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學悟性絕對不會輸給三教六統的任意天驕。
甚至還有可能勝過一籌。
畢竟,人之精力有限。
哪怕是沉迷修煉的武瘋子,也要吃飯睡覺,養精蓄銳。
不可能做到十二時辰不眠不休,隻為鑽研功法玄奧。
“山字印,水字印,兩印相合,剛柔並濟。
但想要更加完善我的周天道場,還差‘天’、‘地’、‘澤’、‘風’、‘雷’、‘火’,這六道神髓意境。
如此才能臻至生生不息,法用萬物的無上境界!”
紀淵眼瞼低垂,若有所思。
他所設想的這方蓋壓周天,駕馭混元的身前道場。
並非無中生有,乃是參照前世所見,結合今生所知。
取用絕學神功蘊含的精義神髓,演化威能莫測的天地風雷、山澤水火,煉成八勁,盈虛相合。
從而構成真實不虛的一方天地,熔成道則法理,所向披靡。
“不動山王經,三陰戮妖刀,一者神功,一者絕學。
這樣說來,我還需要六部差不多層次的武道功法。”
紀淵呼出一口白氣,眸光微微閃爍。
尋思著能否從黑龍台,用積攢的功勳兌換幾門。
……
……
東宮,暖閣。
皺紋縱橫,老態顯露的文淵閣大學士顏興,畢恭畢敬立在簾外。
他頭戴展角漆紗襆頭,身穿盤領寬袖紫袍,胸背是仙鶴補子,腰間掛有牙牌及穗條。
發須皆白,腰身微微佝僂,頗有幾分遲暮氣象,並無位居文官之首的雍容氣度。
若不是那身內閣大學士的官服,走在天京城中,外人隻怕會將其當成普通的小老頭。
“殿下,是否要動遼東?”
顏興慢騰騰問道,有種不溫不火的意味。
“沒錯,本宮自監國以來,已有二十年之久。
所作所為,無非就是平衡朝堂,把控中央,牽製地方,收攏財權,勉強維持著局麵。
如今邊關勢大,武將跋扈,日益不把朝廷放在眼中,將百姓視為牲畜。
儼然成了一塊大家都知道,卻裝作看不見的腐臭爛肉。”
白含章頭也不抬,手執朱筆批閱奏章。
“本宮坐在儲君的高位之上,不僅瞧得見群臣的一舉一動,更看得清景朝子民的受苦受難。
自古以來,都稱帝王為君父。我既為君,我既為父,難道還能做個睜眼瞎子不成,揣著明白裝糊塗?”
顏興把花白頭顱垂得更低,他聽得懂太子殿下這番話的深意。
有幾分不滿,亦有幾分敲打。
內閣之臣,有參與機務,協理朝政的滔天權柄。
景朝四十九府,一百二十州的數萬奏章。
首先都是入六部,上內閣,最後才進的東宮。
往大了說,可以左右朝堂。
往小了講,能夠把控局勢。
況且,顏興身為內閣當中,舉足輕重的六位大學士之一。
如今的吏部尚書趙從哲、禮部侍郎雲文田,都是他的門生晚輩。
兼之上陰學宮的司業出身,儒門大宗師的修為,實乃滿朝文官之首!
這樣的深厚威望,這樣的隆重身份。
卻從來沒有對東宮,提及過遼東邊關!
毫無疑問,會有可能失去太子殿下的倚重信任。
“回稟殿下,並非老臣屍位素餐。
老臣乃是文官,貿然摻和武將衛軍、邊關駐防之事。
不僅難以起到作用,反而容易引起兵部、勳貴的反感和敵視,
恐怕釀成文武對立、水火不容之勢。”
顏興低眉順眼,誠懇答道。
他乃文臣,不比武將。
遵行的是儒門之中,修身治國平天下的那套理念。
哪怕成了大宗師,躋身天下絕頂。
麵對龍脈加身的白含章,仍然是君上臣下,不可逾矩。
“顏閣老,你是真心這樣考慮,還是擔心惹怒尚且在世的幾位國公?
亦或者,覺得萬一主張肅清邊關,沒有成功,引起動亂,損傷自己的文宗名望?”
不同於麵見紀淵時的親切,此時的白含章不怒自威。
他坐在大案之後,宛如真龍盤踞,俯瞰眾生。
有股子不言而喻,如淵似海的深重氣勢。
顏興心下震動,連忙回道:
“老臣絕無此心!”
白含章手指捏緊,用力將朱筆勾了一道。
隨後抬起頭來,眸光深邃,直視這位文淵閣大學士,淡淡道:
“既然如此,你已經曉得本宮的打算,為何還要多問?”
顏興正色以對,沉聲道:
“老臣是想提醒殿下,九邊乃景朝的重中之重,不可輕舉妄動。
尤其遼東一地,氣候苦寒,連年大災,本就極難治理。
再加上民風彪悍,響馬成群,到處劫掠商隊。
倘若沒了四位侯爺,八大驍將,又該派誰去鎮守?
屆時,說不定就會生出更大的亂子。”
白含章神色淡然,平靜問道:
“還有其他的理由麼?
顏閣老不妨繼續說下去。”
顏興垂首,略微頓了一頓,接上道:
“最為關鍵的一點,便是遼東關外,百蠻殘餘部族,仍舊苟延殘喘,始終存在死灰複燃的可能。
遼東關內發生動蕩,風聲走漏的話。
他們必定就會結成同盟,合力攻打城關。
太子殿下心中裝有黎民百姓,這是景朝之幸。
但還請以大局為重,不如等到聖人功成出關。
那時,自然就能滌蕩不正之風,一掃貪腐專權之頹!”
白含章輕歎一聲,嘴角勾起自嘲笑意,意味莫名道:
“你所說的這番話,當得上老成持重之言。
隻不過,內閣六部可曾想過一種可能?
若聖人不出,又該如何?”
顏興渾濁的眼眸,忽然掠過一絲精光。
隨即,好像驚駭於最後一句大逆不道的言語。
猛然跪拜於地,不敢抬頭。
白含章似是沒有放在心上,繼續問道:
“你們想著,既然二十年都等了,再等個五六十年,又有什麼關係?
卻從未考慮過,究竟是先等到邊關徹底糜爛,無可救藥,危及朝廷?
還是先等到百蠻殘餘部族,自相殘殺,死傷殆儘?
你莫非忘了監正,對百蠻皇族的那句批語?
從此不敢稱雄長,兵氣全銷運已終……當年紅巾義軍看似聲勢浩大,席卷天下。
實則一盤散沙,不堪一擊。
而百蠻皇族把持社稷神器,手握百萬精兵,驅使億兆奴隸,
想要剿滅義軍,不過反掌之間。
可他們個個都覺得可以等,當成笑話一樣。
坐看義軍內耗,收取漁翁之利。
結果就是……輸得一敗塗地,像老鼠似的活在遼東關外!”
顏興沉默不語,他感受到太子殿下的堅定決心。
不容置疑,不可動搖!
重提百蠻舊事,便是把景朝國運與遼東一地同等並列。
誰若妨礙,即為禍亂朝綱的奸臣賊子。
“百蠻皇朝最後落得兵氣全銷,國運終結的下場。
本宮不想景朝如此。
倘若遼東真的連年大災,那就治理;
響馬眾多,那就清剿;
城關動蕩,那就平定。
絕不能叫邊關武將挾此要挾朝廷,擁兵以自重!”
白含章一字一句,斬釘截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