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本都總督的命令,四千羅馬海軍和兩千羅馬重步兵被埋進了山穀的窪地,卻無人知曉。
現在,黑海的通道再次變得安全起來,老阿拉什利用他發明的戰場快速情報係統,向巴統城的海船部隊發出了命令。
大量的物資和人口,將連夜起運再次抵達特拉布宗城,從海路回到阿蘭草原的黑海之濱,地點就在今天的索契,現在那裡被命名為“黑海城”。
老阿拉什在征兵的時候,從各個阿蘭部落購買了五千勇士,同時還包括他們的七千家人,隻是他們不是奴隸而是屬於不奴族的自由民。
這七千人沿著各個阿蘭部落,從山海城的北部城關,到黑海城之間每五十裡就挑選一個水源地建立了一個小型驛站型村落,這樣的村落大約有四十個,每個村落大約一百五十到兩百人口之間,進行定居式生活。他們人口不多,占用的土地也不多,這樣避免了和其他阿蘭部落爭搶大量土地。
山海城和江海城也派出三千工匠,趕著一千輛大車,分散進入各個村落,給他們帶去糧食,牛馬,教他們燒製磚塊,開墾土地以及耕種糧食和牧草。
現在這些村落開始都進入了建設,最重要的是每個村落都至少擁有三百匹馬匹,有的是不奴族送來的,有的是直接用不奴族商隊的貨物從各個部落手裡置換的。
一條橫跨黑海和裡海的快速運輸線開始成型。
現在,一個從山海城北關出發的大車隊,隻要使用馬匹的數量少於三百匹,那麼他們可以不用休息。每到一個驛站,就直接更換馬匹,直接前往下一個驛站。
在天氣正常的情況下,馬車每小時能走十五裡,他們每隔五十裡就更換一批狀態良好的馱馬,可以一直保持十五裡每小時的速度。
最重要的是,驛站會長期備用草料和糧食,馬車隊從此不需要自己再攜帶草料,這極大的提高了運輸量。
重要的還不是這個,重要的是現在開始從伊犁開始,在荒原,峽穀,草原和荒漠之間,隻要有水源的地方,每五十裡就有一個這樣的不奴族驛站。
這條路從伊犁城,到四河,到希望,到源啟,到江海,到山海,直到黑海城,這漫長的一萬四千裡漫布二百八十個驛站村落。
江海和山海負責西部道路驛站的建設,源啟,希望,不屈,四河,伊犁負責東部驛站村落的建設,二百八十個村落撒出去,如同一條草原上的珍珠鏈,串起了不奴族高效的情報網絡和運輸網絡。
最緊急的軍事郵件,從伊犁到黑海,能夠日夜不停的以50裡每小時的速度傳遞。二百八十個小時就能送達黑海城,十四天就能貫穿不奴族的東西邊境。
更可怕的是貨物運輸,換馬,換人,每一段馬匹和人,都隻需要負責五十裡的距離,送往五十裡,隔天就可以返回,人和馬都不累。而大車每五十裡在車軸裡加注牛羊油保護軸承,就能日夜不停的滾滾向前。
貨物能在四十天內跨越一萬四千裡,從伊犁抵達黑海城。
大漢那邊也說到做到,那邊的驛站也開始出現,隻是大漢的馬匹不足,做不到換馬,但能保證再也不用攜帶草料,運輸量正在快速提升。
讓人們始料不及的,其實是短途貿易的快速興盛。
驛站村落成了附近物資的購買中心,每七天驛站會將附近人們的需求統計好,讓馬車帶往最近的大城,由下一個出發的商隊帶來。
驛站甚至貨幣兌換,附近的居民可以用礦物,糧食,牛馬,來兌換不奴族的錢幣,然後這些錢幣用來購買物資。而驛站會將這些當地的物資,再交易給商隊,送去大城市販賣。
現在,這條北邊的絲綢之路開始變得漸漸繁盛,越來越多的草原民族開始派出自己的人口定居在這些小型驛站村落。
最開始的目的很樸素,就是可以了解接下來有什麼貨物抵達,看看可以購買些什麼,然後發現定居生活的收入更為穩定,就開始遷移來更多的人口。
袁華開出了條件,每年村落擴張的人數不能超過村落本身的四分之一,現在不奴族的驛站村落的入戶名額簡直要搶!
這麼做,是為了維持執鞭者和白馬少年的管理權威,一個大部落如果立刻加入,他們會不受管理。
原本是為了商路和速度建立的驛站村落,成了草原上的磁鐵,開始瘋狂的吸收起了草原人口,113年就吸附了超過一萬五千人口。
看上去好像不多,可這是一個在不斷擴張的數量。
而且非定居但是被雇傭用於運輸和建設的周邊人口也在快速增加,他們也是這條商路最積極的擁護者,是不奴族可以隨時動用的戰略人力資源。
不奴族用一種非徭役的方式在調動人口,他們通過商路來承載貨物,然後用貨物來支付勞動價值。
商路驛站能夠快速建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車鐵工具運到,立刻就能調動周邊部落上百人投入勞動。這種交易還需要周邊部落爭搶,或者開會來決定,不奴族的勞動積極性和勞動效率遠超大漢的徭役和羅馬的奴隸製度。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現在,這條路開始發揮出作用,從山海和江海城到黑海城隻有一千四百裡左右。
現在,源源不斷的大車隊,每三天就發出一批。
四天,一個車隊就會抵達黑海城,四千軍隊和三千工匠開始入駐,所有掠奪來的人口開始被分配投入勞動。
這些人稱為不奴族雇工,通過勞動換取糧食,衣物和房屋,三年後自動獲得自由人身份。以前是一年,袁華和劉玉商量改為三年,但物資配給並不差,和新的阿蘭移民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