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是張衝帶著大夥在汶陽圈地打算確定耕作區的日子。
此刻,同樣穿著犢鼻褲的張衝正帶著金丙一幫子老農在看土地的情況。
金丙蹲在地上抓一把泥土,然後聞著,讚了一句:
“渠,這片地不孬。”
張衝頷首,這地必然不孬,要知道這片汶陽在曆史上不知道浸潤了多少齊魯人的屍骸。
春秋齊魯爭霸,二國就以這泰山為界,齊國每每大戰,必出汶陽。所以這地可以說是相當肥沃的。
但可惜……
金丙可惜道:
“這地是不錯,也齊整。但孬就孬在離汶水太遠了,咱們不論種麥還是種稻皆不成,隻能種種粟,就這也要吃水的。”
金丙不知道張衝為何要選擇這片田土來耕作,明顯不劃算。
但張衝自有他的法子,他要在這裡深挖溝渠,然後將汶水引到這裡,這這片地上種更高產的麥。
至於怎麼引?
不是挖個運河那麼誇張,那太耗費人力了。而是他要做水車,將汶水引流過來。
水車的原理其實就是用人力為動力的引水裝置,用腳踩或者手搖的方式將水引入溝渠用以灌既。
張衝整個冬天就和輜重營的匠人們製作這個,那邊已經製作好了,隻待張衝這邊確定耕作區,修挖溝渠,就能開始架設水車了。
張衝估摸了一下,這片地離汶水還是有點距離的,如果人力踩水不夠,估計還要在上牛力。
他去年和東平陵兵一戰,繳獲數百頭牛,除了發到各個農莊的,還能剩下一批,可以作為水車的動力。
之後,張衝開始用石灰劃分耕作區,這片地粗略能劃出二百頃,如果兩次收獲都順利,大概能打出十二萬石的糧食,也不容小覷了,而如果用傳統方式連種,可能隻能打出一半。
但這些都還是張衝的預計,一切都要看最後土地實際的產出。而如果張衝能夠將此方法驗證成功,那他不僅鍛煉出一批田官,也更能在泰山方樹立更深的威望。
對廣大黔首來說,能讓土地產出多出一倍的人,那是聖人。
而現在我們的張聖人,正穿著犢鼻褲,和大夥一起挖著溝渠。對於溝渠建設,張衝請教了不少曾經給朝天征發過挖溝渠的,想問問這個溝渠網絡一般如何建設比較科學。
但問了不少,沒人能說個所以然來,都說,就是官家畫好一塊地,他們就去挖,使力氣就行。
沒奈何,張衝隻能用自己前世學習的統籌法,開始劃分溝渠。
他將二百頃土地劃分為四十個耕作區,然後每個耕作區配牛二頭,負則犁這五頃地。
此世已經出現了牛耕技術,而且還頗為發達,是二牛耦耕,也就是兩頭牛來牽引的重犁。但實話說,這一技術也隻是在小範圍內使用,一方麵是牛本來就稀缺,另一方麵是這種技術掌握在豪強手裡,敝帚自珍。
這種牛耕技術要用到三人,一人牽牛,一人掌犁轅,以調節耕地的深淺,一人扶犁。這種重犁犁出來的溝,又深又寬,能把田間的雜草的深根都犁短,這樣就不會和麥種搶養分。
而這樣一把重犁在兩頭牛牽引下,一個翻種期就能翻完這五頃地,是人速的二十倍。
所以張衝對牛耕也沒啥好改良的,都很成熟。
不過有一點,就是漢犁是長直的,這有個缺點,就是犁到頭時再換溝,轉彎就不夠靈活,起土費力,效率不是很高。所以張衝也就做了個小心的改良,就是將長直的,改成長曲的,就和後世拖拉機頭一個原理,方便省勁。
張衝這邊畫好溝渠網絡,就和大夥接著挖,之後就在地頭上一起食粟刨飯。下午,他還要去另一處地方,那裡還有個乾係大的事情等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