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打仗的情況看,北宋得兩線作戰,隻能主打防守。
但到宋太宗的時候,那才是真的重文抑武。
宋太宗軍事能力遠不如趙匡胤,隻能靠這辦法加強皇權,還弄出個“平戎萬全陣圖”!
趙匡胤一直做的,其實是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藩鎮實力,不是光針對武將,他打壓的是太集中的權力和地方權力。
趙匡胤為加強中央集權,在中央設了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把宰相權力削弱分割,搞軍政、民政、財政三權分立。
同時,中央也搞軍政、民政、財政三權分立,開始降低宰相地位和權力。
趙匡胤在禮節上還取消了宰相“坐而論道”的製度,讓宰相沒了那種百官比不了的待遇。
看到這兒,大家應該能明白,趙匡胤不是隻打壓武將,也分割相權,有計劃地加強皇權和中央權力。
這就是皇權和相權在較勁,在中央和地方的關係上,趙匡胤用的是強乾弱枝的辦法。
先說地方上,派文臣當知州,還設通判跟知州互相牽製。
規定各州刺史直接向朝廷報告、聽朝廷詔令,節度使不能管除了所駐州之外的政務。
後來慢慢派京官(文臣)接替刺史管州務,叫“權知xx州州軍事”,簡稱知州。
“知州事”不是正式官名,州的實際管事的是通判。
“知”是“知會”“管理”的意思,後來變成牽製、監視州府長官的一種定例。
所以可彆以為通判就是知州的副手,當時人覺得那是“監州”,這更符合知州的身份。
趙匡胤就這麼通過分權製衡,把藩鎮節度使的權力收到中央朝廷了。
趙匡胤見識廣,深知底層士兵的心思,那就是誰發錢,誰當家!
“錢就是權”,這在太平時候可能不太準,在五代十國那可是真理!
唐末藩鎮就是因為有了財政權,才能獨立於中央之外,趙匡胤當然有辦法對付!
於是他想辦法讓財權集中,首先中央朝廷的三司使管著四方貢賦和國家財政,統領鹽鐵、度支、戶部。
而在地方上設轉運使,把地方收入大部分送中央。
地方州郡賦稅收入除留一小部分,其他都歸中央,三司權力很大。
地方沒了財政權,自然沒法獨立,藩鎮那一套慢慢就不行了。
軍事上,趙匡胤讓樞密使專管軍事政令、調動禁軍,跟中書省並稱“二府”(政府、樞府)。
樞密院大事都要跟皇帝彙報批準。
從“二府”並立能看出來,趙匡胤做這些都是為了加強中央權力、皇權。
對文臣武將,趙匡胤的態度一直是文武製衡,誰冒頭就削誰,誰勢力大就揍誰。
要說重文抑武讓宋朝變弱這事兒,趙匡胤有責任,但這鍋他可不全背。
畢竟趙匡胤打了不少勝仗呢,不信,您接著瞧!】
喜歡開局曝光,唐高宗喜歡小媽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開局曝光,唐高宗喜歡小媽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