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萬盛世!
高儀死了,張居正還病著,還好這時候魏廣德回來,倒不會讓堂堂大明朝內閣無人。
現在內閣裡的奏疏,全部都被送到魏廣德值房裡,連續三天魏廣德都在緊張的處理這些公務。
當然,魏廣德也不是光埋頭苦乾,他也在尋思著對朝廷官職進行一番調整。
要知道,他離開朝堂這一年多的時間裡,許多人的職位也有了變動,雖然不說物是人非,但卻是他這邊的人被排擠的有些厲害,他需要把自己人重新推起來。
那時候,魏廣德在朝堂的影響力在減弱,高拱乘機就拿下了一些位置。
現在高拱敗北,自然高拱那邊的人就要把官職都交出來。
高拱的離開,可不僅僅是讓出一個內閣閣臣的位置,還有吏部尚書也是空懸,現在是吏部左侍郎在代掌部堂大印。
昨日,張居正就已經在家裡給魏廣德來了一張條子,就是涉及朝堂尚書位置的打算。
張居正打算把現任兵部尚書楊博改遷吏部,理由是楊博養病前就是吏部尚書,有吏部執政的經驗,調往吏部可以很快把一攤子事兒抓起來。
而且這兩年的吏部,已經被高拱經營成了一言堂,需要楊博這樣有威望的老臣去鎮住場子。
高拱當初提拔的那些人,需要慢慢換掉。
若是其他人,資曆和威望不夠,張居正擔心會出岔子。
張居正推薦楊博出任吏部尚書,自然就空出一個兵部尚書的位置,他在條子裡也詢問魏廣德的意見,看誰人合適擔任這個職務。
魏廣德明白,這其實是張居正和自己在做交易。
他要吏部,把兵部送給自己。
隻是,一個兵部尚書位置哪裡夠。
魏廣德離朝這段時間,江西籍官員可是丟掉不少官職。
比如舒化,因為不滿高拱的作為,被外放陝西參政,吳桂芳也被排擠,隻好因疾歸鄉,其他的還有譚綸等人,都是如此。
魏廣德開始慢慢梳理他的人際關係,要把夠資格的人都弄到一些重要官職上。
就算資曆不夠,就算做不到尚書,那也要做到侍郎或者執政一方。
畢竟尚書位置就那麼六個,就算把南京的算上,也就是十二個。
職位上有人的,那些人若是沒有犯錯,又沒有主動遞乞歸奏疏,也是不好處理。
兵部尚書,魏廣德當然是屬意譚綸擔任。
他做過薊鎮總督,也擔任過兵部侍郎,在兵部獨當一麵當然是最為合適的。
朱衡那邊還能堅持幾年,魏廣德已經和朱衡見過麵,知道他的身體狀況,也在留意培養新人。
舒化和吳桂芳那裡,魏廣德也要重新安排官職,另外在江西,其實打著養病名義不出來的官員還是有不少的。
現在這些人,貌似都可以活動一下,讓他們出來複職。
比如魏廣德的老友張科,當初因為黨爭就上了乞歸奏疏,直接撂挑子不乾了。
這次在彭澤,魏廣德也見到了張科。
這位依舊不是很願意出仕,不過魏廣德還是打算給他寫信,讓他出來幫忙。
勞堪在福建右布政使任上也乾的差不多了,該遷左布政使,然後為他謀個福建巡撫的官職,最後調回朝廷來進都察院,幫他看著禦史這群瘋狗。
魏廣德一邊梳理,一邊把這些人的官職大致安排上。
很無奈的是,魏廣德反複篩選,都沒找到合適入閣的官員。
是的,朝士半江西貌似真成為過去式了,現在朝中要找到一個翰林出身的江西高官,貌似除了自己,還真沒人了。
可見,嚴嵩倒台後這些年,江西籍官員被壓製的有多厲害。
因為嚴嵩的關係,翰林院那邊是不待見江西進士的,所以選庶吉士很難。
就在這時候,一個人影出現在魏廣德腦海裡。
這個人叫蔡國珍,是魏廣德的前輩,也是魏廣德的同年,嘉靖三十五年進士,江西宜興人。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當初嚴嵩是想要籠絡蔡國珍的。
不過蔡國珍這個人比較聰明,或許看出了物極必反,盛極而衰的天理循環,他不認為投靠嚴嵩是好的歸宿,所以在嚴嵩父子拉攏的時候選擇了拒絕。
無疑,在那個時候蔡國珍的做法是相當冒險的,也因此他的仕途一直不順,遭到了嚴世番的打壓報複。
最後的官職自然不好,被任命去了南京擔任刑部主事,之後遷福建提學副使。
在那個時候的福建,可不是個好去處,兵荒馬亂的。
蔡國珍也因此萌生退意,利用母喪,他乾脆就回到老家再不出仕,隻是縱情山水。
魏廣德回鄉丁憂,這些回到江西的官員都先後來吊唁,對這個幾乎都忘記的人,魏廣德見麵時隻覺得眼熟,差點就沒認出來。
魏廣德打算先給這些人尋摸個好的去處,然後給他寫信,安排他們出仕,不要繼續憋在江西了,自己這裡太缺人了。
不過對於最迫在眉睫的還是補充閣臣一事。
現在內閣就他和張居正,還需要輔臣入閣,幫忙處理政務。
這幾天的日子,著實難過,魏廣德是不想繼續這樣下去了。
距離內閣最近的官員,無疑是禮部尚書無疑,現任禮部尚書呂調陽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
呂調陽是嘉靖二十九年榜眼,初授職翰林編修,也是一直在翰林院到內閣這條康莊大道上穩步走來的人。
當然,速度沒有魏廣德升的快,但也不慢。
呂調陽,字和卿,號豫所,廣西桂林府臨桂縣人。
呂調陽性格溫厚,辦事公道,從不拉幫結派,也是魏廣德能勉強接受的入閣人選,就是也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他的祖籍。
和魏廣德老友曾省吾類似,曾省吾是從湖廣鄉試殺出來,過的會試,通過殿試成為進士,而祖籍是在江西。
這個呂調陽雖然是廣西鄉試中脫穎而出,但他的祖籍卻是湖廣武昌府大冶縣,和張居正多多少少都算是同鄉。
不要覺得同鄉、同年這些關係不重要,實際上這就是這個時代官員之間遠近親疏最重要的,即便是到了後世依舊如此。
至於其他的,吏部本能的魏廣德就不會考慮,禮部那邊是王希烈和諸大綬,多多少少還是資曆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