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萬盛世!
這幾日,京城市井的談資裡除了街頭巷尾裡傳出來的雞毛蒜皮小事,還有京城朝局發生的大事兒,又新增加了聊遼東大災的話題。
市井傳聞中,現今的遼東已經是一副人間地獄的模樣,什麼餓殍千裡,什麼易子而食,反正是怎麼慘怎麼說。
隻是,這樣的話題,在京城百姓口中傳出,除了時不時歎口氣外,大家卻都是口沫橫飛,興致昂揚。
百姓們談這個,而在京官中談論的缺已經從最初的請嘉靖皇帝下旨賑災變成了到底怎麼把糧食運過去。
戶部尚書賈應春提到的漕運難題已經在京官中傳開,其實在此之前許多官員都或多或少知道此事,隻是在談論遼東賑災的時候沒有往這方麵去想。
現在聽到當日在西苑的對話,許多官員這才恍然大悟,漕運還真的很重要。
這年頭,商人身後要是沒有京官撐著,是很難在京城商界做生意的,光是順天府和縣衙那幫衙役就夠他們煩的了,絕對可以把他們生吞活剝吃下肚。
所以京官們,自然也知道近段時間因為南方大旱引起的漕運難題,漕運隨時有斷航的可能。
隻是,這會兒大部分官員還在猶豫到底該站哪頭。
是的,西苑禦前廷議後的第二天,戶部和在京各衙門的低品級官員,不少人都紛紛上書,請求嘉靖皇帝同意重開海路,將賑災糧食由海船直接運往遼東,而不是如往常先通過漕運送進太倉庫,再由此發運通過薊鎮運抵遼東。
救災如救火,這個時候耽誤時間就是在草管人命。
而有人支持自然就有人反對,各大衙門裡也有不少四五品官員上書反對海運濟遼,至於理由那也是光明正大的,那就是當年太祖朱元章明詔停止海運。
支持者自然拿出當時的環境來說事,明初通過海運為開拓遼東的明軍運輸軍需,而停運則是因為遼東軍屯初具規模,當地已經能夠自給自足才有此詔書。
而現今的局勢與當時那是天差地遠,自然應該恢複才是。
開玩笑,要是現在遼東糧食能夠自給自足,哪裡還有什麼遼東大災。
又是一場到底應該維護祖製還是應該救萬民於水火的爭論,不過大部分以前都是選擇騎牆的官員,在大災麵前,心裡的天枰還是逐漸轉向支持開海運這一派。
在他們看來,就算為了應對這次遼東大災,開一次海運,先把人救了再說吧。
都什麼時候了,每天遼東都在餓死人,那幫子上官還在為怎麼運糧食過去而爭論,實在是品德有虧。
支持開海運的奏章越來越多,隻是上奏官員品級普遍不高,說出來的話影響力不夠大。
在京各大衙門裡官員明顯分化成了兩派,不止是在奏章中互相攻訐,就是在衙門裡見麵也時常要說上兩句,隻是很快就會被旁人拉開。
不管支持還是反對,對於下屬公然頂撞自己,任何人都會很惱火。
不過,這年頭的大明朝廷,上官對下官的約束力還真不大,他們很難因為政見不合就對下屬打擊報複,這玩意兒要是被禦史知道了,參自己一本,也是夠自己喝一壺的,所以就隻能是擼袖子對噴,也不講什麼上官該有的官威了。
或許,也隻有都察院的禦史們沒有參與到這次的爭論中,因為他們還在衙門裡爭論,到底該派誰去南方購糧。
這可是一個肥差,戶部發銀六十萬兩,就算按常例漂沒,到手也差不多有五十萬兩,自己一過手隨隨便便就是幾萬兩銀子到手。
送價值四十萬兩銀子的糧食到遼東,自己真的是太善良了。
到時候糧食送到,活人無數,遼東百姓是不是還要給自己建個生祠。
要真是如此,那自己到底要不要接受
這就是有誌於此差事禦史們現在想到的,不少往日關係不錯的禦史,這會兒也因為爭奪差事搞得關係僵硬。
心中蠢蠢欲動的人不少,下場些奏疏陳情的也不少,但是在偌大的京官群體裡還是小眾。
到目前為止,更多的官員也隻是心裡歪歪,但卻沒有跟風上書。
而此時京城內城裡一處酒樓,一個能擺上幾張桌子的大雅間裡,一幫子青袍官員正圍著酒桌喝酒,氣氛很是火熱。
酒酣耳熱之際,中間酒桌上一個年輕的官員忽然站起身來,他手裡端著酒杯,故意咳嗽兩聲吸引周圍幾張桌子的客人們的注意力,隨後才大聲說道“今日召集各位同年來此,一是和各位年兄聚一聚,這倆月大家都忙於王事,也沒時間出來喝喝酒,聯絡下感情。
二嘛,則是這兩日,廣德在家裡又好好想了想,許多兄長可能也知道了,前幾日在下也曾經上書請求朝廷為遼東百姓計,將賑災糧食走海路直運遼東。
廣德上書那會兒,西苑裡應該還在討論賑災事宜,隻能說廣德當初的想法和戶部賈司徒是不謀而合。
這幾日,朝中不少人因為此事互相上書,相互攻訐,廣德看了實在有些不安。
可是通過這兩日在家閉門,最後得出的結論還是,隻有開海運,賑災糧食直抵遼東才是遼東百姓活命的出路。”
說話之人自然就是魏廣德,雖然那日會麵後,他們已經計劃發動裕王府、魏廣德同年還有徐閣老門人全力支持戶部尚書賈應春提出的重開海運的設想,但是在最後實施步驟上又進行了細化。
反對高拱全力支持的自然是魏廣德,他的理由也很充分,要是大家一開始就全力出手支持,那麼反對派就會快速集結起來,聯合反對開海,如此很可能把救災之事耽擱了,變成一場朝堂黨爭。
最後討論的結果,自然就是現今的局麵,裕王府能夠影響到的官員率先出手,也包括戶部的官員,老大都出言發聲了,下麵的官員能不支持嗎?
何況,這也是最合情合理的解決辦法,反對可以,拿出切實有效的手段來。
由此,支持開海的第一炮就落在了裕王府和戶部官員頭上。
賈應春是誰的人,當然是裕王府的人,裕王府出麵力挺合情合理。
至於第二炮,自然就是讓魏廣德的那些同年們一起上書支持。
現在魏廣德那一屆的進士,已經不能叫新科進士了。
嘉靖三十八年開春,新的一場會試和殿試先後舉行,“新科進士”這個頭銜已經換人了。
己未科殿試金榜一甲三人分彆是丁士美、毛惇元和林士章,其後還有二甲八十五人,三甲二百多人,現在他們才是京城的風雲人物。
這,或許就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