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華第一次坐著大車車隊,帶著十架火吻前往黑海城。
這次運輸的過程讓他有了一次非常特彆的體驗,現在的大車都是雙馬四輪拖車,還帶了彈簧的。。。
他睡在一堆零件中間,每五十裡就停一下,開始更換馬匹和加注潤滑油,他有時會出來看一看,有時昏昏沉沉的睡著就過去了。
四天,他就抵達了黑海城的建設基地。
公元一一三年,八月初,黑海邊,一場盛大的建設交響曲正在袁華麵前奏響。
他走下馬車時,是一個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穿透薄霧,灑在這片廣袤的海岸線上,一切都還籠罩在寧靜之中。海風輕拂,帶著鹹濕的氣息,吹拂過空曠的沙灘,留下一道道淺淺的波紋。遠處,海天相接,雲淡風輕,壯闊的景色宛如一幅巨大的畫卷,徐徐展開在眼前。
然而,這份寧靜很快就被打破了。隨著一聲聲號角的響起,沉睡的大地開始蘇醒。工人們三三兩兩地從臨時搭建的帳篷中走出,揉著惺忪的睡眼,伸著懶腰,開始了一天的忙碌。他們有的扛著沉重的磚石和水泥,有的推著滿載木材的手推車,還有的拿著各式各樣的工具,腳步匆匆地趕往各自的崗位。
建設基地上,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磚塊被工人們小心翼翼地搬運著,他們喊著號子,齊心協力地將這些沉重的大型磚塊堆砌成城牆的基座。石塊與石塊之間,被精心地打磨平整,再用水泥仔細地粘合,確保城牆的堅固與穩定。城牆之上,木製的框架已經搭建起來,工人們在上麵忙碌著,將一塊塊木板釘在框架上,逐漸形成城牆的主體結構。
不遠處,一座座房屋也在拔地而起。工匠們精心地雕刻著木梁和門窗,每一刀都透露出他們精湛的技藝。他們將木梁巧妙地拚接在一起,形成房屋的骨架,再用磚瓦和水泥填充其中,一座座堅固而美觀的漢代風格房屋就這樣逐漸成形。屋頂上,黑色的瓦片被一片片整齊地鋪開,陽光照耀下,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在建設基地的中心,一座座的倉庫和工坊正在建造之中。它們的規模之大,令人驚歎。無數的工匠在這裡忙碌著,他們分工明確,忙忙碌碌。
海風依舊在吹拂,但它已經不再隻是帶來寧靜與祥和,而是夾雜著建設的喧囂與活力。錘子敲擊石塊的聲音、鋸子切割木材的聲音、工人們的號子聲和交談聲,交織在一起,奏響了一曲動人的建設交響曲。這曲子在海風中回蕩,在黑海邊的建設基地上空久久不散。
袁華在工匠和戰士之中與人群交流,他甚至學會用拉丁文問好,就像一個遊手好閒的路人,當然身邊的十個親衛出賣了他的身份。
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灑在建設基地上,為這片繁忙的場景鍍上了一層溫暖的色彩。工人們陸續收工,他們滿身疲憊,但臉上卻洋溢著滿足的笑容。他們知道,自己正在參與一項偉大的事業,一座嶄新的城市即將在這片黑海邊的土地上崛起。
夜幕降臨,建設基地漸漸恢複了寧靜。但袁華還能聽到遙遠處木料廠的輪鋸在工作,鋼鐵工坊的鍛造聲,隱隱約約還能聽到城市的脈搏跳動之聲,那是建設的脈搏,是這座城市即將誕生的脈搏。在海天壯闊的背景下,黑夜中這座城市的建設還在繼續,它的未來充滿了無限的希望與可能。
五艘羅馬大型商船在進行改裝,在船頭和船尾開始安裝“火吻”。
弓弩還好,最要注意的是火爐,要安裝一個全金屬煤爐,周邊也要包裹鐵皮,不然火焰對於船體本身也是一種威脅。
八月八日,五條羅馬貨船改裝完成,進行了第一次齊射訓練。
他們訓練的主要彈藥是圓形磚頭彈,金屬彈和空心火焰彈,每日他們隻能訓練兩發,畢竟這個時代拋射鋼鐵材料是一種奢侈的行為。
但袁華已經看過了黑海城的十個鋼鐵高爐和二十個水力鋼鐵工坊的工地,這是第一批鋼鐵工業,一個月後這裡也不會再缺乏鋼鐵。
但這還遠遠不夠,袁華的計劃是這樣規模的鋼鐵工業聯合體,黑海城還需要再建設兩期。
這裡是造船業的天堂,高加索山脈就在身邊,到處都是巨大的樹木,木材品質非常優秀。
袁華站在羅馬海船上看著身邊不奴族的水手,正在熟悉羅馬人的海船,現在的海員大部分替換成了不奴族的海員。
而羅馬船員則前往裡海,在那裡在加入裡海艦隊。
袁華認為三年後,這些人會慢慢融入不奴族,這裡人均所得其實超越羅馬。
船員把一把碎石用紙包裹,放入發射的金屬網兜,高舉右手,大聲喊道“散彈!”
兩個打射手轉動金屬底座,瞄準了遠處海麵上一個木筏上的大帆布,通過望山瞄準,大聲喊“已瞄準!”
船頭和船尾都有一個士兵豎起紅旗,袁華看向身後,四條羅馬海船也豎起了紅旗。
船長下令“擊鼓,發射!”
“咚”的一聲鼓聲響起,十架火吻同時發射,“喯,喯”兩聲巨響,火吻的力量太大,弓弦很粗,發射聲音很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