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聲下,x老板捧著花束上台擁抱了老查理。
老查理顯然也處於興奮狀態,三次向台下鞠躬,最後在x老板的攙扶中走下舞台,老師們紛紛用鼓掌讓開了一條路。
“謝謝。”老查理用蹩腳的發音回應老師們的熱情。
確實是一場彆開生麵的音樂會。
開場曲目演出了謝幕的氣氛。
x老板把老爺子請下台,按說接下來應該是下一個節目,可x老板又獨自拿著麥克風上了台。
“好聽嗎?”他問。
“好聽!”孩子們齊聲回答。
x老板沒有提問,而是像一個演講家一樣示意孩子們安靜。
一時間現場安靜下來。
“孩子們,這首作品叫做意大利協奏曲。”
“一首以地域名稱命名的協奏曲。”
“你們或許正在猜想這是巴赫為意大利這個國家寫的一部作品,有沒有?”
台下一半的孩子舉起了手。
“或許還有人正在猜想這是巴赫去意大利旅遊,旅途中靈感而發寫的一首作品,有沒有?”
剛才沒有舉手的孩子中,又舉起了大半。
“巴赫出生在德國圖靈根州,一個叫做愛森納赫的地方。”
“巴赫寫了非常多以地域名的作品,法國組曲啊,英國組曲啊,我知道你們不少都聽過,甚至也練過。”
孩子們點頭。
“但是我要告訴你們的是,巴赫一生沒有離開過他的故土,他一生的足跡沒有踏出過家鄉半步。”
孩子們震驚“??”
孩子們難以置信,在他們看來,巴赫在今天就是大明星,大音樂家,大演奏家,應該是那種每天都在全世界各地開音樂會的大人物。
可這樣一位大人物,竟然一生沒有離開過家?
那他那些作品是怎麼寫出來的呢?
“你們一定在想,既然他哪都沒有去過,他是怎麼構思出這些地方的音樂特色,他是怎麼寫的?”
孩子們點頭!
“我們現在不妨試想一下,巴赫心目中的意大利應該是什麼樣的?”
“巴赫出生在1685年,他創作意大利協奏曲是在1735年。”
台下後排遠處忽得冒出一聲“五十歲。”
“沒錯,這首作品就是巴赫五十歲的時候寫出來的。”
“1735年的意大利,其中到底有什麼東西吸引著五十歲的巴赫,有什麼東西令他感到驚歎,他的創作靈感又是來自何方?”
x老板連著提出了三個問題,台下馬丁教授再次將x老板的話翻譯給其他三位外國教授。
老查理點點頭,露出了思考的模樣。
孩子們怎麼可能知道這三個問題的答案,但是這不妨礙大家已經對這三個問題的答案產生了求知的欲望。
包括李安在內,他也一直都沒有完全把巴洛克時期各種音樂風格之間的碰撞交彙搞清楚,尤其是巴赫與維瓦爾第間的淵源。
片刻,x老板款款開口,“在研究這三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從1735年的愛森納赫回到十三世紀的歐洲音樂。”
小車!
這一段她出發前正在看!
“十三世紀以來,意大利一直是歐洲宗教中心與文化中心。”
“在自由的學術氛圍中,文藝複興讓西方音樂迅速地走上了曆史的舞台。”
“聲樂的聖詠、康塔塔、歌劇。”
“器樂的序曲、協奏曲,尤其是小提琴協奏曲,都是歐洲最發達的。”
“到了巴洛克時期,注意,意大利音樂有兩個突出的成就,其一是歌劇誕生並迅速繁榮發展。”
“其二是以小提琴為代表的弦樂成為地位最高的樂器,小提琴在當時發展到高峰,幾乎每一位意大利作曲家都在為小提琴寫協奏曲。”
“其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人物,大家知道是誰嗎?”
王小虎“維瓦爾第。”
所有人看向王小虎,王小虎一點也不虛,老師給他們講過好幾次了。
“沒錯,維瓦爾第。”
“隨著意大利的音樂風格彌漫歐洲各地,維瓦爾第成為當時真正的大明星。”
“成為歐洲各地音樂家爭先模仿的對象。”
“有一天,巴赫就在他的莊園門口,從遊吟詩人那裡聆聽到了一段非常動人的音樂。”
“那音樂精致、嚴謹、富於歌唱。”
“巴赫為這種風格深深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