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唐錦繡!
貞觀十七年冬天的雪覆蓋了整個關中,一場又一場的大雪使得朝野上下驚憂萬分。
所幸京兆府連續幾年不計回報的投入,使得關中附近的民舍不斷得到加固與修繕,加上上下官員不敢有一絲一毫懈怠,各地稍有險情便上報至應急處理衙門,關中各地的駐軍會在各級官員的指派之下迅速予以救援,正五十年一遇的災害天氣居然並未造成多少損失。
民舍得以保全,倉儲之中又足夠的存糧,賑災糧食可以及時發放,百姓便不至於流離失所食不果腹,又有誰願意撇家舍業淪為流民呢?
固然安南運回來的稻米遠遠不及關中本地所產糧食好吃,可到底能夠填飽肚子……
當天災也無法令勤勞的華夏人民屈服,那麼締造一個輝煌的盛世自然就在情理之中。
百姓家中有糧、手中有錢,過年的時候自然會買上酒肉好生犒勞一頓辛勞了一年的自己,順帶著也會滿足孩子們的小小心願,扯上幾尺布給孩子們添上幾件新衣服,精美的糖果也買上幾斤,各式各樣的小吃也會喂進孩子的嘴裡。
老人慈祥的笑容溢滿了臉上的皺紋,孩童清脆稚嫩的笑聲響徹街巷山野,濃濃的年味兒便飄蕩帝國的每一個角落。
有些時候,幸福如此簡單。
然而這簡單的幸福,卻來之不易。
因為在這闔家歡樂的背後,是朝野上下的官員們勤政愛民清正廉潔,是北疆西域的兵卒在冰天雪地之中戊守邊疆,是水師船隊穿梭海上剿滅海盜打擊敵國……
沒有什麼歲月靜好,隻是有人在負重前行。
每一份寧靜與幸福背後,是無數人默默無聞不求回報的付出與犧牲……
過年的流程是繁瑣而冗長的,尤其是對於那些詩禮傳家的世家門閥而言,更是一絲一毫不能懈怠。
出外遊學的子弟、在外經商的族人,無論隔著多遠,隻要能夠返回家中,哪怕是跋山涉水亦要回家過年。從古至今,春節便象征著團圓、幸福、闔家歡樂,哪怕僅隻是為了回家給父母親長看上一麵,磕一個頭,也從不畏懼路途之艱難。
到了臘月二十八,隨著身在外鄉的子弟紛紛回家,便有成群結隊的孩子戴上形狀凶狠的麵具,跳著奇怪的舞蹈,一家一家挨門挨戶的穿堂過院,此之謂“驅魔”,意在祛除疫病。
當然,春節最重要之儀式,便是祭祖。
到了年三十,無論皇室宗親亦或是世家門閥,甚至於黎民百姓販夫走卒,都會在這一天將家中最豐盛的食物擺上供桌,燃上三柱清香,表達對於逝去祖先之緬懷與祭奠。
哪怕再是山野之間的懶漢,也不會忽視掉這樣一個儀式。
自三皇五帝而始,“孝”之一字便是華夏民族傳承當中的精髓,慎終追遠乃是華夏民族獨特之文化,表現在永世不忘自己的傳承血脈,世世代代都會在重大節日的時候祭奠先祖,乞求先祖護佑子孫安康、後裔繁昌。
相對應的,但凡子孫有一些了不得的成就,都會焚香禱告敬告先祖,讓先祖因子孫而驕傲。
反過來,若是做了一些神憎鬼厭不齒於人的缺德事,則會心驚膽顫,唯恐祖宗怪罪……
這就是華夏的傳承,也是骨子裡的信仰祖先血脈,高於一切。
至於神明?
用時拜一拜,無用時束之高閣……
房玄齡帶著幾個兒子在祠堂內舉行了盛大的祭祖儀式,而且今年又添了新人,房菽、房佑兩個小子也能夠蹣跚學步了,牽著父親的手平生第一次參加了祭祖儀式。
這種血脈傳承的大事,自然要在孩子幼小的時候便深植其內心,使其在生長的過程中不斷鞏固,最終會成為血液裡流動著的信仰。
世代傳承。
祠堂裡祖先的牌位高高在上,香案上貢品豐盛,香燭繚繞,兩個小子在這肅穆的氣氛中居然不哭不鬨,瞪著亮晶晶的大眼睛好奇的大量一切,板著小臉兒居然很是乖巧。
待到祭祖之後,便是闔家上下的團圓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