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施琅入京覲見康熙,並被封為世襲罔替的靖海侯時,姚啟聖已經病逝,享年六十歲。
按照慣例,封疆大吏死後,朝廷都會有所表示,不是加官晉爵,給一個合適的諡號等等。
姚啟聖又和一般的督撫不同,畢竟是立有軍功的,但康熙沒有按例賜祭葬,給諡號,就連官方總結性的祭文也沒有。
這就說明,康熙沒有對姚啟聖蓋棺定論,大致還是持否定態度的。
事實上,姚啟聖在福建百姓的心目中,其形象也很一般。
同時期的福建巡撫吳興祚儘管也沒有得到康熙的褒獎,但他死後當地官民擁戴,呼籲將其作為好官祭祀。而姚啟聖不然。
姚啟聖死後不久,朝中禦史便追究他修造船舶、軍械虧空四萬七千兩銀子,請求康熙給予嚴肅處理。
康熙他念及姚啟聖生前勞苦,免於追繳,這多少還是給了姚啟聖一點麵子。
作為皇帝,一個帝國的統治者,康熙不喜歡姚啟聖的性格,他並不完全接納這個勞苦功高的臣子。
因為康熙比誰都明白,姚啟聖雖然感激自己的知遇之恩,欽佩自己的雄才大略,但實際上還是不接受自己、看不慣官場上的虛偽與狡詐。
縱觀姚啟聖的一生,可用“驕傲“二字概括。康熙對他可謂“又愛又恨“。
他不像李光地那樣對康熙言聽計從,也不像周培公那樣直言頂撞。
而是順從中有些反叛,欽佩中又有桀驁不馴,巧舌如簧,一針見血地諷刺朝中官員。
所謂愛之深,責之切,對這個國家的熱愛和責任感使得他極儘批判之能,隻為給當時汙濁的官場帶去一絲清風。
儘管個人的努力在大環境麵前如蜉蝣撼大樹,但他的風骨值得後人敬仰。
為彌補禁海、封鎖台灣給沿海居民造成的損失,康熙下令,凡遷地的居民都可得到土地和銀兩,可百姓實際得到的銀兩遠遠少於應該得到的。
姚啟聖心裡知道這是被各級官吏層層克扣的結果,可麵對責問,他仍無能為力。
他說,他恨死了這些蛀蟲,可是為了完成海禁,他隻得這樣做。
這種無奈是官員的良心,是真正的體恤百姓,也是看透世道的清醒與消極。
其實說起姚啟聖的風骨還真的不存在,無論彆人怎麼評論他,姚啟聖在朱由檢的心裡就是漢奸。
雖然此人很有能力,可是他主動投清,並幫助東擄圍剿明軍都是朱由檢不可原諒的。
不過那是曆史,而現在朱由檢已經改變了曆史。
現在姚啟聖是沒有機會投降東擄的,東擄早就被滅了。
朱由檢總不能想到姚啟聖在後世投清就莫名其妙乾死他。
所以朱由檢一時陷入沉思,他暫時找不到治罪姚啟聖的理由。
還有就是此人還有點作用,至少目前他表現很好,又很愛民。
算了,以後看看情況再說,本想和姚啟聖好好談談的。
可是想到姚啟聖在曆史上也是一個漢奸,朱由檢突然沒有了那個興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