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和兒子說,“你說今天是你的生日,你要玩。但今天也是媽媽最辛苦的日子呢!”
他懂了,說“謝謝媽媽!”
生日當天玩抓人玩到9點多。
生日蛋糕也沒來得及吃,因為太晚了。
我和孩子爸爸聊,我說,兒子15歲了,我們就已經成為“空巢老人”了,孩子也隻是找同伴,也不願意呆在家裡了。
我還說,兒子沒有和我們在一起吃蛋糕的時間,他隻是惦記著玩,這也不算他不尊重我們吧?我要對他提出這樣的要求嗎?
當時,我很疑惑,但也猶豫。後來也沒有向兒子提出這樣的要求。
但是現在我覺得我們是可以向他提出這樣的需求的,就好像我點了一下他,關於生日也是媽媽的辛苦的日子一樣,他是能懂的。
孩子常常長大之後不做什麼事情,父母會埋怨。比如,我的兒子不懂得感恩呐,他就知道問我要錢呢,他很懶,不願意幫助媽媽分擔家務哪,諸如此類等等。
但是追根溯源,是因為父母在他小時候,沒有教會他感恩,沒有教會他勞動,沒有教會他看到父母的付出。
我們,作為父母,沒有教會孩子這些,也是一種失責!
因為孩子長大之後,不隻是對自己的家人如此(當然這個也是重要的,但重要的是後者),而且對他周圍的人也是如此。
當然,很多父母,自己也根本看不到自己的失責,因為他們自己也是如此。
繼續說說兒子,還沒有來得及吃蛋糕,生日當天晚上兒子就生病了。
很久兒子都不發燒了,這次在他十五歲生日的當天晚上,兒子發燒了。是又要長大了吧?
生病的時候,他特彆難受,以前看他生病都不是這麼的難受。
他嚷著,什麼時候病能好啊,我不想生病啊。
可是呢,不想歸不想,該要生病還是要生。
於是在床上他不得不躺了一天,晚上全身還很燙,直到第二天淩晨左右,他才逐漸好轉。
然後,就開始磨著,要看比賽,要吃好吃的,要出去玩。
可是,我不能讓他這麼乾。
於是,我隻是讓他用了半個小時手機,和同學社交一下;聽了聽他曾經看過的福爾摩斯原著;還陪他玩了好一會兒的麻將,其他的就沒有讓他做了。
雖然,他不停和我念叨“我想出去玩”“我想看比賽”“我想找同學”“我想吃蛋糕”!
還有,他說“我就想做些我想要做的事情!”
好吧,我理解,但是第二天還不能做,因為身體還沒有好。
尤其是,本來第二天和同學約著去打球的,自然是泡湯了!
所以他有點兒不甘心,我理解!
兒子第二天總是在嘮叨,我都被嘮叨煩了,我說“兒子,彆磨你媽媽了,就是為了你身體好,沒彆的。”
兒子還是忍不住表達自己的“想要”。
後來,我要錄音做一個作業,我把門關上了,兒子也離開了。
然後,等我做完作業,我發現外麵特彆安靜,我仔細在兒子房間門口聽了聽,沒有聲音。
過了會兒,爸爸問我,“兒子沒有出去吧。”
我說,“沒有。”
後來,我突然想,如果兒子偷著摸著出去,假裝把門關緊,我也是不知道的呀。兒子不會真的跑出去了吧?以前可從來沒有發生此類事件呢?不會吧?
我開始因為爸爸的那句話,引起了無數的遐想。
在我做作業關門之後將近一個小時之內,兒子那邊都是很安靜的。
後來開門了,兒子出來了,原來剛才是我的異想天開。
兒子主動說,“我看了會兒書。”我知道是老師布置的語文閱讀的作業,讀的是《老人與海》。我問,“好看嗎?”
他說,“還行!”
我想說的是
第一,兒子不斷地表示他想要的,父母是可以接納他的心情的,不是不允許他“想要”,而是要去理解他的“想要”。但父母常常是經不起孩子的折磨,會發火、生氣、指責,認為孩子想要不對,或者就乾脆投降,給你得了,我們自己省事。
過去我們也是這樣,經曆了一連串的情緒,事情其實沒有解決,孩子以為自己的想要是有問題的,哪怕父母給他了,他也會對此有不太合適的認知;或者就以此為要挾,什麼都可以控製父母,隻要是自己想要的,就一定得到,這對他將來的成長都是不利的。
第二,當兒子沒有要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這種經曆也是很值得去體驗的。因為人生本就是如此,孩子小時候不經曆,將來必定會經曆,而且長大了才經曆他會更難受。
第三,父母也可以給予一些引導的,或者創造一個氛圍的。兒子最後沒有拿到自己想要的,隻好最後看書了,竟然自己去看書了,我是沒有想到的。所以,我們要看到,孩子是很智慧的,他們的承受能力往往比大人想的要強,我們低估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