武皇失望,他率領著三個部族,共十萬人馬,浩浩蕩蕩地來到了雲州。在雲州之東,兩位雄主終於會麵。他們握手言歡,仿佛多年的老友,更在那一刻結為兄弟,誓言要共同進退,共享榮華。安巴堅在雲州逗留了整整十天,臨彆之際,他留下了上千匹馬、上萬頭牛羊作為禮物,更與武皇約定,在初冬時節,他們將大舉渡河,共同進攻那些敢於挑戰他們權威的敵人。
然而,世事無常,天佑三年(公元906年)的正月,魏博地區突然爆發了內亂。牙軍,這支原本應該是最為忠誠的精銳部隊,卻在一夜之間反叛,殺死了他們的長官。魏將史仁遇趁機占據高唐縣,公然反叛,並派人向武皇求援。武皇聞訊,立即派遣李嗣昭率領三千騎兵,攻打邢州,以響應史仁遇的請求。然而,李嗣昭的進軍之路並不順利,他在青山口遭遇了汴將牛存節、張筠的軍隊,雙方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鬥。最終,李嗣昭因寡不敵眾,不得不撤退,這場戰鬥也成為了武皇心中的一根刺。
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間就到了九月。汴州統帥親自率軍攻打滄州,意圖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與此同時,幽州的劉仁恭也感受到了壓力,他派遣使者前來,請求武皇的援兵。武皇深知,此刻的團結至關重要,於是,他向劉仁恭征兵,並計劃攻打潞州,以解除滄州的包圍圈。劉仁恭欣然應允,派遣掌書記馬鬱、都指揮使李溥等人,率領三萬軍隊,在晉陽與武皇會合。武皇則派遣周德威、李嗣昭,聯合燕軍,一同攻打澤州和潞州。這場戰鬥,不僅關乎兩地的歸屬,更關乎武皇與劉仁恭的聯盟能否穩固。
到了十二月,寒冬臘月,天寒地凍。然而,潞州城內,卻是一片火熱。潞州節度使丁會,在權衡利弊之後,終於打開了城門,投降了武皇。武皇大喜過望,立即任命李嗣昭為潞州節度使,並將丁會帶回晉陽,以示嘉獎。這場勝利,不僅讓武皇的勢力範圍進一步擴大,更讓他看到了統一天下的希望。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天佑四年(公元907年)的正月甲申日,汴州統帥突然得知潞州失守的消息,他大驚失色,立即從滄州燒毀營地撤退。這一撤,不僅讓武皇的勢力更加穩固,也讓汴州統帥意識到了武皇的強大。四月,天子唐哀帝在無奈之下,將皇位禪讓給了汴州統帥,並尊天子為濟陰王。隨後,改年號為開平,國號改為大梁,標誌著後梁政權的正式建立。這一變故,讓天下震動,也讓武皇深感痛心。他深知,唐朝的滅亡,不僅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終結,更意味著他將麵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就在這時,四川的王建派遣使者前來,勸說武皇各自稱王一方,等到擊敗叛賊後,再尋訪唐朝宗室的後裔來繼承帝位,然後各自回歸藩鎮守衛。這是一個極具誘惑力的提議,然而,武皇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回信寫道“我私下裡想到本朝遭遇的困境,偉大的事業淪喪,我未能挽回國家的頹勢,深感自責。我默默占卜,仰望天空,感歎這災難的根源,心中永遠痛苦。看著國家的混亂卻無力挽救,隻能徒然發誓要儘忠報國。”
武皇在信中進一步闡述了自己的立場“您專門來信,對我過獎有加,我閱讀之後,感到非常驚駭和不安。淚水沾濕了衣襟,像申胥一樣悲憤;汗水濕透了脊背,仿佛聽到了蔣濟的勸言。我曆經兩朝,受恩於三代皇帝,位至將相,又是皇室宗親。朝廷賜予我斧鉞以專征,讓我出征討伐罪人。二十多年來,我征戰沙場,卻未能斬下新莽(指篡唐的朱溫)的頭顱,切斷蚩尤(指叛亂者)的肩胛,以至於朝廷顛覆,豺虎橫行。我受命分憂,享受榮寵,但如今國家如玉器毀於匣中,這是誰的過錯呢?我低頭閱讀您的來信,深感慚愧。”
武皇的話語中充滿了無奈與痛心,但他更堅定了自己的信念“然而,君臣之位並非永恒,山河也有變遷。就像周末的諸侯爭霸,魏初的鼎足而立。孫權父子並未明顯受到漢朝的恩賜,劉備君臣也是從涿郡的微小之地興起。得到政權不必感謝家世,失去政權也不損害功名。在這逐鹿中原的時代,我何必吝惜華美的服飾呢?我隻是累朝受寵,世代儘忠,秉承先皇的教誨,粗略地遵循著家法。善於博弈的人隻知道先守住自己的道路,耕種他人田地的人不能奪取他的牛。我發誓此生絕不會失節,依靠朝廷的勝利,早日消滅仇敵。如果事與願違,那麼我就與臧洪一同遊於地下,也毫無遺憾。”
武皇的回信,不僅表達了他對唐朝的忠誠與懷念,更展現了他作為一代梟雄的堅定與執著。他深知,在這個亂世之中,隻有堅持自己的信念,才能走得更遠。而王建的好意,雖然並非他的本意,但他也深表感激。隻是,他有自己的道路要走,有自己的使命要完成。他相信,隻要堅持下去,總有一天,他會實現自己的抱負,讓天下重新歸於太平。
最後,武皇在信中寫道“您是國家的大功臣,像嵩山、衡山一樣降下福祉,鎮守九州的重要之地,背負著一代的傑出才能。在這個時代,您應該自己尋求更多的福祉。您所傳達的好意,並非我的本意。如果天下人因此責怪我,認為我有國而不守節,那我又能說什麼呢?我內心孤苦,無法在這裡一一陳述。”這段話,既是對王建的回應,也是對自己內心的剖白。武皇深知,自己的道路充滿了艱辛與挑戰,但他願意為了心中的信念,付出一切代價。
喜歡舊五代史品讀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舊五代史品讀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