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華夏大地,有一個神秘的地方——豐都,它被號稱為陰曹地府、鬼城。這一稱號的由來,要追溯到遙遠的東漢時期。
東漢年間,南陽郡新野的一個官宦人家,有個子弟名叫陰長生。他家與皇後陰麗華家沾親帶故,儘享榮華富貴。然而,陰長生卻對富貴生活毫無眷戀,毅然決然地離家踏上了修道之路。他拜在得道成仙的馬鳴生門下,學習道術。在跟隨馬鳴生的日子裡,陰長生像仆役一樣,悉心服侍著師父。馬鳴生卻整日與他談論當世之事,還帶著他一起耕地勞作,對修仙之事隻字不提。就這樣,十幾年過去了,陰長生的修道之心從未動搖。當時一同追隨馬鳴生的人,一個個都因耐不住寂寞和失望而離去,唯有陰長生初心不改,始終儘心儘力地恪守著弟子之禮。馬鳴生見他如此堅定,終於將他帶到了青城山。在那裡,馬鳴生傳授他煉土成金之術,之後又設立祭壇,鄭重地把《太清神丹經》傳給了他。
陰長生學成後,煉出了十幾萬斤黃金,將這些黃金全部布施給了天下百姓。隨後,他自己配製仙丹,服下仙丹後,竟白日飛升,成了仙人。道家成仙的方式有“屍解”和“白日升天”,“屍解”是指修道者元神離開肉體而成仙,而陰長生則是更為難得的“白日升天”。他被尊稱為“陰君”,在人間度過了三百多年的歲月,最後在平都山的東邊白日飛升。這平都山,就位於如今重慶豐都縣城的東北方向。據《雲笈七簽洞天福地》記載,平都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也被稱作“豐都名山”或“酆都名山”。
與陰長生同時代的,還有一個叫王方平的人。王方平以孝廉身份入仕,一路做到中散大夫。他博學多才,精通五精,對天文、圖讖、“河圖洛書”等都有深入的研究。他能預知天下興亡,知曉人之吉凶禍福。後來,他辭去官職,入山修道。漢桓帝曾想強行讓他入朝為官,可王方平見到桓帝後,緊閉雙唇,一言不發,桓帝也無可奈何。王方平得道後,起初住在鄉裡,由東海郡的陳耽家供養,東海郡大致在如今的山東、江蘇等地。後來,他離開陳家和東海郡,進入括蒼山,途經吳地,住在胥門。括蒼山在如今的浙江麗水,之後他又到了蘇州,住在胥門即蘇州城西萬年橋南。在胥門蔡家,王方平顯靈,還召來了麻姑,之後便又離去了。蔡家的人說,王方平常在昆侖山,往來於羅浮、括蒼等山,這些山上都有他的宮室。
王方平總管“天曹”,天曹是天上的掌事機構官署。地上五嶽掌管的人間生死大事,都要先向王方平稟告,因此他被尊稱為“王君”。王君出行時,常常不帶百官,隻乘坐一頭黃色麒麟,往來於天上地下、田野山林之間。每到一處,當地的山神、海神都要出來恭迎。而王方平當初修道成仙的地方,正是平都山上的五雲洞。因為陰長生和王方平都在平都山修道成仙,且時間相差不遠,所以“陰君”和“王君”被合稱為“陰王”。
這“陰王”的稱呼,卻引發了一場誤會。後人誤以為“陰王”是主管陰界之王,而實際上,主管陰間的最高行政長官是道教中所說的“酆都大帝”。酆都大帝是天下鬼神之宗,治羅酆山。據陶弘景說,羅酆山在北方癸地,山高二千六百裡,周回三萬裡。山上山下都有鬼神宮室,山上還有六宮。酆都大帝主管北方鬼國,羅酆山也是北方的山。但後人卻將“羅酆山”和“酆都名山”混淆了。就這樣,基於“陰王”及“酆都大帝”的故事,四川的酆都便成了鬼城,成了人們心中陰曹地府的所在地。
清朝初年,一位名叫劉綱的官員受命出任酆都縣令。劉綱為人廉潔自律,一心為民。他剛到酆都,便四處奔走,體察民情,傾聽百姓的聲音。
一日,劉縣令帶領下屬外出視察。走著走著,他看見無數百姓圍聚在一處,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他走上前去詢問,一個布衣百姓如實告知,說馬上就要開始祭祀陰間鬼神了。劉縣令聽後,立刻出言阻止。這一下,眾人一片嘩然,紛紛發表言論,擔憂會被鬼神責怪乃至懲罰,眾人請求劉大人收回命令。眾人哀求道“需要劉大人與鬼神講明,達成共識才可以啊。”劉縣令問“鬼神在何處?”眾人指著一口古老的枯井說“鬼神就居住在井底,隻是無人敢去。”
劉縣令毫不遲疑,堅決地說“為民請命,死又何懼,我當獨自前往。”他的下屬生怕他有危險,自告奮勇地欲代縣令下井,卻被劉綱喝叱阻止。隨後,劉綱命下屬取來繩索將自己捆住,準備下到井底。此時,眾人心裡忐忑不安,紛紛勸說縣令不要下井,可是劉綱去意已決,絲毫不為眾人的勸說所動。
劉綱有一個護衛名叫李詵,是個豪放任俠之士。他擔心劉綱的安危,便說“我也想知道鬼神之說是怎麼回事,請讓我跟您一起下井。”劉綱不同意,但李詵執意要跟著去,聲稱自己有功夫在身,不僅能自保還能保護劉綱。這番話最終說服了劉綱,二人綁上繩索,一同下到了井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從井口到井底有十六米深。原本黑漆漆的井底,突然明亮起來,就像有太陽照射一般。他們看到的城牆房屋,都跟陽間一樣。這裡的人身形容貌比陽間的人略為瘦小,太陽底下沒有影子,踏於空中行走。這裡的人說他們不知有地麵,都是這樣行走。
後來,他們見到了劉綱到來,紛紛圍繞著下拜,問道“大人是陽間的官,來此處所為何事?”劉綱說“我為陽間百姓請求免去陰司錢糧而來。”群鬼無不連聲讚歎,把手放在額頭處向劉綱行禮,以表最高的敬意。然後說“此事需要與包閻羅商榷。”
劉綱問“包閻羅在哪裡?”鬼說“在殿上。”隨即引路來到一殿前。宮殿巍峨峻拔,殿上坐著一個大約七十多歲的神官,身著紫色禮服,頭戴玉串禮帽,神態十分莊嚴。群鬼傳聲呼喊“酆都縣令光臨……”包閻羅起身下殿相迎,作揖行禮後把劉綱請至上座,問道“陰陽道路阻隔,劉大人因何事來此?”
劉綱站起身來,向閻羅王拱手說“酆都水澇和乾旱頻繁發生,百姓窮困潦倒,就連朝廷征收的賦稅,都苦惱不能交足,又怎會有能力向陰司交納錢糧,再多一項租稅呢?所以我冒死而來,為民請命。”
包閻王笑著說“陽間有妖僧惡道,以鬼神為借口,引誘他人找僧人或道徒供齋食,作法事,因此而用儘家產的人不下千萬;鬼神與陽間道路相隔,陽間的百姓不能儘人皆知,故而沒法戳破這些對鬼神的誣陷毀謗,劉大人為民除此弊端,就算不來地府,又有誰敢違抗呢?而現在更改為駕臨地府,足以證明您的仁慈勇敢……”話還沒說完,見一束紅光從天而下。包閻王起身說“伏魔大帝來了,暫且請劉大人回避片刻。”劉綱隨即退到後堂。
沒一會兒,關神身穿綠色長袍,手捋著胡須,從天空緩緩而下,和包閻王行了客人與主人間寒暄的禮數。關神說“包閻王這裡怎麼會有活人的氣息?”包閻王詳儘敘說了劉綱到地府為民請命的事,關神感歎道“若真是如此,便是一位賢德的縣令啊,我很想見見。”
劉綱跟護衛李詵聽關神此言,驚恐不安地出來拜見。關神賜二人坐下,和顏悅色問起陽間的事,但是不說鬼神之事。一開始交談頗為愉快,哪知素來憨厚剛直的李詵問道“玄德公如今在哪裡?”關神瞬間就不高興了,怒發衝冠地向包閻王辭彆離去。
包閻王大吃一驚,歎了口氣對李詵說“你必會被雷擊死,我也不能救你,唉……這事怎麼可以問呢?況且還是在臣子麵前,稱呼他君主的名字?”
劉綱也感大事不妙,急忙代李詵向包閻王求情,希望包閻王有將此事緩和下來的辦法。包閻王在殿上徘徊思考,說“隻能趕快死,還能免去被焚屍的可能。”於是從盒子中取出一枚玉印,方有一尺多,遂解開李詵衣服在他背後蓋了一個印。
事已至此,劉綱跟李詵向包閻王拜謝離開,仍然從井底吊了出來。一乾人走到酆都縣南門的時候,李詵突然中風而死。劉綱很是悲痛,命人為李詵辦理後事。沒多久,下屬就買來棺材將李詵裝入棺中。突然,暴雷震電環繞其棺槨,劈閃不停。等到雷電褪去,府衙的人才敢上前查看,隻見李詵的衣服幾乎被焚燒殆儘,唯獨後背有印的地方完好無損。
此後,劉綱下令禁止祭祀陰司,酆都縣的百姓也因此省下了不少錢。每年上交朝廷的賦稅之後,還有不少餘錢,得以過上安定的生活。劉綱因此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人人稱讚他是難得的好官,是為了黎民百姓敢去地府的第一人。而李詵的死,雖令人惋惜,但也讓人明白,敬畏之心不可無,哪怕是在這神秘莫測的陰陽交界之處,言行舉止都需謹慎,稍有不慎,便可能招來意想不到的後果。
喜歡古代奇事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古代奇事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