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王教官的指導,看準靶心,閉氣穩神。
弓弦在手指間緊繃,箭羽貼著麵頰,耳邊一片寂靜。
靶心在林向安視野中逐漸清晰,神情專注,指尖一鬆,箭如脫弦之龍,直飛而出,劃過長空,直直射入木靶,發出清脆的響聲。
緊接著又拿起一根箭,射了出去。
這時候的射箭不講究精確度,而講究箭中靶時,要保持足夠的力度,以確保造成殺傷。
射準和殺傷力相比,耗費的力度更小一些。
林向安這一組五個人,初學者能拉開弓,保持穩定姿勢,都不易,能夠射到木靶基本沒有。
但林向安不僅射出去了,還射中木耙,雖有點偏,但非常厲害了。
一連射了五箭,一箭比一箭靠近靶心,身邊人驚呆了,連王教官都詫異。
“你曾練過箭?”
王教官注意過林向安的手掌,並沒有手繭。
“這是學生第一次練,不過我練過幾年拳。”
聽完後,點點頭,大概明白了原因,習武之人下盤較穩,長期練基本功,那雙臂有力,這對射箭來說,是非常大的優勢。
其次這孩子領悟力很強,能快速上手。
“就按照你現在架勢,多練習即可。”
林向安點點頭,調整呼吸,再次搭箭。
和槍擊一樣,握持穩固是基礎,瞄準是關鍵,但最重要的,是出手那一刹的果決。
這位學生,在所有人之中,特彆突出,王教官留意這人之後,才曉得他是今年的小三元,可以說是文武雙全了。
一起練的學生,沒多久就堅持不住了,拉弓的姿勢時間長了,胳膊會酸。
累了的張景和一臉敬佩地看著林向安。
其他人知道林向安,就是最近備受議論的人,隻覺得這人真是奇怪,異於常人。
結束時,林向安和張景和收拾好東西,一起離開。
路上,張景和一臉坦蕩,隨意地問道,“向安,我聽說你要辦學報,是做什麼的?”
這事他也聽說了,後來去問了哥哥張書淮,不過哥哥並不關注,他隻好從彆人那打聽,但都說不清。
“就是將學生的優秀的詩詞、文章發表出來,和書不同,隻是單張紙,更容易在學生間傳播。”
理解了林向安的意思,張景和瞬間想到了哥哥寫的詩,還得到爹讚賞過,想來是不錯的。
“原來是這樣,我這裡有幾首詩,我明日拿幾首給你瞧瞧。”
林向安沒有拒絕,既然有投稿的,若是質量可以,刊登出來也可以。
“可以呀,若是不錯,我給你發表在小報上。”
兩人就約好了,第二天下午見。
等林向安看到張景和手裡的詩,發現比他們選定的要好,有些心動,想調整一下。
“這是你寫的,還是其他人寫的?”
張景和也沒有隱瞞,“這是我哥哥寫的,我拿來時跟他說過了。”
“我記得你哥哥是張書淮?你確定他同意嗎?”
其實張景和並沒有和哥哥說清楚,隻說想借用他兩首詩,他哥哥也沒多問,便同意他拿去。
反正拿來,就是他去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