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海城北麵的城牆外,向著西麵每一百裡不奴人就修建一座營寨,附近的阿蘭部落不但沒有反對,還不斷將老弱遷徙到附近。
袁華正帶著人將土地挖開,掏出一個三米深的大洞,然後扔進木材將大洞燒的滾燙,再將一根六米長的原木底端伸進這些火焰之中,不停翻轉,將整個木頭底部的三米處烤黑。
然後,利用人力杠杆吊車,將碗口粗的原木豎立起來,插進三米深的坑底,再用被燒過的泥土回填,這樣做能夠讓埋入泥土深處原木部分不會輕易腐爛。
外層原木圍牆高三米,內層原木圍牆高兩米,中間留有兩米的空隙,會填入泥土,然後以人力夯實,這樣比燒磚來建造圍牆的速度要快的多。
這種營寨並不大,是一個以五百米為半徑的,圓形區域。袁華經過計算,為兩圈圍牆,他們需要三萬根原木。
山海城現在用物資向周邊阿蘭部落交換原木和人力,具體一點說就是用小刀,金屬農具,陶瓷,食鹽,糧食和布匹讓周邊的部落原木和夯土的人力。
這生意對於貧苦的牧民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這個時代高加索山脈附近,森林茂密。附近部落裡,幾個牧民組成一個小組,他們先租用不奴族的鋸子,帶著幾匹馬或者牛車就能在森林邊緣不斷的放倒樹木,然後用牲畜將木材運去不奴人的營地。
三十根碗口粗的木頭就能換一把兩人用的鋼鋸,接下來再運來的木頭就能換取其他的物資。
鋸子在這個時代,簡直就是神物一般的存在。首先,打造有薄有韌的鋼鐵這本來就已經很難,還要在上麵開出數百堅韌的鋸齒,對於傳統手工打造鐵器的鐵匠簡直就是難上加難,極其難以製造。
很多更遠的部落,為了能擁有更多的鋼鋸,也會派出大量牧民趕過來進行勞作。
當然,為了防止有些家夥將鋼鋸偷偷順走,租賃鋼鋸的時候要留下牛或者馬作為押金。
袁華他們第一次建造這種大型木樁夯土式大型營地,特意派了三千士兵和一百工匠參與建造。
附近的阿蘭人居然來了七千多勞動力,六千人伐木和挖坑,一千多人負責夯實兩排原木之間的土牆。
五月的高加索山脈,百花盛開,微風拂麵,遠處大樹的倒伏聲,近處夯土的號子聲,此起彼伏。
上萬人施工的營地現場,顯得無比熱鬨,喧嘩。
不奴族先是用大車在旁邊的高地上做了一個車陣,為所有人住宿和餐飲服務。
同時,萬一碰到羅馬人進攻,他們也能利用大車的車陣進行防禦。
這一次他們要修建兩座,先向西延伸出去大約一百公裡,老阿拉什和乞力負責第一個,袁華和劉行負責更遠的第二個。
袁華發現自己有病,說不清楚這到底是什麼病,他就是喜歡看著一個地方慢慢被建設起來,就像是有人喜歡玩砍殺遊戲,有人喜歡玩戰略遊戲,他現在喜歡這種人間的建設遊戲。
而且軍事建築,這種遊戲的感覺尤為強烈,你幾乎每天都能看到營地裡都在快速變化。
外層圍牆隻用了五天,而且後麵兩天的進展極快,可能是人員和工序之間磨合的問題解決了,人們的分工越來越有效,有人負責挖坑;有人負責燒火;有人負責運來木頭成排的擺在木牆修建的位置外圈;有人負責豎起;有人負責平整,將高出的部分砸進去;有人負責用鐵釘和木板固定。
反正,後兩天的進度能夠趕上前麵的三天。
現在,已經有一部分開始進行內圈原木的插入和逐段開始夯土了。
一百多名工匠在製作兩層落閘式營門,這是一種用滑輪組升起的營門,一共前後兩道。
這樣的營門一共有兩處,要製作四扇這樣的落閘門。
有五十人在製作更高的哨樓,離地高度是六米,能看的更遠。
一百多人在燒窯,不停的製作土磚,隻是用來建設裡麵的建築物,這些建築物將在城牆修完以後,再進行建造。
按照大匠師給的設計稿,袁華覺得這就像是一座城堡,而不是什麼城市。
人們將用木頭,水泥和磚塊,修建三層樓的建築,最高的頂部平台是邊長為二十五米的四方形建築,高達十米,頂層的原木平台之上會放置三射重弩機能夠居高臨下的射擊,那些登上城牆的敵軍步兵。
袁華在想,如果從天空俯瞰大地,這個營寨的外圍是一個圓形城牆,而中間是一個四方形高塔建築,它會很像一枚銅錢,外圓而內方。
另外,還將開挖了一個深水井,修建四個蓄水池。
袁華此時正走在城牆的工地邊,和一群工匠和士兵有說有笑,嘻嘻哈哈。
這裡隻要修好,就是一個標準的前沿營寨,整個營地駐紮的部隊大約兩千人,一千重甲步兵,一千輕騎兵。
同時,這裡還是附近的物資貿易點和征兵點。一旦加入不奴族軍隊,那麼這個人的家屬將可以移居到不奴人的任何城市。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這代表不奴人接受這個戰士和他的家人,他們從此就是不奴人。
羅馬人就在一百裡外,也在修建第二個營寨,他們目前已經完成了百分之八十。
現在,雙方的斥候已經在高加索北麵的山區碰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