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淚係導演!
《小鞋子》這種“兒童片”雖然有些人聽到了就沒興趣,但是同樣的也有好處。
特彆是許多教育界人士紛紛推薦這部電影。
“當你在繁忙緊張的學習生活中,想靜下來找找內心的寧靜時,這部片子一定是你的首選。
著名作家泰戈爾曾經說過“生命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小鞋子》整個電影圍繞小鞋子展開,故事由阿裡弄丟妹妹薩拉的鞋子寫起,兩人約定不把弄丟鞋子的事告訴父母,之後兩人交替穿著阿裡的球鞋爭分奪秒跑步去上學,然後阿裡為給妹妹贏得一雙球鞋參加長跑比賽,但卻因得了冠軍與季軍獎品球鞋失之交臂。值得慶幸的是爸爸最後給兩人都買了鞋子。
《小鞋子》,處處為我們傳達著簡單卻感人至深的溫暖,愛不一定要是華麗的衣物,數不儘的金錢才能表達。愛,就是當阿裡發現薩拉的鉛筆短得她的小手都握不住時,默默地將自己的筆放到她麵前。生活實苦,但是有了哥哥妹妹,鄰居,房東,店主這些善良的人的互相慰籍,仿佛給苦難上了一層濾鏡,讓人感覺到無處不在的溫暖。
我們隻要有堅定的信念,一切都會好起來。在這部影片中我們看到的是是苦難生活下的溫情與信仰,是那些支撐我們活下去的力量。生活用黑色幽默戲弄了我們,然而,愛終於給了我們最完美的結局。
兄妹兩個明明已經找到自己丟失的鞋子,但是看到小女孩兒比自己還困難,就沒有忍心拿回自己的鞋子。儘管自己也承受著一般人難以承受的困難。哥哥在體育比賽中也沒有拿到想要的運動鞋,但是,小鞋子的故事,告訴我們隻要堅持善良的品質,生活一定會為我們留下一束光。最後,兩個人都情緒陷入失落的時候,爸爸給他們買回了新鞋子。
我記得我小時就想要一輛自行車,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想要一個。明裡暗裡跟父母提到過很多次,但是願望一直也沒有實現,然後到初中,高中就一直騎各種二手自行車。等到自己有錢有能力了,反倒是沒有了當初那最初的欲望了,到現在大了以後還是一個低欲望青年。反觀現在的小孩子,所有欲望大人現在想著方法去滿足,或者給予各種高於本身欲望的條件。我不知道那種生活是對的,還是錯的。
但是從電影中兩個親哥妹就小鞋子一連串的事情發生。像極了小時候低欲望的自己,沒有一件玩具,冬天棉鞋棉褲以及一些身上穿的都是母親手工做出來的。從小教育的就是自己的東西是自己的,彆人的是彆人的,父母為人正直,現在也一直影響著自己的言行。
從小的生活條件和思想教育真的能左右人的一生,父母真的是最好的老師。雖然物質匱乏那個童年,但也是最喜歡的那個年代。從小低欲望生活過來的人們,希望你們能有個滿足自己內心的生活。
之所以推薦這部電影,是因為這部電影真的很純粹,因為我們很多時候看到這種電影,總是充滿了各種控訴社會不公,為富不仁等等,但是影片很難得的一點是,雖然它講的是窮人的故事,但它不是窮困的展覽。
阿裡生活的街區,貧窮而落後,但非常乾淨,人也很善良。導演沒有把他們表現得和難民一樣地乞討觀眾的同情,從頭到尾,他們都在努力生活,全片沒有一處刻意表現生活的艱難,反而處處體現出人性的美。
影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父親幫寺廟將糖搗碎,病重的母親叫莎拉給父親倒一杯糖水。莎拉拿了一杯水遞給爸爸,爸爸問為什麼不加糖?
妹妹問,爸爸那裡不是有糖麼,乾嘛拿家裡的?
父親生氣地回答道它們是清真寺的,隻是暫由我們保管。
父親是老實善良的,所以阿裡和莎拉才會如此。
當莎拉在學校找到了她丟失的鞋子,那雙鞋子穿在了另一個小女孩的腳上,她悄悄跟蹤到女孩的家門口,回家找到哥哥,想一起去把鞋子要回來。
他們躲在牆角偷看,卻發現女孩的父親是個盲人後,於是選擇了沉默地回家。
而後來,女孩撿到莎拉的自動筆後,雖然自己非常喜歡,依舊誠懇地選擇物歸原主。
後來莎拉還和她做了好朋友。當莎拉聽說,小女孩的父親給她買了一雙新鞋子,而那個舊鞋子被扔掉了以後,她很震驚地問為什麼要丟掉?
小女孩委屈地回答它們已經爛了。
雖然如此,妹妹仍然沒有告訴她,那雙被扔掉的鞋對她有多麼重要。
看《小鞋子》是心靈逐漸感慨而溫暖的過程,是靈魂得到洗禮的過程。他們即使在困境中還保持著自尊、淳樸、善良。我想,他們就是生命真善美的最好詮釋吧。
希望這部影片,能喚醒大家對生活的美好信念。
無論生活給我們多少挫折,重要的是我們心中的愛,它能讓我們變得無堅不摧!”
當然,這樣的電影自然而然地會讓人想起貧富差距。
或許九零後,零零後感受不到,接觸不到“貧窮”,亦或者相對較少,但是從七零八零過來的人,卻可以說都非常的能夠產生共鳴感。
網絡影評人八零後老男孩這樣寫道“電影講述男孩阿裡出生在一個貧寒的家庭,一次意外他把妹妹僅有的一雙紅鞋子弄丟了。不想受到父母責罰的他,祈求妹妹幫助他保守這個秘密,並且答應妹妹可以穿他的鞋子上學。等妹妹放學自己再換回來,跑著去上學,因為他也隻有一雙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