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不懂戲的人,大多很難分辨昆曲和京劇的區彆。
“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
於此同時李易的腦海之中卻是恍然浮現了一抹鮮豔的紅色,一個戲伶人穿著戲服在台上唱著。
緊接著,熊熊烈火將其淹沒。
而一段現代的流行唱腔響起:“台下人走過,不見舊顏色,台上人唱著,心碎離彆歌,情字難落墨,她唱須以血來和,戲幕起戲幕落誰是客?你方唱罷我登場,莫嘲風月戲,莫笑人荒唐,也曾問青黃也曾鏗鏘唱興亡,道無情,道有情,怎思量?”
《赤伶》,這是一首歌,但是也是一個故事。
這不是一部電影,隻是一首歌,當然了,為了歌曲,編造出了完整的背景故事,不過,有一說一,因為其獨特的表現方式,還是比較罕見的。
故事的核心,其實就是戲子報國的故事,赤,赤者,紅也,伶,就不需要多說了。
赤伶翻譯成白話,那就是:烈火中的戲子。
回過神來,這場戲已經到了謝幕的時候。
“謝幕了?”李易不由有些恍然。
“對啊,你想什麼呢?想的那麼入神?”慕晴一臉好奇地問道。
“想到了一個故事,一個和戲劇有關的故事。”李易倒是沒什麼好隱瞞的。
“新電影的故事?”慕晴對李易經常會突然靈感突發已經見怪不怪了,不怪,還是頗有些好奇的。
“不算吧,隻是一個故事而已,不過電影......”李易搖了搖頭,《赤伶》的故事,改編成電影的話,可不是那麼容易。
因為赤伶的故事,本身說白了,隻是一首歌的故事。
電影雖然同樣的也是講故事,但是卻不是那麼簡單明了。
當然,赤伶的故事,也不是說就不能改成電影,至少,可以說,故事如果要拍成電影的話,那麼《赤伶》的故事,的確可以做為主線,但是這肯定是不夠的。v而已。
而要拍成電影的話,這絕對不是一時半會就能決定的,因為真要拍的話,那麼必然會有許多戲劇相關的東西。
畢竟,赤伶的主角,就是一個戲伶人。
而故事也是圍繞著伶人而發展的,那麼這樣的戲要拍電影,必然要對昆曲,京劇等等,有更多的了解。
同時這樣的戲,找演員也不是那麼好找。
雖然說華國有戲劇學院,戲曲學院等等專業的院校。
但是想要找到這樣的演員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關鍵是,李易也沒有想好,畢竟,隻是靈光乍現。
而且,真要拍成電影的話,劇本也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攢出來。
這可沒有現成的讓李易直接來抄。v短片了事,否則的話,就涉及到很多東西了。
當然,李易的確也有一點興致,畢竟,這類的作品,本身在國內也是極其少見的。
(