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門城之戰是一場典型的用間戰。
馮巡被擒的時候都不知道城內的泰山軍探諜到底有多少,他們又藏在哪裡。他也不清楚參與此次奪門的有哪些豪勢參與。
實際上,馮巡想錯了。
這一夜奪門的並沒有馮巡想的那麼複雜,就是五六個泰山軍探諜將事情給辦了。
但之所以能辦得這麼順利,這裡麵有兩個關鍵人物。可以說,正是這兩人才完成了這一次奪門。
他們一個就是馮巡的帳下督郭昭,一個卻是大糧商甄苦。
原來甄苦自襄國之戰後,就因劉惠的關係搭上了泰山軍。後來負責軍情的飛軍外務司找到了甄苦,吸納他作為諜報。
本來甄苦是不願意的,他一個大糧商好好做著,乾啥做這等殺頭買賣。再加上,他還是知道一點,類探諜一事,往往結局都不大美妙。
所以,一開始甄苦想都沒想就拒絕了。
但後麵甄苦為何又答應了呢?實在是泰山軍給的條件太好了。
泰山軍許諾,後麵對外購糧一事,可以由甄氏全全負責。而且飛軍外司的人還明裡暗裡示意,後麵泰山軍打下中山後,甄氏的族產能被保留下來。
這下子甄苦坐不住了,他對泰山軍的政策還是相當了解的。知道如今魏、趙之間已經沒有了巨室之家,過往煊赫的冠族全部被拆分。
而且眼見著泰山軍實力越來越強,全取河北已經是九成九的事了。而到時候他們甄氏如果真的得到保留,那豈不是直接一躍為河北第一豪門?
這對甄氏來說,無疑具有相當大的誘惑。
甄氏雖然在中山稍有財名,但實際上族聲非常低。這倒不是說甄氏是寒門起家的,恰恰相反甄氏祖上也是闊綽過的。
隻是可惜,甄氏闊綽的時候,是在新莽時期,是新朝的功勳一門。
那後麵光武得天下,甄氏這樣的新朝餘孽的境遇就可想而知了。
後麵一直到了甄逸這一代,家裡才出了個千石的上蔡令。所以當飛軍外司的人暗示這一條件後,甄苦看到了一條重振家名的機會。
於是,甄苦一咬牙就答應了,決定讓自己這個半截入土的再為家族搏一把。
後麵甄苦就被派往了常山以北,讓他依托原先的人脈和網絡繼續鑽營在漢軍一方。
果然,天下越混亂,對糧商就越重視。馮巡北移節度到滹沱以北的九門時,還不忘帶著甄苦。就是讓他繼續輸送糧秣。
而甄苦也因為掌握如此大利的渠道,與城內一眾漢吏的關係那是相當好,很快就成了九門城內的長袖善舞者。
之後的故事就簡單了,隨著泰山軍北伐,甄苦得到命令,隨時準備接應飛軍外司的探諜入城。
所以甄苦靠自己的關係運作了十餘麵符節,為後續隨潰兵混入城的探諜們提供了假身份。
就這樣,飛軍外司的探諜在甄苦的掩護下如魚得水,不僅成功潛伏下來,還逐漸弄清了城內的防禦。
但這裡麵還是有一個關鍵環境的缺失,他們沒辦法弄到九門漢軍的具體作戰情報,於是在甄苦的引薦下,他們認識了馮巡的帳下督郭昭。
郭昭本就是當地豪傑,知道亂世將至,正該奮發努力改變命運。之前他將希望寄托在馮巡,但看此君實在不是一個能在亂世戡武的主君,於是心中越發想改換門頭。
而他恰恰和甄苦很熟,兩人一個是本地地頭蛇,一個是掌握糧食渠道,能合作的地方太多了。
這一來二去,甄苦就將這人策反了。
而郭昭在得知甄苦有這麼一層關係後,想都沒想就同意入夥。正如他常言的:
“大丈夫,富貴險中求!”
於是,有郭昭為內應,城內的泰山軍探報們將九門城內的情報摸得一清二楚。
之後,按照原先的計劃安排。泰山軍開始隻會攻打南門,這個時候無論情況如何,都讓探報們繼續潛伏,而一旦大兵對四門發動總攻,那就是動手信號。
即當夜醜時,於南門奪門放大軍入城。
一切都很完美,當天夜裡南門的蔣奇抽調大部分精兵出城襲砦,恰恰空虛。六名泰山軍諜報摸到南門洞,悄無聲息的開了門。
就這樣,九門落在了泰山軍手裡,他們獲得了此戰最珍貴的戰利品。
三十萬石粟!足足可以供應滹沱水北岸的泰山軍再吃六個月。
自此,戰局發生驚天逆轉。
……
當九門城破的時候,公孫瓚的部隊仍舊在三河亭紮營挖塹。
但隨著南麵九門城破的消息傳回營內,一場針對公孫瓚的暗流就開始湧動。
時校尉蓋彤、鮮虞輔聯名向已經南下到中山國盧奴一帶的盧植彈劾公孫瓚。
二人在軍報中指責道:
“幽州突騎久日無功,頓兵三河亭。公孫瓚懦葸無能,距九門不過三十裡,不與賊戰,坐視賊軍攻破九門而不救。每日隻知挖土修塹,以為勝報。公孫瓚之從弟公孫越性情乖戾,尤為軍中之蠹。且,公孫瓚不經上報,私殺將吏十六人。坐觀友軍城破,畏葸怯戰,廝殺將校。我等不知公孫瓚其意為何?”
軍報很快就以羽檄奔馬飛馳送往盧奴的鎮北軍大本營。
盧植看此軍報,狐疑不定。
他當然知道蓋彤和鮮虞輔兩人在此時舉報公孫瓚並不單純。蓋彤自不說,本還是位在公孫瓚之上的,但因為滎陽、雞澤兩戰打得都不好,現在已經成了公孫瓚的下僚了。
至於鮮於輔出頭做這事的理由,盧植大致也能猜到。
鮮於家雖然是幽州漁陽人,但其祖上卻是北狄的鮮虞王祖。即便現在已經與漢人無異,但在情感上還是很親近於胡人的。
而在現實的利益上,鮮於家在漁陽和烏桓人是一起做走私生意的,這一點他盧植也是清楚的。
而現在,公孫瓚直接殺了那十六名胡將,裡麵必然有什麼瓜葛在裡麵。這樣鮮於輔要得罪公孫瓚的原因也大抵應該是這樣。
但即便蓋彤和鮮虞輔二人的舉報不純粹,但卻不能改變他們三人說的皆是事實。
九門城明明如此重要,為何公孫瓚不南下支援,偏偏打什麼三河亭?三河亭那麼小的地方,公孫瓚一打就打這麼些天,現在還不打了,改成圍。這不能不讓盧植狐疑。
但盧植對於公孫瓚的忠誠還是非常有信心的,他決定激將,便手書一封劄子帶給公孫瓚:
“三河亭蕞爾小地,又非雄關重邑,何至於頓兵不前?如三河亭都需要這般勞師,又如何能負我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