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5月4日,牛島下令以部分兵力由駁船運送,在美軍戰線後方海岸實施登陸,配合主力從正麵發動的攻擊。
這次反攻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失敗。
日軍的登陸部隊在航進途中被美軍發現,隨即遭到驅逐艦和地麵炮火的猛烈轟擊。
登陸部隊還未上岸,就被消滅殆儘。
正麵主攻部隊一離開堅固的防禦工事,立即遭到美軍優勢炮火的集中轟擊。
不到二十四小時,日軍的反攻就被徹底粉碎。
牛島的這次反擊得不償失。
日軍損失了大量人員,消耗了大量的彈藥,尤其是彈藥的儲備接近枯竭。
牛島不得不下令節省彈藥,每門炮平均每天隻有十發炮彈。
這一決定嚴重影響了日軍的後續作戰能力。
如果牛島不實施這次反擊,那麼反擊中損失的人員和彈藥或許可以在堅守防禦中堅持更長時間,給予美軍更大的殺傷。
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宣布戰敗投降。
衝繩海麵的每一艘美軍軍艦向日軍陣地發射三發炮彈,以示祝賀。
然而戰場上的廝殺並未因此停止。
美軍投入了新型的噴火坦克和重型坦克,冒著日軍的槍林彈雨,碾壓日軍的戰壕,衝入日軍的陣地。
噴火坦克將凝固汽油射入日軍隱藏的山洞和坑道,日軍的防線逐漸被突破。
但牛島仍然沒有放棄,在夜色和煙霧的掩護下,悄然組織部隊有序地撤往下一個防線。
戰鬥發展成了一種模式日軍先是憑險死守,接著美軍在猛烈火力支援下取得突破,日軍後撤到下一道防線再死守,如此周而複始,日軍的防區逐漸縮小。
巴克納站在指揮所的高地上,望著遠處逐漸被炮火吞噬的山嶺,心中既有勝利的預感,也有對未來的隱憂。
日軍的抵抗依然頑強,而美軍的每一步推進都伴隨著巨大的代價。
衝繩的火焰仍在燃燒,戰爭的硝煙遮蔽了天空。
在這片焦土上,無數生命在炮火中消逝,而勝利的曙光卻依然遙遠。
巴克納深吸一口氣,轉身走向地圖,繼續籌劃下一步的進攻。
而牛島,站在另一端的指揮所中,凝視著逐漸縮小的防線,心中充滿了無奈與決絕。
日軍的彈藥即將耗儘,防線即將崩潰,但他依然下令部隊堅守每一寸土地。
這場戰鬥已無勝算,但他依然選擇戰鬥到底,直到最後一刻。
衝繩的火焰,燃燒著雙方的意誌與生命,也燃燒著戰爭的殘酷與無情。
1945年5月19日,夜色如墨,衝繩島上的日軍指揮部內,氣氛凝重得幾乎讓人窒息。
奧山大佐站在一張破舊的地圖前,目光如炬,掃視著圍坐在桌旁的各小隊隊長和飛行隊長。
他們的臉上寫滿了疲憊,但眼中卻燃燒著凶狠的火焰。
“我們必須打破美軍的壓製,”奧山的聲音低沉而堅定,“讀穀機場和嘉手納機場是美軍的關鍵補給點,摧毀它們,才能為我們爭取一線生機。”
經過激烈的討論,作戰方案最終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