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的新聞曝光,都是對社會不公的有力回應,也讓更多人認識到,民報不僅僅是記錄事件,更是為弱勢群體發聲的工具。
每當事件解決後,林向安就會在報道上提到劉知縣,讚揚他愛子如民,是當地的好父母官。
“民報現在真的是越來越有影響力了!”
在縣城的酒樓裡,幾位讀書人討論著,“他們揭露的這些事情,簡直觸及到了社會的根本問題,給那些有權勢的人狠狠地敲了警鐘。”
另一位書生也感歎道,“這不僅僅是在解決問題,更是在為我們這些無權無勢的人發聲。”
林向安也知道,民報現在的影響力逐漸擴大,他所做的一切,逐漸改變了縣城的局勢。
在每次報道之後,他都會在報道中提到劉知縣處事公正,讚揚他“愛民如子”,並稱其為“當地的好父母官”。
這種看似客套的措辭,實則是為了進一步鞏固劉知縣的公信力,並借此讓他感受到民眾的支持和認同。
隨著民報在社會上的聲勢不斷攀升,民報逐漸在縣城、乃至更廣泛的地區傳開。
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民報,人們也常談論民報的創始人林向安,這件事在縣學人儘皆知,消息也沒有隱瞞,慢慢擴散開。
於是林向安的名氣,在縣裡越來越大,得益於林向安的口碑,林家的生意也越來越好。
他的行為得到了周教諭和徐山長認可,為百姓做實事發聲,不僅帶來了收益,更帶來了聲望。
隨之而來的,林向安承受風險也在增加。
有到家裡鋪子故意找茬的,林向安提出,所有問題都在人群中大大方方解決,絕不推卸責任。
那些找茬不成,反而還助長了大家對林家的信任。
隨著民報的越來越熱,林向安還被劉知縣叫過去問話了。
被劉文昌帶到劉知縣的書房,走進屋內。
劉知縣正坐在書桌後,眉頭緊鎖,目光深沉,似乎在思索著什麼棘手的事情。
房間內的氣氛壓抑沉寂,仿佛連空氣也因沉重的思緒而凝固。
“爹,我將向安帶過來了。”
“學生林向安,拜見劉大人!”
林向安走上前,恭敬地向劉知縣行禮。
劉知縣沒有立刻開口,隻是輕輕揮了揮手,示意他坐下。
對著劉文昌說道,“昌兒,你先出去,我和林秀才有些事要說。”
雖然好奇兩人的談話,但他爹都發話了,劉文昌隻好有禮的退下。
待劉文昌出去後,劉知縣臉上露出溫和的笑容,屋內的氣氛倒顯得沒那麼拘謹了。
“林秀才,聽說民報和學報都是你提出來的?”
喜歡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趕考日常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趕考日常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