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曲道“但此時濟南府戰況未明,海漢發這通知,稱山東全境即將迎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亂,這未免有聳人聽聞,故意製造緊張氣氛之嫌”
“不好說。”韓勤搖搖頭道“我有一個濟南府的遠方親戚,前幾天剛拖家帶口來了福山縣,如今在縣城外租了院子住下來。據他所說,這次打進山東的清軍有十好幾萬,而且看架勢是想打下幾座大城不走了。朝廷在德州和黃河沿岸部署了兩道防線都能沒攔得住清軍,據說濟南府也多半是守不住了。”
張普成補充道“如果濟南府丟了,那可就真是一場大亂了”
如果堅固如濟南城都尚且守不住,那麼山東境內其他的城池能擋住清軍的攻勢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而近期湧入福山縣的這些外地權貴肯定也不是傻子,他們所掌握的信息已預示著大明對山東戰況無力回天,所以這些人才會急急忙忙地跑到這麼遠的地方來躲避戰亂。
要是濟南城和其他大城接連失守,那麼海漢所預告的狀況就極有可能會在山東上演了。到時候即便是海漢庇護之下的福山縣也未必就是安全的地方,即便清軍沒有殺過來,大量湧入的難民和亂兵一樣有可能將這裡變為紅塵煉心沈清。
在座這三人都親身經曆過當年的登萊之亂,自然知道難民和亂兵是何等可怕。就連一直在質疑海漢做法的黃曲,此時臉色也變得十分難看,似乎是想到了當年見過的某些場景。
如果登萊之亂的局麵再次重現,那他們肯定寧可身處海外,也不願再去趟這灘渾水。
張普成繼續說道“海漢人舍不得本地的產業,所以肯定會調集兵力護住福山縣的周全,陳一鑫匆匆趕回來主持大局,應該便是為了這個目的。”
他們雖然平時不出縣城,但陳一鑫回福山縣之後所采取的這些措施,以及在公開場合的講話,倒是已經通過各種渠道傳到了他們耳中。此時再細細回想這些信息,果然便如張普成所說的這般。
黃曲沉著臉道“海漢人即便護不住整個福山縣,見勢不妙的時候往芝罘島上一撤,就算千軍萬馬也攻不上去。但我們待在縣城走不了,這要是一亂起來,我們可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張普成輕笑道“有黃大人鎮守縣城,安全應當無虞。”
黃曲聞言哼了一聲,卻沒有接這話茬。
福山縣為數不多的武裝人員已經在前些天被征調去了登州,本來黃曲身為把總,應該由他帶隊指揮,但黃曲卻稱病在家,推掉了這個任務。至於黃曲為什麼要推脫不去,張普成認為這是因為黃曲已經知道前線形勢不妙,不想以身涉險而已。
黃曲會有這樣的選擇倒也正常,他們幾人如今的身家都已不菲,已經不需要為了功名去拚老命,趨利避害才是聰明的做法。不過張普成有點看不起黃曲的原因是,他一邊拿著海漢給予的好處,一邊又質疑海漢的做法會搞亂山東局勢,同時又在逃避承擔作為大明官員的責任。所以說到這個節骨眼,張普成便不輕不重地戳了一下黃曲的軟肋。
韓勤在衙門的身份比這兩位都矮了一級,這個時候就隻能由他出來打圓場了“二位大人,既然這縣城裡已經不太安全,那我們何不主動聯係海漢人,暫時搬去芝罘島居住,等過了這個關口再走一步看一步。今後是留在縣城繼續維持縣衙運轉,還是移民去海漢國當財主,都可以到時候再慢慢商量嘛”
韓勤其實老早就聽明白了張黃二人的意思,而他對於投靠海漢並沒有太多的抵觸情緒,畢竟他就隻是個沒品沒級的捕頭而已,大不了棄了這鐵飯碗拍拍屁股走人。而張黃二人卻是正經的朝廷命官,說話做事自然都要多出一些顧忌,像這種“大逆不道”的話也隻能由他來開口言明。
張普成還在假意斟酌道“我們若是這樣做,會不會不太妥當再說這也不太好跟海漢人開口相商,說不定還會引起他們誤會”
韓勤見狀隻能把這鍋全背了“大人不必為此事發愁,這就交給我去辦好了。正好馬家大少爺還欠我一個人情,可以找他代為出麵去向海漢人提要求。”
路已鋪好,張普成和黃曲自然也就不再推脫,於是便讓韓勤承辦此事。
然而韓勤也不是那麼好相與的角色,當下又道“如今全縣戒嚴,我們都出不了縣城,所以此事隻能以書信方式托付給馬家大少爺去辦。在下文筆不行,隻能請張大人代筆說明其中原委。”
這麼大的事真要靠書信傳訊,張普成當然也不敢交給他的師爺幕僚去操作,但他知道韓勤交遊廣泛,肯定還有彆的辦法傳訊出城,這隻是故意要拉自己下水而已。
張普成一不做二不休,當下應道“好,那便由本官起草書信,也請黃大人一並簽字畫押,以免海漢人不信此事。”
黃曲沒有應聲,默然考慮了半晌之後,才重重地點了下頭,表示對這個方案的認可。大亂將至,這個時候也顧不上彆的事情了,還是設法保住自己性命和家產比較重要。而放眼整個福山縣,最安全的地方就莫過於海漢駐軍的芝罘島上了,隻要去到那裡,就不用再擔心難民亂兵的威脅了。
當下張普成便執筆寫了一封信,將三人的打算作了簡單說明。當然他沒有在信中直截了當地明說自己要遷到芝罘島暫住,而是婉轉地提出希望將家人和財物送到島上,接受海漢軍的保護。他相信以海漢人的處事能力,自然能夠明白自己的真實意圖是什麼。
黃曲和韓勤看過內容之後,也對張普成的做法表示了認可,當即一起在信上簽字畫押,表明三人一體同心。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