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複二年(公元902年),那是一個烽火連天的年代,各路諸侯紛爭,戰亂不休。二月,春風還帶著幾分寒意,李嗣昭、周德威這兩位武皇李克用的得力乾將,率領著大軍,從慈州、隰州出發,向著晉州、絳州進發。他們的目標,是奪回被汴軍占領的土地,重振武皇的聲威。大軍在蒲縣紮下了營寨,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戰鬥。
乙未日,天空陰沉沉的,仿佛預示著即將到來的風暴。汴州的將領朱友寧、氏叔琮,率領著十萬大軍,如同烏雲壓境,來到了蒲縣之南,也紮下了營寨。兩軍對峙,氣氛緊張得幾乎能擰出水來。乙巳日,汴州統帥親自領軍到達晉州,他的到來,無疑給汴軍注入了強大的士氣。而周德威的軍隊,卻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他們深知,這場戰鬥,將決定他們的命運。
三月丁巳日,天空中出現了一道絢麗的彩虹,它貫穿了周德威的軍營,仿佛是天神對戰士們的祝福。然而,戊午日,氏叔琮卻率軍前來交戰。周德威迎戰,但無奈汴軍兵強馬壯,戰鬥力驚人。經過一番激戰,周德威的軍隊被擊敗,兵器、輜重幾乎全部丟棄,損失慘重。朱友寧乘勝追擊,長驅直入到達汾州,慈州、隰州再次被汴軍占領。辛酉日,汴軍在晉陽城的西北紮營,攻打西城門。周德威、李嗣昭沿著山路保護剩餘的軍隊撤回,他們深知,此刻的堅守,是為了未來的反擊。
武皇李克用得知戰敗的消息後,心急如焚。他召見李嗣昭、周德威等將領商議對策,甚至提出了逃往雲州的想法。然而,李嗣昭卻堅決反對。他認為,逃往雲州無疑是放棄了大好河山,將武皇的霸業毀於一旦。李存信也堅決請求先進入北蕃(即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再圖謀進取。但李嗣昭等人極力爭辯,認為此舉無異於自尋死路。太妃劉氏也在內極力勸說武皇,讓他打消了這個念頭。武皇看著這些忠誠的將領和親人,心中充滿了感動和愧疚。他深知,自己不能因為一時的挫敗就放棄整個霸業。
過了幾天,逃散的士兵重新集結,軍城逐漸安定下來。李嗣昭與李嗣源兩位將領,夜晚潛入汴軍營地,斬將奪旗,敵人無暇抵抗,自相驚擾。這一戰,不僅振奮了武皇軍隊的士氣,也讓汴軍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丁卯日,朱友寧見勢不妙,燒毀營地逃跑。周德威追趕到白壁關,俘虜和斬殺了一萬多人,並收複了慈州、隰州、汾州等三州。這一戰,武皇的軍隊不僅奪回了失地,更重振了聲威。
天複三年(公元903年)正月,天子唐昭宗從鳳翔返回京城。然而,天下的局勢卻並未因此而平靜。五月,雲州的都將王敬暉殺死了刺史劉再立,將城池歸附於劉仁恭。這一消息傳至武皇耳中,他怒不可遏。劉仁恭的背叛,無疑是在挑戰武皇的權威。他立即派遣李嗣昭前去討伐。然而,劉仁恭卻派遣五萬軍隊前來支援雲州。李嗣昭麵對強敵,不得不退守樂安。燕軍趁機擄走了王敬暉,棄城而去。武皇得知消息後,大怒不已。他鞭打了李嗣昭和李存審,並削去了他們的官職。這一舉動,無疑是在告訴所有的將領背叛和失敗,都將受到嚴厲的懲罰。
然而,武皇也深知,懲罰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他明白,軍隊中的親軍有上萬人都是邊疆部落的人,他們雖然勇猛善戰,但也經常違反紀律。人們對此非常苦惱,紛紛向武皇反映這個問題。武皇卻深沉地說道“這些人膽略過人,幾十年來跟隨我征戰沙場。他們為我所用,也為我所困。近年來國家財政空虛,各軍之家隻能賣馬來維持生計。現在四方諸侯都懸賞重金招募勇士,如果我用法令來約束他們,在危急時刻他們就會拋棄我。那我怎能獨自保全這裡呢?等到時運好轉,我當然能夠妥善處理這個問題。”武皇的話,讓將領們深感敬佩。他們明白,武皇不僅是一位英勇的戰士,更是一位深謀遠慮的統帥。
天佑元年(公元904年)閏四月,汴州統帥逼迫天子遷都洛陽。這一舉動,無疑是在向天下宣告汴軍已經掌控了朝廷的大權。據《新唐書》記載皇帝向東遷都時,詔書傳到太原,李克用哭著對部下說“皇帝不會再回西邊了!”他深知,這一彆,或許就是永彆。他派遣使者奔去詢問皇帝的行蹤,希望能夠得到一絲安慰。然而,五月乙醜日,天子卻下詔授予武皇“葉盟同力功臣”的稱號,並增加食邑三千戶,實際封地三百戶。這看似是一份榮耀,但武皇卻深知其中的苦澀。他知道,這不過是汴軍為了籠絡他而施加的恩惠罷了。
八月,汴州統帥再次做出了令人震驚的舉動。他派遣朱友恭在洛陽宮中弑殺了昭宗皇帝,輝王即位為帝。這一消息傳至晉陽時,武皇麵向南方痛哭流涕。他深知,這位曾經與他並肩作戰的皇帝,如今卻慘遭毒手。全軍都穿上了白色的喪服,為昭宗皇帝默哀。武皇的心中充滿了憤怒和悲痛,但他也明白,此刻的忍耐和等待,是為了未來的反擊和勝利。他暗暗發誓,一定要為昭宗皇帝報仇雪恨,重振武皇的聲威。
喜歡舊五代史品讀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舊五代史品讀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