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公司後,又從張一明那裡抓了一把喜糖。
周不器拿了一兜,回頭可以給辦公室裡的小秘書們分一分。不過,對於外包的事情,張一明的了解並不比周不器多,這種人力管理方麵的事情,一般都是由賀陽來負責。
那索性就兩人一起,下基層去做調查了。
多找幾個外包員工問問。
第一站來到了朋友網,見了一個名叫鄭宇的外包前端。
鄭宇是個樂天派,就很看得開,說道“外包挺好的,平時啥也不用管,就專心寫需求好了。如果沒有緊急任務,下班到點就走。有什麼對外溝通交涉的活動,直接扔給主管。沒有文檔任務,也不用參加各種會議,也就每個版本初期聽一下需求宣講會。”
當周不器問他想不想晉升時,他表示完全不想,“我見過內部的各種變態考核,我可受不了。那種工作壓力太大了,現在這樣挺好的。”
感覺這小子水平還可以。
轉而就去了見了朋友網的人力總監。
人力總監對這種現象也見怪不怪,“很多人就這樣,不上進,也缺乏很好的職業規劃。職場上很多時候就是這樣,不進則退。在外包崗時間長了,長時間不承擔重要工作,就像鐵釘生鏽一樣,就真的再無法獨當一麵了。一般人都是沒有選擇了,才去當外包。如果是暫時找不到工作,短期過度,這還可以,要是長期擺爛,那人就有問題,這種人乾不長。”
周不器道“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選擇。”
人力資源總監說道“是啊,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說實話,這種基層的程序員,國內有太多了,根本不愁量。我們隻是覺得有些人明明很有能力,卻選擇了擺爛,覺得很痛惜。他們現在二十來歲,技術什麼的都適應,有這個資本,以後怎麼辦?三十歲呢?四十歲呢?那就意味著一定會失業。”
周不器笑道“外包員工,應該沒有什麼年齡的限製吧?”
外包員工通常沒有35歲的焦慮。
反正都是做一些重複的技術含量不高的工作,沒有什麼上升空間,就是乾活而已。
大公司裡存在的35歲焦慮,主要指的是正式員工。
因為正式員工的存在邏輯,最重要的是“潛力”。
如果一個員工到了35歲,還沒能展現出能力,還在基層混,那他可以說就再也沒有任何的潛力了。沒有了潛力,自然也就沒有了正式員工的定位邏輯。
要是不看潛力隻看能力,很多外包員工的能力也很強。
為什麼不用更便宜更靈活的外包,而用一個失去了潛力的正式員工?或者不乾脆用一個應屆大學生去替換?
最後遭遇的就一定是淘汰。
人力總監說“理論上外包員工的確沒有年齡的限製,可是這裡有一個麻煩。一個三四十歲在職場工作了十幾二十年的外包員工,願意接受一個初入職場的年輕小夥領導嗎?就算他們願意,年輕小夥願意領著一群大叔開展工作嗎?他指揮得動嗎?還有一點,就是技術的更新換代。我們這種科技行業,最大的淘汰因子其實不是hr的選擇,而是技術的選擇。”
張一明在旁解釋道“朋友網也有過兩次技術上的全麵升級,很多早期的員工,也是因為這樣都離開了。高速成長的公司裡,不僅有業務上的快速變化,還有技術體係上的不斷改變。很多人的學習能力弱,甚至很多人就不愛學習。技術高手可以精通多種編程語言,很多人學會了一種語言裡的一小個模塊,就以為能吃一輩子了,這是行不通的。”
人力總監說“每個人成長之路,都是靠著他自己的雙腳走出來的。哪怕他不在乎公司,最起碼也得在乎他自己吧?很多年輕人我看著真有點心疼,他連自己都不在乎。就隻是活在當下,對未來完全沒有規劃。年輕時候是行啊,以後怎麼辦?”
接下來,又見了朋友網的一個叫劉德安的後端外包。
劉德安今年已經三十出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