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春藥鋪!
且說南城印月坊,少年阿程出得茶館,斜穿過街道,拐過一個路口,來到一家店門前。
阿程推開店鋪的小木門,口中高呼著師父,掩門而入。
這家店鋪屋簷下掛著一塊牌匾,上麵隨意用黑墨書寫的“回春藥鋪”四個大字,已褪色得有些模糊,店鋪的門框木板斑駁陳舊。
今日開禁,小街上的其他店鋪都陸續開了門,隻這藥鋪依舊大門緊閉。
鄰舍們卻不覺異常,大家都知道藥鋪的燕掌櫃每年冬季都會舊病複發,時常臥床靜養。
今年也一樣,燕掌櫃半個月前就病倒了,大門一直關閉著。
有需要抓藥的街坊隻要敲敲小門,阿程便會過來開門,按藥方熟練抓藥。
年長的街坊都知道,回春藥鋪原是家筆墨鋪子。
七八年前,鋪子主人借回鄉奔喪之機離開洛陽城,將這家鋪子盤給了來京城落戶的燕回。
燕回自稱膠東人氏,依海而居,家中略有薄資。
近年家道中落,親人紛紛離世,隻有一個遠房侄兒,兩年前進京赴考卻斷了音訊。
燕回五十來歲,年紀漸長,便獨自來到洛陽城尋找那遠房侄兒,以期將來有人養老送終。
燕回盤下筆墨鋪子後改行開了一家藥鋪,從藥行采買些常見藥材,將藥鋪打理起來,勉強維持生計。
閒暇時便滿京城打探侄兒下落。
不曾想多年過去,侄兒杳無音信,卻在五年前撿回了一個奄奄一息的六七歲小童養在膝下,並為其取名為燕程。
兩人不以祖孫相稱,隻認師徒名分。
燕回花了小半年時間,將乾瘦孱弱的小燕程調養得麵色紅潤、身體康健,便漸漸斷了尋找侄兒的念頭,師徒二人相依為命。
回春藥鋪隻按方抓藥,卻無人坐堂行醫。
可印月坊附近街坊都知道,那位燕掌櫃是會些醫術的。
但凡有個頭疼腦熱、磕傷剮蹭的求上門來,燕掌櫃也會把個脈、開個方,做些簡單包紮。
醫資也比去醫館便宜幾分,十分便利。
而一旦有重症病患找上門,燕掌櫃是絕不會收治的,隻言說醫術淺薄,不敢耽誤病患。
故此這些年來,回春藥鋪開得甚是穩當,雖無妙手回春的聲名,卻頗得鄰裡信賴。
若遇上實在貧苦的人家,燕掌櫃也會免費贈些藥材,解人危難。
為此賺了不少人緣,得了幾分尊重。
燕程身子養好後,便默默跟在燕回身後做個小學徒。
外人來店裡看著這麼小個孩童,跟在師父後麵一副顫顫巍巍的怯弱模樣,甚是心疼,紛紛勸說燕掌櫃不可太過苛刻。
燕回甚是無奈,這孩子小小年紀,經曆坎坷。
好不容易安穩了,卻又患得患失,怕學不好遭自己嫌棄驅出門去。
故此,小小孩童比同齡孩子懂事了許多,也對自己嚴苛了許多。
燕回一麵安撫孩子,一麵發現這孩子極為聰慧。
不敢說過目不忘,卻也記憶超群,短短一個月時間,便將店鋪裡的藥材及其功用認了個七七八八。
燕回大喜過望,便開始教這孩子讀書識字。
隻可惜他自己也學識有限,能教的不多。
街坊們紛紛建議燕回將他送去私塾念書,將來或可金榜題名,光宗耀祖。
哪想到燕程堅決不肯,隻求學得師父幾分本事賴以謀生。
燕回看著這孩子若有所思,幾日後下定決心,與鄰裡打了一聲招呼,便帶著小燕程出門采藥去了。
自此以後,每隔一段時間,燕程就會跟著師父出城進山采藥。
有時是天,有時是十天半個月,每次都能背回滿滿兩筐藥材,運氣好時還能在山中挖到些稀缺藥材。
人們漸漸發現,小阿程不知不覺間有了個孩童模樣,性格活潑了許多,有時甚至會對著燕掌櫃耍個賴,撒個嬌。
阿程也常在空暇時間與鄰裡的孩子們一起調皮玩鬨,或邀約在到茶館蹭書聽,蹭戲看,與剛來時那個陰沉孤寂的孩童完全不同。
隨著阿程日漸長大,人們漸漸淡忘了他們的來曆,仿佛這對師徒從來便是長在這街坊上的。
且說阿程關門進了店鋪,轉向後院,大聲喚了句“師父,我回來了。”
便推門進了燕回的房間。
房內,燕回坐在窗前木椅上,桌上放著一個錦盒。
燕回手中拿著一張宣紙,緊盯著紙上的字跡,滿眼悲傷孤寂之色。
見阿程進來,燕回收了宣紙放入錦盒,啪一聲合上蓋子,收斂神情,抬頭微笑道“如何?”
阿程隻當沒看見師父的異色,拿起桌上茶壺,倒了一杯熱茶一口飲下,用衣袖揩了揩嘴,對著師父豎起了個大拇指
“師父,一切如您所料,好多人聚在一起議論承恩侯府的事。
“有個小廝家有親戚在應天府當差,知道不少內情。聽他說皇上命大理寺、刑部和應天府協同辦案捉拿刺客,還讓禁軍領蘭鑫督辦呢。
“師父,聽說蘭鑫武藝高強,十分厲害,是真的嗎?”
燕回臉色凝重地點了點頭“確實。他年少時便師從少林俗家弟子,以外家功夫見長,在年輕一代裡確是翹楚。
“你以後若是遇見他能避多遠就避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