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類似的還有軍職,比如世襲百戶、千戶和指揮,這些也都是到了年歲就可以掌權。
從權利的角度上說,世襲軍職似乎比世襲爵位還要好,因為有實權,而爵位沒有實權,得看襲爵人和皇帝的遠近親疏,才由皇帝安排官職。
小皇帝朱翊鈞的課程,主要是學習《大學》和《尚書》,按照安排,應該是先讀《大學》十遍,次讀《尚書》十遍,然後就是講官各隨進講。
這個,其實不是張居正、魏廣德定下來的,而是參考了當初英宗皇帝的學習課程。
魏廣德修的是《尚書》,倒是和了給小皇帝講課的要求。
不過《尚書》這本書,是四書五經裡最麻煩的一本書,所選之人甚少,字數雖少,卻因為需要極強的記憶力,而讓人望而卻步。
《尚書》所用詞彙十分古老,行文習慣也與今天差異極大,基於此,一般人不會去讀。
《尚書》是漢代的叫法,以前就叫《書》,作為記言體史書,《尚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官方檔案文獻資料之一,最初有多少篇,不知道,相傳是由孔子刪削整理出來的。
秦始皇焚書坑儒,禁絕《詩》《書》、諸子百家著作的流傳學習。
濟南人伏生是秦博士,焚書令下,他把《尚書》藏在牆壁之中,後來的戰亂中,伏生四處流亡。直到漢初,社會安定下來,他回去找書,已經損壞十多篇,隻剩二十九篇了。
把《尚書》背下來可不容易,離開文字,就算伏生這樣的學者,也無法讓全書複原,隻好用剩下的二十九篇在山東教書。
漢代通行文字是隸書,伏生之前藏起來的書是用秦篆或者古籀文字寫的。
因此,伏生教書時,得把古文字翻譯成“今文”,漢代立五經博士,就是用今文《尚書》做教材。
《尚書》的理解有多難?
用國學大師梁啟超的話說就是,看《尚書》若是不看注釋就看不懂。
《尚書·盤庚》裡有這麼一句話“迪高後丕乃崇降弗祥。”
是不是有一種“每一個字都認識,連在一起就不知什麼意思”的感覺?
但看看注釋就很容易明白,“迪”是語氣助詞,沒有意義。
“高後”是高祖、先祖的意思。
“丕乃”是於是、就的意思。
“崇”是重大的意思。
“弗祥”是不祥、罪罰的意思。
素衣連在一起,意思是說“先祖於是就會重重地降下災禍”。
儘管如此,《尚書》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經典之一,記載了上古時代的政治、軍事、文化、製度等方麵的內容。
《尚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個部分,每個部分分彆記錄了不同時期的曆史事件和政治製度。
《尚書》的內容包括政治製度、法律製度、宗教製度、軍事製度、經濟製度等方麵的內容,其中最重要的是它記錄了上古時代的政治製度和法律製度。
《尚書》中的《甘誓》、《湯誓》、《盤庚》等篇章是研究上古政治製度和法律製度的重要文獻。
另外,《尚書》中也包含了一些哲學思想,例如《鹹有一德》篇中體現了儒家的道德思想,認為人應該遵守道德規範,追求道德完善。
《洪範》篇中則闡述了儒家的天命觀,認為天命是神聖的,人應該順應天命。
總的來說,《尚書》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政治、軍事、文化、製度等方麵的內容具有重要價值。
既然這麼重要,晦澀難懂的《尚書》也就成了皇帝的必修教材,自漢代起就是每個帝王需要學習的知識。
講讀畢,小皇帝進暖閣休憩,司禮監將各衙門章奏進上禦覽,魏廣德就在旁伺候。
若是其他講官,這時候是要去西廂房休息等待的。
今日是魏廣德講課,所以他要在一邊,小皇帝若有所谘問,他就可以將本中事情一一明白敷奏,庶皇上睿明日開,國家政務久之自然練熟。
覽本後,小皇帝還要在正字官輔導下習字,皇帝的書法水平不要求很高,但也不能太差。
臨近午飯時間,魏廣德還要講《資治通鑒》節要,按之前講官已講略過,接著後麵的說,將前代興亡事實直解明白。
到這個時候,朱翊鈞上午的課程才算結束,下午沒有安排課程,不過往常講官會布置作業,比如熟背什麼文章或者習字多少篇。
魏廣德正要告退之時,小皇帝忽然笑嘻嘻對他說道“師傅,今日朕就不回宮了,就在這兒吃午飯,魏師傅也一起陪著朕吧。
禦膳房昨兒進了一道菜,初吃雖然甘平,但是再吃就有另一種味道。”
“那臣謝過陛下。”
聽到小皇帝賜宴,魏廣德倒沒什麼,禦膳其實沒有想象的那麼好吃,也就那樣,還不如外麵大酒樓的招牌菜。
不過小皇帝既然有心,魏廣德也不會駁了他的意思,欣然接受。
魏廣德把先前小皇帝練字的紙張收起來,這是要帶回內閣的。
這些紙張按順序放好,久了才能知道皇帝書法進展情況,前後有個比較。
不過,在宴席上,魏廣德看到其中一道菜的時候,不由雙眼瞪大,來不及招呼小皇帝就已經拿起筷子夾起來,反複打量。
“魏師傅,沒見過這東西吧。”
禦座上的小皇帝嘚瑟的話語響起,魏廣德才反應過來,適才貌似孟浪了。
“陛下,這是何物?”
魏廣德雖然已經知道,但還是佯裝不知問道。
“這東西叫禦麥,就種在西苑,前段時間成熟,所以讓禦膳房做出來。”
小皇帝很高興魏廣德不認識,於是給他科普道。
“宮裡一直有這東西?”
魏廣德狐疑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