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行看到了源源不斷的人口,他大聲喊道,“我立刻安排,讓所有回港的船隻帶上鐵桶,煤和燒窯工匠出發。”
乞力喊住他,說道,“我和你同去,營地要派軍隊保護,人餓瘋了,什麼都乾的出來。”
兩人飛身上馬,絕塵而去!身後是馬蹄揚起的乾燥煙塵,彌漫了眾人的雙目。
三天後,裡海北岸的兩個大型貿易據點開始點火,每個據點都有六百個鐵爐。
崔力帶著工匠仔細製作封口的鐵蓋,熬煮時用泥巴封口,接水的陶罐用的是細口陶罐,上麵還蓋了木板,防止水分蒸發。這一天,六百鐵爐在日夜不停的熬煮海水,一百公斤的海水,能夠將近七十公斤的淡水,一天就可以儲存168噸淡水。可陶罐不足,他們不得不在一邊挖出大坑,用兩批陶罐接水,然後倒入坑裡,一夜就形成了一個小水塘。
輕騎兵分散衝進乾燥的荒漠,通知他們遇見的所有部落,他們衝進有人的部落就會大喊,“去不奴部貿易站,加入不奴部,那裡有水,可以活命!”
先是,三三兩兩的人來了,他們蓋下手印,領取裝滿清水的陶罐和一包糧食。
然後,是更多的人,他們都是小部落的族民。小部落根本就搶不到大河邊的位置,他們驅趕著瘦弱的牲畜向著大海邊遷移。
人越來越多,牲畜也越來越多,袁華站在營地裡,無比焦慮。
他知道,水的問題可以解決,可草呢?牲畜不能隻喝水,它們要吃草才能活下去,沒有這些牲畜,再多的人也無用。
這時,烏孫部的可彥正好過來,商量采購鐵箭矢的問題,他站在船上也看到了阿蘭草原的災難和海邊無數的災民。
可彥跳下擺渡的小船,淌水走來,大聲喊道,“烏孫部可以幫忙!烏孫人願意幫忙!”
四天後,烏孫人在裡海東岸收割的牧草,用大船運來,碼頭上全是加入不奴部的阿蘭人,他們在大聲呼喊,“不奴和烏孫,親如兄弟,永世友好!”
袁華也不讓烏孫人民白乾,他特批了十萬鐵箭頭,讓不奴山穀的工匠用模具日夜不停的製造,再用海船送到東岸。
臨彆時,可彥對袁華說,“貴霜人應該在十月進攻,他們想等我們的糧食成熟和牛羊肥美時,來收割我們!”
袁華說道,“可彥,隻要你們一句話,不奴部就會渡海而來!”
兩隻手,在裡海的濕熱海風中,緊緊的握住,如同兩個部族緊緊相連的命運。
臨走時,可彥對著海邊不斷揮手的袁華,大聲喊道,“我和解憂部商量好了,下一次送牧草的時候,會派出五百兒郎來不奴部學習漢字!”
是的,烏孫沒有文字,可彥部渴求文明,他們已經決定學習漢字和漢語。他們已經決定,用漢字來記錄自己族群的曆史,他們要把自己的曆史用漢字刻在石頭上,萬古長存。
隨著海船遠去,袁華已經不可見,但數千煤火熬製海水的煙塵,將天空的雲朵染了顏色,可彥聽到身後的族人在輕聲議論,“不奴族居然能夠挑戰天神,簡直不可思議!”
可彥轉身說道,“不僅僅是不奴部,我們,我們可彥和解憂也和不奴部站在一起!”
他舉頭望天,仰天長嘯,大聲喊道,“若神明有眼,請你睜開雙目,給這片大地上的生靈留一條活路!”
阿蘭的大部族也知道了消息,他們卻毫不為意,很多首領隻是淡淡的說道,“這是神的旨意,不奴隻是徒勞!”
而這一刻,袁華站在高地上,命令駕起更多的陶器和煤火,他指著乾旱的大地,大聲喊道,“把多餘的水,還給草地,天上沒有雨水,我們就從大海裡取”
然後,他再次大喊,“凡不奴澆灌之地,皆為我土,誰要來搶,就獻上生命!”
騎兵在沿海的帳篷裡奔行,把袁華的話傳向四方,十萬不奴部民眾走出帳篷,從火堆邊站起,放下懷裡的羊羔,放下手裡的牧鞭,放下趕車的馬鞭,放下肩頭的樹木,在大海邊齊齊高聲大喊,“凡不奴澆灌之地,皆為我土,誰要來搶,就獻上生命!”
九月底,當第一滴雨水落下時,不奴部已經成為阿蘭草原上最大的部族,擁有十三萬族人,三個營地,分布在裡海的西岸,北岸和東北岸。
他們開始建造城市,用割來的牧草喂養牛羊,從大海裡捕魚填飽肚子,雖然很多人都吃不飽,可他們有了一個共同的漢字姓氏“不奴”。
他們還在默默的勞作,可生命絕望時的互助,讓他們的生命和情感緊密相連,從此永不分離!
九月三十日,大雨。
坐在茅草棚內,劉玉作為女史官,在接過一個戰士的統計數據後,用炭筆在羊皮上寫下,“今日,不奴部有民十三萬三千七百零九人!民饑,日日勞作,心手相連,此後必為強族!”
喜歡大漢與羅馬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大漢與羅馬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