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玉米和土豆_諸朝一起看直播:從詩詞到曆史_思兔 

第118章 玉米和土豆(1 / 1)

【並且,為紀念陳振龍引進薯種和金學曾推廣種植的功績,閩人曾在福清縣建立報功祠。

清道光十四年,福州人何則賢也在烏石山建“先薯祠”,後祠被廢。現存“先薯亭”建於1957年。】

陳振龍很快就被請走,他種下的甘薯也一並被帶到了能主事的人麵前。

不管是“閩中大旱”的消息,還是這個能活命的“甘薯”,亦或者這個後來被立祠的陳振龍,大家都是慎重以待。

另一個世界,張居正看著這個消息也是眼前一亮。

雖然他不知道為什麼紅薯沒有推廣出去,但其實這年歲也並不算很久遠。現在的陳振龍不用打聽也知道尚未帶回甘薯,但是他並不打算放過。他一邊看著天幕,一邊草擬奏章,打算明天帶給聖上定奪。

呂宋嗎?

開海一事在聖上的應允下已經開始著手恢複,他眼中是真切把明朝、把百姓放在心上的,於國於民有利的事他都會去做。

不過他心中也暫時埋下了一絲隱慮,萬曆二十一年……應該是新皇了吧?

他不知道那時自己還活沒活著,他隻是有些疑惑——

若他還活著,怎麼會放過這樣高產的作物,畢竟下麵一定會把情況報上來,他不可能不會重視。隻是若他已經不在了,當時的帝王又是為什麼視而不見?

現在聖上雖然有些沉溺女色,但也是認真做事的。而他提拔那些的官員,包括自己,哪怕會有自己的心思,但也都是做實事的。

所以他也想不到當今不過僅在位六年便去世了,甚至自己還被選為托孤大臣。他更想不到新即位的萬曆皇帝又是怎樣一個任性的人。

【據古籍記載,荒年時,“鄉民活於薯者十之七八”。

清乾隆年間,甘薯已推廣到全國大部分地區。當時全國甘薯種植麵積達一億多畝,年產量折原糧達三千萬噸,占世界甘薯總產量的80。

這是一項很驚人的數據。】

【當然,明清之際,不僅僅是紅薯傳入了我國,還有另外兩種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主食也傳了進來,那就是玉米和土豆。】

天幕上圖片轉換,現在換成了青翠的玉米葉包裹著的金黃飽滿的玉米和一個個圓滾滾的土豆。

【玉米玉米傳入華夏的時間大約是在16世紀中期,詳細的時間是明朝嘉靖三十年。

根據各省通誌和府縣誌的記載,玉米最早傳到我國的是廣西,時間是1531年,距離哥倫布發現美洲不到四十年。

到了明代末年,它已經傳播到河南、陝西、河北、山東、甘肅、江蘇、廣西、安徽、廣東、雲南等十省。

清初五十多年間,到十七世紀末,即康熙三十九年為止,方誌中記載玉米的比明代多了遼寧、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

好消息真的是一個接著一個。

玉米列出來的介紹,又是一種長壽食品。雖然那些成分並不了解,但總歸是好的。

永樂帝朱棣這次沒有發表什麼意見,先前萬曆年間的事實在是給了他一個打擊,既然下麵的人都一直努力推廣了,並且還是巡撫一力支持的,怎麼上麵就沒有反應呢?

現在看著這個玉米在明朝便推廣傳播開來,才無聲地吐了一口氣。

這時,畫麵又切換到了土豆。土豆耐寒、耐旱、耐貧瘠土壤,適應性極強,產量頗高。

他更是下定決心,也不用等到未來了,現在他就已經打算派人去取種了。

沒道理那什麼歐洲的人能到那些地方,他們大明實力更加強大的寶船到達不了。

同時,他心中的緊迫感愈發強烈,海事方麵的人才啊,還是得抓緊培養,不能把事情全都壓在鄭和一人身上。

【至於另一種主食土豆,和玉米原產於中南美洲不同,它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人工栽培史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至5000年的秘魯南部地區。在16世紀中期,土豆被一個西班牙殖民者從南美洲帶到歐洲,而那時人們隻是把它的花朵當作裝飾品。

至於傳入華夏的時間,土豆在16世紀時已傳入華夏,隻是華夏人食用土豆的曆史相對短暫,因為它在華夏也遇上了和歐洲相同的遭遇。等到新航路開辟後它才“西食東漸”,逐漸進入到華夏人的食譜中。】

清朝的三位皇帝也是反應不一,但有一點相同的,是在得知這三樣被天幕肯定的高產作物,首先做的就是繼續推廣。

乾隆更是詩興大發,忍不住又寫了一首詩。

在他看來,天女這不就是在肯定他的功績嘛!在他的治下,百姓富足,這些東西也已經走進千家萬戶,明朝沒有做到的事,他們做到了,他又怎麼可能不得意?

一時之間,朝堂之上也都是恭維他的聲音,乾隆照單全收。

對著這三樣介紹的作物,民間也是反應不小。

此時天幕之上畫麵再變,出現紅薯、玉米和土豆這三種作物的種植之法。

表格清晰,旁邊更是視頻演示的清楚,從整地、播種(育秧)、田間管理到收獲一個不落。

隻見那土壟起得頗高,紅薯苗栽種其上。往下,整地作畦,嫩生生的玉米苗迎風微動,很是整齊。最下麵,土豆的身影被土壤掩埋,隻餘下蔥綠的苗。

眾人皆仔細觀看,許多農夫模樣的人更是目不轉睛。

“原來如此,此作物喜溫怕冷,需充足陽光,耐旱但不耐澇,這紅薯種植還挺講究。”一位老農喃喃自語。

不過待他看到收獲時的場景,那滿滿當當的果實,立馬改口,“收成這樣好,是該精細一些的。”

這視頻中的東西,都是現代種植之法,自然是比古時精細不少。當然,種子也優異許多,收成更不是古時可以相比的。

但他們依舊很期待,哪怕少一些,也是豐收啊!

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朝廷才能把這些東西推廣到他們這裡來呢?

喜歡諸朝一起看直播從詩詞到曆史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諸朝一起看直播從詩詞到曆史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離異帶娃穿越 星鐵:性轉龍尊的前世今生 我在原始部落搞扶貧 星宇世變 你進來,仇怨得報 從四合院開始的諸天藏寶 開局四代目火影 西彆東川錄 恨離彆 鬼才捉鬼:笑鬨陰陽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